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孝莊究竟和多爾袞在一起過嗎?這有10個證據!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孝莊皇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要想弄清這件事,得先探究一下這種説法的來歷。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研究員李國榮在《檔案發現與清前期宮廷四大疑案》一文中曾對其中“太后下嫁”這一疑案做過剖析,他認為之所以會有這種説法,理由有如下十條:一是孝莊為保住幼年順治帝的皇位;二是叔嫂之間的收婚和繼婚符合當時的滿族婚俗;三是孝莊與多爾袞曾青梅竹馬;四是在檔案中,順治曾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五是張煌言有詩句提到太后下嫁一事;六是順治在多爾袞死後的報復行為,疑為因母后失身下嫁感到悲憤和屈辱;七是順治在諭旨中曾提到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八是孝莊死後因此事感到羞愧未與皇太極合葬;九是孝莊葬於清東陵也就是順治陵的風水牆外;十是近代學者劉文興提到其父曾見到太后下嫁詔。


以上十個理由基本涵蓋了太后為何下嫁多爾袞的種種説法,但細細推敲,沒有一條站得住腳。

一、保皇位説。當初順治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清廷內部為了避免分裂,豪格和多爾袞兩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多爾袞的目的是既然自己當不上皇帝,那就立一個年幼之主,由自己和濟爾哈朗輔佐,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位已定,權無旁落,多爾袞已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再行廢帝自立之事,所以,太后下嫁是為了保兒子皇位這一理由顯得蒼白無力。


二、滿族婚俗説。這一條不值一駁,“兄死弟娶其嫂”,滿族婚俗允許這樣做但也沒有強制必須這樣做,何況,到清太宗皇太極這裏,對滿洲的婚姻習俗進行了改革,規定:“不許亂倫婚娶”(《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嚴禁轉房婚——不許娶庶母、嬸母、嫂子、侄婦等。

三、青梅竹馬説。小説家言,野史演義,倒是給後來的影視劇創作提供了不少戲説素材,正史中找不到與此有關的一點蛛絲馬跡。

四、皇父攝政王説。“皇父”含義等同於“相父”、“仲父”,稱不是自己父親的年長男性為“父”在歷史上有慣例,如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尚父”,多爾袞迫使當今皇帝順治稱自己為“皇父”,主要還是為了彰顯自己在朝中説一不二、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跟孝莊沒有什麼關係。


五、張煌言詩説。張煌言,號蒼水,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他曾寫過《建夷宮詞》十首,其中一首寫到:“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首詩成了支持太后下嫁多爾袞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書面證據,也是唯一書面證據,但是,要知道,張煌言是明朝遺老,誓死不降清,用“建夷”這種充滿蔑視諷刺的詞語來描述清朝,已經説明了他創作這些詩的背景和出發點,而且其一生活動區域都是在南方,皇宮裏的事除了傳聞和猜測他又如何知曉?另外,《建夷宮詞》中還有一首“掖庭又説冊閼氏,妙選孀閨足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意為諷刺清初皇帝娶了一個帶遺腹子的寡婦為後,這皇帝是誰?帶遺腹子的寡婦又是誰?張煌言於康熙三年被殺,此時康熙還是個孩子,顯然不可能,那就只有順治了,能貼上邊的只有董鄂妃,但董鄂妃17歲入宮,根本就不是寡婦。若暗指孝莊,但孝莊一生也只有福林這一個兒子,即使下嫁也無子可遺,可見,張煌言這首詩是根據道聽途説而來,其本意還是污衊中傷清廷,按今天的話説,就是傳播小道消息,造謠誹謗,所以,拿他的詩來作證詩很荒唐的。



六、順治報復説。多爾袞在世時,一直壓制順治,飛揚跋扈,多有僭越,而且還殺死順治同父異母的大哥豪格,強娶其妻為妾,這一切都會造成順治對多爾袞的極度仇恨,在其死後不久進行瘋狂報復、發泄不滿是很正常的,非要把這些跟太后下嫁扯在一起有點離譜。

七、親到皇宮內院説。蔣良騏《東華錄》記載,順治八年二月己亥,順治在給多爾袞定罪的詔書中稱,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有人據此認為有穢亂宮廷之嫌。可其實這句話還有下文:“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意思是説,多爾袞曾親到皇宮內院,稱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繼位也不正,以此來挾制順治,這是多爾袞的一條重要罪狀。這就不難理解了,單獨把其中一句話拿出來作為太后下嫁證據,顯然是斷章取義。


八、合葬説。1688年,孝莊死後未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莊有遺命:“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皇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皇太極在世時,孝莊也就是當時的莊妃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排第五,並不顯赫,也未受到特別寵愛,皇太極自1643年故去至今,已是四十五年過去,孝莊與皇太極之間的情愫恐怕早已淡漠。孝莊從三十歲開始守寡,與兒子、孫子相依為命,死後遺願與兒孫守在一起,合情合理。

九、葬於東陵牆外説。清東陵共有15座陵寢,最開始建的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最高位置,孝莊是順治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與她的輩分不符。所以康熙只得遵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這樣,孝莊雖未與皇太極合葬,但其陵寢名為昭西陵,名義上與瀋陽的皇太極昭陵仍是一個體系,並非像傳説中孝莊死後,因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


十、下嫁詔書説。近代學者劉文興説他的父親劉啓瑞見過,但除了他的這句口頭之言外,截至目前,任何文獻中都沒有找到相關記錄,也沒有第二個人説親眼見過,顯然,這是不能作為歷史證據的。

綜上所述,太后下嫁多爾袞這個故事雖然編得有鼻子有眼,豐富生動,卻都是推測而來,沒有任何可靠的書面證據可以採信 ,基本上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很可能是不滿清朝統治的漢族文人或明朝遺臣用來羞辱清廷而捕風捉影編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