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導言:秦國以法家治國,國富民強,卻被世人詬病,其實是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戰國風雲,七雄並立,先後強大國家有魏國、齊國兩個大國,而秦國是戰國中後期,最為強盛的國家,由它所建立的秦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性質的王朝,自從秦朝建立之後,中國古代的歷史從奴隸制社會跨越到了封建社會,是社會性質方面的一次大的變革,也是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式的改變。

雖然現代人一提起封建兩個字就恨之入骨,但別忘了我們是處在新時代的人,我們之所以會建立一個全新的時代,是因為封建社會不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在兩千多年之前人們也是推翻了奴隸制社會建立了封建社會,與我們現代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制度是一樣的,只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變革而已。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秦朝為華夏民族做出巨大貢獻

所以,並不是封建制度本身有問題,而是封建制度能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問題;秦朝作為封建時代的開創者,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為它作為諸侯國時期的強大和努力,為後來中原地區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人都因為秦朝最終的結局,以及後世的歷史發展,甚至是封建社會最終的結果而忽略了秦朝的貢獻,但如果沒有秦為統一做出的努力的話,那麼現在的國家體制,很有可能會類似於西歐,他們只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上的組合體,根本上來講都是相對獨立的。

但華夏民族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奮鬥,所以,我們並不能忽略秦朝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貢獻;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與它在諸侯國時期的強大不無關係,尤其是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一躍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國家。

秦國的強大意味着道德喪失嗎?

這種強盛給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很多人看來,秦國強盛的背後是道德的喪失,也是百姓的愚昧,他們認為秦國不過是用強硬的手段,讓百姓們表面上臣服而已,所實行的所謂的法治,也只是一種強權和專制。那麼這樣的説法到底正不正確呢?本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這樣的問題,看一看大秦帝國的強盛,到底對於中國的歷史社會意味着什麼?

其實,上述的説法很明顯是不對的,同時也是相對片面的,這一類人得出結論的最關鍵的因素,是對比了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的成果,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漢武帝所實行的獨尊儒術,並不是完全的依靠儒家學説來治理天下。

漢武帝採用“外儒內法”方式,治理國家

漢武帝運用了一種外儒內法的方式,因為儒家學説並不能是根本的治國之策,無論是孔子所主張的克己復禮也好,還是孟子所主張的王道也好,對於一個依靠實力的王朝來講,這些政策只能夠使用在理想化的方面。

其實,國與國之間説白了就是利益上的爭鬥,誰能夠獲得的實際利益多,誰就會相對比較強盛,而在國家與國家的紛爭當中,其實也是對於利益的一種爭奪;所以,在這種崇尚利益劃分的時代裏,只有迅速的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才有能夠與其它國家一較高下的機會。

可是,儒家學説所推崇的是一種用“仁治”和道德來治理天下的方式,這種方式並不錯誤,卻相對高估了人的自覺性和自主能動性,無論是治理天下的君主也好,還是組成天下的臣民也好,其實與國家的基本性質都是類似的。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單純通過道德約束個人行為是不可能實現

人也無時無刻的不在追求着利益的大小,既然有對於利益的追逐,那麼必然就會有爭端,而一旦出現利益紛爭,就需要用一個明確的制度來去約束,如果單純的通過人自身的道德,來劃分利益的大小的話,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變得一片混亂。

畢竟像是孔子、孟子那樣的人,終究是少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單純的依靠道德來約束自己,更何況在那種學説的影響之下,如果一個人無法用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那麼它其實不會受到有關於自身利益的懲罰,不過是眾人對它的譴責而已。

法律的約束力遠超道德,能保持社會穩定

這就極其容易讓整個社會變得付出和回報不對等,就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久而久之,社會就會變得混亂;所以,在儒家用道德來約束自身行為的同時,還需要一個硬性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劃,當道德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利益紛爭劃分標準的時候,那麼就需要用明確的法律來理清楚利益上的糾葛,這其實是保證社會穩定的一個基礎條件。

人們常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和法令的約束,那麼人的行為其實是沒有底線的,所以説儒家學説對於人的要求很高,無論是它的“仁政”也好,還是它所謂的王道和道德也好,都是建立在一種人能夠通過自身的道德觀念,或者是自身的善良來推動社會發展的前提之下的。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法律比道德更適合於戰國時代

它的立足點相對比較高,但像戰國時代那樣天下大亂的年代裏,基本上每一個人的生存都是非常困難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要講究道德的約束就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不得不通過一種硬性的法律規定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就相對的淡化了人的作用。

對於君主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君主單純地,憑藉着自身的立國觀念去掌控整個國家的話,但這個君主在治國上沒有多少天賦,又或者這個君主本身就不是如家人所認為的那種德才兼備的人,那麼這個國家將何去何從呢?所以説,單純地運用儒家學説來治理天下的行為並不正當。

單純以法家治國,不近乎人情,容易引起社會不穩定

除了我們上述所言的治國方式之外,單純的利用法家的理念來治理國家也是不恰當的,因為在華夏民族的歷史繁衍過程當中,它的歷史條件比較複雜,它擁有着廣闊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而且在法理之外還不外乎人情。

因此,我國的社會條件相對來説比較複雜,單純地運用冰冷的法律去約束眾人,而不在法律之外給人們一個緩衝的空間的話,整個社會所感受到的就是壓迫,而一旦有了壓迫就會有反抗,社會同樣會變得不穩定。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這其實就是,秦朝為什麼會在短時間內滅亡的原因,因為它過於的崇尚法治的理念,將硬性的法律條文,一股腦的推向了整個天下的,沒有給人們一個過渡的空間或者是緩衝的機會,所以,我們才説外儒內法才是正確的治國方式。

普通情況下,我們依靠人自身擁有的善良和道德來去約束眾人的行為,但在善良和道德之下還有一到法律所規定的底線,這就給了人們人情,同時還沒有放棄法理,而漢武帝時期實行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形式。

因此,單純的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所取得的政績,當作是反對秦王朝治國形式的理由是一種錯誤的論證,因為我們在漢武帝所推行的政策當中,同樣能夠看到法治的重要性。所以説,人們對於秦王朝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見,是文化方面所導致的一種必然結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説就成為了古代歷史的主流發展學術。

戰國時代,儒家忽略了法家對社會安定的重要性

而在戰國時代,儒家和法家,其實是處在對立面的兩種學術,儒家人認為法家的主張其實是在壓迫平民百姓,逼迫平民百姓去做一些它們不願意做的事情,讓他們遵守他們不願意遵守的規定,通過強硬的手段來迫使整個國家達到和平的程度,但是,儒家人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對於社會安定的影響。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其實人是多種多樣的,而每一個人對於權利和財富的追求也都是近乎狂熱的,人的慾望就像高山滾石一樣,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那麼如果真的到達了那種程度,每一個人都沒有了底線的約束,沒有硬性的規定能夠控制他們的行為,每一個人都在向着更高的權利和地位奮鬥,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人人都是暴民的社會。

秦國側重法治國富民強,卻引起世人的偏見

那麼,到底是人人都是暴民好呢?還是一個人是暴君好呢?這是儒家並沒有考慮的一個問題;事實上,農業民族不到萬不得已是寧可要暴君而不要暴民的。

在戰國時代,秦國的發展也並不是民生凋敝的,它只不過是更加崇尚法家的學説而已,只是在儒家人看來,這等同於是強加在百姓身上的一道枷鎖,這是對於法家學術的一種偏見。可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儒家學説成為了封建的主流學術,這種偏見自然就會隨着文化的發展而遺留下去,也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後世的人們對於秦王朝有着各種各樣的不滿。

戰國時代,其他諸侯國利用法治情況

事實上,但我們回望整個歷史發展的時候就會發現,戰國時代,每個諸侯國在發展過程當中都有着各種各樣的問題,秦國確實推行相對強硬的法治統治,看起來似乎對於百姓的束縛更加大,但事實上,它的百姓生活被其它的國家要順暢很多。

燕國實行王道政治,國力弱小,像是燕國,它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崇尚王道政治統治的國家,倒是也符合了儒家學説的主流,並沒有過多的對於百姓的生活給予約束和干涉,更沒有推行任何有關於法治的統治,可是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非常弱小的國家,國內民生凋敝可見一斑。

整個燕國從平民百姓到兵勇,每個人的生活都非常的拮据,經濟發展更是一片蕭條,整個燕國也是動盪不安,難道這樣的發展形勢就是為人民謀取利益了嗎?

楚國實行分治,只是貴族受益,楚國沒有進行過任何一次變法,自從立國開始它所實行的就是分治的政策,可是到頭來,楚國的強盛只是貴族的強盛,楚國的發展也只是貴族的發展,平民百姓的聲音沒有任何人能夠聽到,甚至就連楚國的國君都不能夠跨越貴族直接統治國家,給楚國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程度上的阻礙,這樣的發展難道才是正規的嗎?

齊國卻少法治,國富民強但軍力羸弱,齊國崇尚的是一種吏治變法,這確實是一種由下而上進行發展的方式,相對於其它國家來講,齊國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確實是最安穩也是最輕鬆的,可是這樣的方式在天下大爭的時代裏是收效甚微的,從細節處進行整治的方式並不是錯的,但也絕對不是適合那個時代的;事實上,齊國如果能夠在吏治變法的過程當中,增加法治的重要性,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非常強大的。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秦國的法治適合戰國時代

我們在分析一個時代和一種治國方式的時候,要總體的看待,我們不能單純的只看到它的缺點,在某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有最適合它發展的方式,我們總説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或者説只有更適合的,對於歷史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絕對沒有最好的發展方式,只有適不適合那個時代的發展方式。

而歸結到我們要分析的問題上,秦國所實施的那種法治的變法形式,就是那個時代最為合適的,也是最適用於中國古代歷史的,不然它不會延續兩千多年之久,它一定有它的可取性存在。

而到了大清王朝末期的時候,之所以會推翻封建統治而建立一個新的時代,也是因為封建統治就如同兩千多年前的奴隸制度一樣不再適合時代的進步。所以我們並不能單純的説哪一種制度本身有着什麼樣的問題,而是要結合歷史的潮流來統一看待。

討論

通過以上敍述,我們可以發現,歸結到專制和民主方面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的歷史社會比較複雜,所以它不可能實施像西方那樣的直接民主制度,其實只有小國寡民才能夠真正的獨立自主,才能夠實行直接民主。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就如同西方古代的制度一樣,因為海洋文明本身就是由城邦組成的,它的國家範圍並不大,人口也相對較少,因此,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內,它是可以實行直接民主的,可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隨着領土疆域的不斷增強,直接民主也不再適用於歷史的發展。

就像是羅馬帝國一樣,羅馬帝國的實力不強大嗎?可是它自身依舊沒能夠完成直接民主到間接民主的轉折,最終也只能夠有馬其頓人來代勞;所以説,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美無瑕的,包括我們現在所實施的制度也是一樣,它一定有它的弊端存在,但每一種制度的實施和推行都是一場革命,都是需要不斷的改善和創新的。

因此,那種認為秦國的強盛背後,只不過是百姓的愚昧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並不是説強力推行法家政策就是在給百姓施加枷鎖,而是在完成由人來治理天下到有法來治理天下的過渡。事實上,如果沒有大秦王朝對於法治的推崇,就不會有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儒學的興盛,實際上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內法就一定不會有外儒。

參考文獻:《戰國策》、《資治通鑑》、《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08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國強盛背後:並不是道德的喪失,百姓的愚昧,側重法治適合時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