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墓
公元385年10月12日,謝安病逝,享年66歲。因為他沒有陵園,孝武帝不僅賜了一個上好的棺材,也為他在梅嶺(現在的南京)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可惜後來被人盜墓而遭到破壞,所以後人收拾殘骨將其重新安葬。
謝安墓
根據史書記載,雖然東晉滅亡後謝家不負當年的光輝榮耀,但還足以保護祖先謝安的墓地。但是到了南朝陳時,陳文帝的二兒子陳叔陵為生母挑選墓地,看中了謝安墓的位置,於是挖開了墓地,甚至佔用了謝安那口棺材,可謂鳩佔鵲巢。直到陳叔陵被殺,墓地才重新歸謝家所有,但謝安的靈柩沒有。
現在謝安墓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的長興縣。當地有個太傅鄉,這“太傅”説的就是謝安,他的墓地就在那裏的三鴉崗。當時謝安的一個後人在此做縣令,就把他的靈柩移葬到了這裏。據説,唐朝的時候這裏既有墓碑還有墓柱,雖然後來宋、明、清朝不斷重修加立墓碑,但是謝安墓在文革時還是被毀,只剩下兩塊墓碑。現已重修,對外開放。
比起長興謝安墓的悽慘,位於紹興上虞的謝安墓則幸運得多。這裏是謝安的故居,也就是他一直隱居的東山,也是後來謝家舉族搬遷到的地方。據説,謝安生前一直有重歸東山的夙願,謝安後人在南京的謝安墓被毀壞後就在此地重新建了一個墓冢。因為是謝家的居住地,所以這處墓地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近年又得到當地政府的修繕,現在位於當地的東山寺中。不僅有墓園,還有墓道、碑亭,還有一個太傅祠。
謝安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謝安最大的軍事經歷,是他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使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戰役之一。謝安是淝水之戰東晉方面的總指揮,最後不僅以少勝多,而且是大獲全勝,打得前秦至此一蹶不振。
淝水之戰
東晉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政權,以五胡為首。其中前秦通過吞併其他國家,逐步統一了北方的黃河流域。隨着國力的不斷強大,前秦的大王苻堅野心也不斷增長,他開始圖謀東晉,想要統一南北方。公元383年就是前秦入侵東晉的戰爭中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性的戰役。
早在377年,謝安就開始了戰爭的前期準備。他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負責北方的軍事防禦,自己總管長江下游,而謝玄不負眾望招募訓練精兵強將,成立了北府軍。第二年,苻堅就派兵進攻東晉,花了一年時間攻下襄陽,之後爆發淮南之戰,謝安與謝玄全殲敵軍。
383年8月,除了派遣25萬先鋒,苻堅也親率80多萬軍隊南侵,與謝玄帶領的8萬北府軍在肥水發生決戰。最後,東晉以弱勝強大獲全勝,前秦方面不僅嫡系部隊全滅,還有大量部隊潰散,而東晉不過傷亡了5000人。前秦方面各種戰略戰術上的失誤是此戰失敗的主要原因,而東晉方面能夠勝利,作為總指揮的謝安當立首功。
淝水之戰後,前秦不斷衰敗甚至滅完,苻堅也在兩年後被殺。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收復了不少失地,後來幾十年也沒有外族膽敢入侵。
世説新語謝安
《世説新語》是南北朝時劉義慶組織人編著的筆記小説,主要記錄了漢末、三國和兩晉時期的上流人士們的生活,有言行舉止,有趣聞軼事。書中所寫對象以魏晉的風流名士為主,而其中又以謝安為最。
《世説新語》
有人粗略作了一個統計,《世説新語》全書共有1100多條事蹟,其中涉及謝安的就有114條。所以可以説,謝安是《世説新語》中出場次數最多的人物,因此他也是書中描寫刻畫最多最形象的人物。而且謝安的事蹟在該書中,只有一條出現在“政事”這一篇,最多的兩條卻是“商譽”和“品藻”。由此可見,謝安在魏晉南北朝是多麼的著名,是萬千知識分子的偶像,不過他受追捧的原因並非他在政治與軍事等的成就,而是他的性格、道德和精神,這大概就是魏晉風流。
比如,書中常常誇讚謝安非凡的氣度。在雅量篇第28條中説,謝安在東山時,有次與好友出去泛舟遊玩,突然波濤洶湧,旁人見了面色驚慌坐立不安,而謝安鎮定自若,還跟他們説:“這麼驚慌還怎麼回去?”這一則故事不僅體現出謝安處事不驚的態度,也表明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再比如,書中也多次提及謝安在家的教育方法。在德行篇第36條裏説,謝安婦人教育孩子,有次問謝安為何不見他教導,謝安回答:“我一直在用自己教育他們。”可見謝安比起讀書寫字上的教導更重視言傳身教。
謝安憐翁
“謝安憐翁”出自《世説新語》中的德行篇第33條,講述的是謝安小時候的故事,與他的長兄謝奕有關,主要是在誇讚他從小有同情心。據説,謝安曾經聽説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動,甚至上奏來表彰他們的墓。
謝安畫像
故事講,謝奕在剡縣擔任縣令時,有次一個老頭觸犯了法律要受懲罰。謝奕就以喝酒來罰他,讓老頭一直喝酒,已經喝醉了也不許他停下來。謝安當時只有七八歲,穿着青色的布褲子,來到哥哥身邊坐下,看到老頭喝酒的場景就勸誡謝奕:“哥哥,這老頭甚是可憐,你幹嘛要這麼做。”謝奕於是臉色一改,問:“你是想放了他嗎?”於是他就把老頭給放了。
謝安與長兄謝奕從小關係極好,對他十分依賴,所以在哥哥外出為官時還跟在身邊。據説,謝奕性格不太好,説好聽是豪放,説難聽就是粗魯,聽説曾經因為惹惱而破口大罵。從故事中,謝奕對犯法的老頭的懲罰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與哥哥謝奕相比,還是小孩子的謝安明顯心軟很多,所以會認為謝奕對老頭的懲罰過重,覺得老頭可憐。
結果謝奕也聽從了弟弟謝安的勸誡,放了老頭,由此也可看出兩人關係的親密。尤其是謝奕聽到謝安話後的“改容”,表明了謝奕對謝安的重視。
整個故事是在刻畫一個從小有德善良的謝安,而“三歲看到老”,他後來也是一個很有雅量極具道德的宰相。
謝安赴宴
“謝安赴宴”出自《世説新語》中的雅量篇第29條,講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絕入朝的詔令後在373年入京朝見孝武帝,謝安與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温通過廢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極高的權威,而謝安與王坦之是當時的輔政大臣。
謝安畫像
故事講,桓温設宴邀請百官,並且埋伏好士兵準備趁機殺了謝安與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謝安卻面不改色對他説:“東晉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兩人赴宴時,王坦之還是一直失態不能保持冷靜,而謝安卻從容就坐,甚至當場作了一首《洛生詠》。原打算下殺手的桓温反倒被謝安的氣勢給鎮住了,於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謝安兩人在以前是一直齊名的,可這件事以後,誰優誰劣就很好判斷了。
當時的桓温可謂狼子野心,有謀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説是拜見實則是圖謀不軌。而謝安與王坦之的任務説是迎接其實就是阻止甚至挫敗桓温的行動。歷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後也只是將一位官員下了牢獄,沒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温因患病而離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為自己求九錫之禮,也是謝安以修改稿件的名義藉機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願。
從歷史看,謝安是挫敗桓温篡位的功臣,而從“謝安赴宴”的故事來看,謝安處事不驚、冷靜應對的風度的確令人歎服,而王坦之則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