理上網來|“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如何破譯?

當前,大學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主要表現在:

辦學治校理念有所偏離,過度追求大學排名,官本位傾向顯現,功利主義抬頭,缺乏對大學求真育人本質的守持;

辦學規模擴張,師生基數增長,校區面積擴大,多校區管理規模大、層次多、涉及面廣,對書記校長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戰;

自上而下的人治強,理性的民主管理及制度管理弱化,資源配置平均主義,缺乏差異化激勵,各要素活性沒有充分激發。

如何破解這些問題?

以生為本、以師為尊,不浮躁、不從眾、不功利,堅守積澱、兼收幷蓄,使大學精神卓然於世,大學之治臻於至善。

理上網來|“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如何破譯?

1. 釐清行政和學術的邊界

對高校自身而言,在政府部門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更應從低效的內部治理體系上尋找原因,以問題為導向,尋求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達成“善治”目的,把治理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這是確保高校發展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是高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在大學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高校黨委是坐鎮中軍帳的“帥”,高校治理結構不管怎麼改進,治理要素不管如何優化創新,堅持黨委的領導是毫不動搖的。

堅定不移推動學術去行政化。應重視發揮學術、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作用,完善學術事務議事規則,釐清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邊界,避免兩種權力捆綁交織,過度集中在小部分人的手中,從而對學術資源過度集中甚至壟斷,滋生學術權貴。

完善學術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管理重心下移力度,從政策上大力扶持教學團隊、科研團隊,賦予相應的自主權,擴大團隊負責人在人才引進、財務支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和話語權。

2.“學院辦大學”

大學可探索設置虛擬學部、虛擬平台,推進學科交融合作,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集體攻關、集中發力

目前,很多高校學科設置過多過細,要想實現有組織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活動,增加重大“高精尖”科研平台項目的產出,學科交融和合作就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對現有學院進行整合,以“大學科”為單元,在各相近學科之上設相應的虛擬學部、虛擬平台,這樣既可以高效承接學校指令,保證頂層意志,又可以盤活資源,強化支撐作用,促進教師、學術教學活動的融通,集中優勢,面向經濟社會需求,圍繞前沿科技、關鍵核心技術,向大科研、大平台、大項目集中發力。

進一步激發學院辦學活力。對學校而言,信息上不對稱,對學院缺乏細緻瞭解,直接管理鏈條過長,容易出現決策偏離或滯後。從學院來看,資源稟賦有差別,建設週期不一,發展不平衡,學校層面權力過度集中,各學院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勢必會影響學院高質量發展。

學校治理者要正確認識把握二者辯證關係,尋找集權與放權、學校整體利益與學院利益的最優平衡點,既要把方向、管大局、抓宏觀,又要考慮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簡政放權,賦予學院更多的自主權,激發“學院辦大學”的動力,還要完善制衡機制,健全學院黨政聯席會制度,發揮學院自治性組織作用,避免產生院長行政權力過大、過度集中、不會用權等問題。

理上網來|“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如何破譯?

3.不浮躁、不功利,堅守積澱、積跬拓遠

大學治理,應以生為本、以師為尊,不浮躁、不從眾、不功利,堅守積澱、兼收幷蓄,使大學精神卓然於世,大學之治臻於至善。

大學最主要羣體就是教師和學生,他們雖處不同學科,各有所求,但都心繫學校發展。高校管理者應遵循“以生為本、以師為尊”的治校邏輯,在制定決策的過程中,把教職工、學生羣體以及個體的差異化訴求充分考慮進來,聆聽他們的想法,實現他們的合理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引導其共同實現學校使命。

大學治理應着眼於三大要素。首先要考慮制度要素,搭建好科學、規範、高效的組織結構框架,制定順暢、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和運行流程。其次考慮人的要素,激發出大學人的能動性,幹部要擔當作為,教師要用心科研教學,學生要明理好學。最後是文化要素,也是大學治理的頂級狀態,追求文化理念的深厚底藴、大學精神的卓然於世,以“無形之手”維繫推動大學高效有序運轉。

大學文化精神,浸透在大學的血液裏,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以其獨有的價值取向和濃厚人文氛圍,制約着大學人養成良好習慣,構建着大學的正向態勢,發揮着積極地引導作用。

當然,獨特大學精神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辦學治校中不浮躁、不從眾、不功利,不斷堅守積澱、兼收幷蓄、凝練特色,才能積跬拓遠、臻於至善,達到文化治理的最高境界。

(作者:王邵軍,系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全文鏈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428/Page10NU.htm)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0 字。

轉載請註明: 理上網來|“大學之治”的現代化密碼,如何破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