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答案在於謙這6首詩裏!
杭州西湖旁的一座祠堂裏,草木葱鬱,綠樹成蔭。相比其他的祠堂,這座祠堂顯得格外的冷清,遊客並不多。天色已晚,祠堂也快關門了。一位遊客虔誠地跪拜在一座墓前,久久不願起身,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原來這座祠堂是為紀念于謙而設。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俗話説: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但是古往今來,真正和自己詩歌吻合的詩人並不多,甚至很多“人設崩塌,陰溝裏翻船”。比如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後當了官卻是窮奢極欲;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其實是個“情聖”,還辜負了好多女子;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衞,最後卻成了賣國賊。
可以説,其實很多的詩人都是“口是心非”,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詩歌裏的自己。而於謙,則是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現實中的自己就是詩歌裏那個完美的自己。
此于謙,並非説相聲的那個于謙,而是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有些人或許並不瞭解于謙,但是于謙的詩你一定聽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但卻喜歡用詩歌表達自己。他所存詩歌並不多,但每一首都可以稱之為經典,其中最出名的是《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以石灰自喻,通過對石灰鍛造過程的描寫,讚頌了石灰的不避萬難、犧牲自我,以保持清白的這種品格,同時這也是詩人的人生追求。這首詩可以説是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于謙的一生,就真的如同這首《石灰吟》所説那樣:為大明粉身碎骨,唯留一生清白於世間。
為官的初衷是為國為民1398年,于謙出生在浙江錢塘,少年時的他,就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目標,那就是做一個像文天祥那樣的人,為此,他學習非常刻苦。
23歲那年,于謙考中進士,踏上仕途前,他寫了一首詩《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于謙此詩託物言志,煤炭雖然開採起來困難,但卻擁有極大的能量,它燃燒起來就像春風回暖,能照亮漆黑的夜空,國家就需要像煤炭這樣的棟樑,儘管燃燒後變成了鐵石,但它的一片忠心永存。
最後一句,將煤炭擬人化,以煤炭的口吻説出,自己不辭辛苦走出山林,只是希望普天之下的蒼生都能吃飽穿暖。這一句的境界,比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大批寒士盡開顏”要高出不少。
作者通過此詩道出了自己為官的初衷,為國為民,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犧牲自己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懷。
時刻以蒼生為重于謙個人能力突出,很快得到明宣宗的賞識,被封為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于謙到任後,騎着一匹瘦馬,走遍所有轄區,聽取民間意見,為民請命。他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愛戴。
過年了,于謙作為南方人,第一次在山西過這樣的寒冬,除夕夜,于謙凍得睡不着覺,他想到天涯的遊子應該也和他相同的處境,於是寫了一首《除夜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清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大意為:流落在天涯的他鄉之客啊,我有話對你們説,不用為這一點點寒冷發愁,春風很快就要來了,就在屋子的東頭。
自己凍得睡不着,還在關心那些漂泊的遊子,鼓勵他們。時刻以蒼生為重,他實在是令人心生敬佩。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過完年,于謙又開始騎着那匹瘦馬,到處走訪民間。
公元1441年,農民收成不錯,為了控制糧食上漲,他上書皇上,提出了預備儲糧、提前上報、定額分配、特殊免除等策略,得到皇上的批准。糧價控制住了,于謙在走訪的路上作了一首詩:
收成好,百姓都能吃的起糧食,于謙心情大好,開心得像個孩子。范仲淹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于謙做到了。
真正的兩袖清風,是所有為官者的楷模但他在任期間,嚴懲了一些作奸犯科的權貴,得罪了不少人。
太監王振當權期間,大臣爭相賄賂獻媚。于謙進京述事時,卻是瘦馬一匹,便服一套,兩袖清風。同僚們勸他:“就算不帶金銀珠寶,你好歹帶些土特產吧?”對此,于謙作了一首詩表明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態度:
《入京》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他説,這些土特產,本來是用之於民的,反倒被官員們搜刮走了,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我就這樣兩袖清風朝見天子,免得被百姓閒言碎語。
于謙做到了真正的兩袖清風,他是所有為官者的楷模!
于謙因此得罪了王振,被彈劾入獄,下了死牢。山西、河南的百姓們得知後聯名上書,他才得以免死。
關鍵時刻,以一人之力匡扶社稷公元1449年,瓦剌大軍大舉侵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羣龍無首,大明岌岌可危。朝廷有人提議遷都南京,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作了一首詩:
《嶽忠武王祠》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青山荒冢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于謙這首詩,以宋朝南遷後,再也無力收復故土為例,痛斥那些主和的奸臣,表達了自己不願做奸臣賊子,誓死保衞北京城的決心。
最後,于謙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挽救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於危亡之中。
公元1457年,明英宗復辟,一代棟樑、民族英雄于謙被奸臣誣陷,含冤身亡。
他死的那天,“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謙是被冤枉的,天下人皆知,但卻沒一個人能救得了他,真是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