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園長,你是不是期待每天走入幼兒園看到的場景都是這樣的:幼兒歡歌笑語,教師温柔智慧,園舍井井有條,家長讚美不絕。如果回答是,那你或許弄錯了角色,這是文學家的視角而不是管理者的視角。作為園長,我們必須清楚,管理的實質是解決問題。幼兒園規劃的制定、落實就是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任何一所幼兒園,在發展的任何階段,一定都存在問題。
一所幼兒園在園長眼中沒有問題,那就是最大的問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幼兒園管理的突破點。如果希望幼兒園的規劃有效,園長必須要從忽視問題、害怕問題轉向看見問題、擁抱問題。
明確問題的內涵與外延
雖然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有問題,但它不會自動呈現,需要管理者用心地關注、揭示。或許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我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幼兒園的問題?但如果進一步讓你詳細闡述幼兒園問題的情景、情況、背景、現象或素材,你卻無法描述清楚時,那麼,這樣的問題可能就是管理中的假問題。比如許多園長常提起的“缺少優秀教師”這個問題,如果管理者沒有明確:所指的優秀教師的標準,本園所在區域優秀教師數量,本園優秀教師數量,本園培養優秀教師的舉措和遇到的困難,“缺少優秀教師”這個問題就可能是一個假問題。假問題因其根源的偏差,無法找到真正的解決策略,它更多隻是一種情緒宣泄。管理者要特別注意避免陷入“假問題”的怪圈,即第一年提出問題,無解決策略,第二年繼續提出此問題,仍無解決策略,一直循環往復。
組織管理中的任何問題,都是多因素交叉的結果,幼兒園由於承擔了教育、保育的雙重任務,引發問題的根源更為錯綜複雜。如何準確發現幼兒園存在的真問題?園長要先學會向自己提問:問題是怎麼產生的?學會尋找問題根源。如何調整管理策略?學會轉變管理方式。
以“缺優秀教師”為例,真問題應該是:缺有經驗的班主任——明確缺乏的優秀教師類型;因新開園招入的都是新教師——明確導致問題的原因;先邀請優秀班主任開講座,姐妹園班主任師徒結對,重點研究如何開展班級工作,下學年調整招聘教師結構——明確解決路徑;幼兒園所在區域有經驗的優秀班主任很多,希望上級部門在新學年交流、分配教師時酌情考慮,分配本園1—2位有經驗的班主任——明確外在扶持策略。當管理者能詳細描述問題的內涵與外延時,就看到了真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規劃自然也就包含其中。
深入園所各處觀察
面對同一現象,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解讀、判斷。之所以大家對同一現象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主要是由個體的意識和習慣決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導致出現固化看問題的結果。破解的最好辦法是“親歷在場式觀察”,即管理者深入幼兒園的每個環節,體驗、傾聽、發現,儘可能收集多的信息,再進行判斷、分析,從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如果説理想的教育是“兒童在幼兒園中央”,那麼適宜的管理就應該是“園長深入幼兒園各處”。如,保健醫生反映班級水果浪費嚴重。對此,大家習慣採取的管理方式可能是要求教師加強幼兒食物節約方面的教育。但最終,我們的調整方法,卻是將每天提供一種水果改為提供2—3種,幼兒可自由選擇;對切開後易氧化的水果加保鮮膜;對精細動作要求高的水果,提供給大、中、小班的量呈遞減趨勢。因為通過我親歷的帶班體驗,加上與保育員交流,發現真問題其實是,大部分新小班幼兒不會剝提子,而教師又無法短時間提供大範圍幫助;有幼兒從沒吃過甘蔗而拒絕;蘋果削開後氧化變色,被幼兒嫌棄。
根據幼兒園各塊工作、各崗位職責的不同,管理者可採用形式不一的“在場親歷式”觀察尋找問題。對流程清晰的工作,如晨檢、消殺、配餐等,可以採用點狀式觀察,即選擇關鍵點進行觀察,目的在於發現流程設置和實際需要是否匹配。對互動性強的工作,如教師現場教學能力、家長工作方式等,可採用線狀式觀察,即完整觀察全部環節,目的在於發現教師觀念與幼兒園要求的匹配程度。對多因素交叉的工作,如家長對幼兒園滿意度、幼兒園課程設置適宜度等,可採用環狀式觀察,即分階段多次完整觀察,目的在於精準發現各因素之間關聯度的有效性和適宜性。管理者可以結合自己幼兒園實際,靈活運用。只有發現真問題,才會產生真策略。
鼓勵人人找問題
發現問題不能僅依賴管理者本人,不同崗位、不同視角的碰撞,能幫助幼兒園找全、找準發展中的問題。為方便教師及時記錄發現的問題,我們在每個班級設立“我的問題困惑板”,管理者隨時入班摘錄。為聽到“負面”聲音,幼兒園專門推出“抱怨箱”。為鼓勵人人蔘與,考核中設立“好問題獎”。我們鼓勵所有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為幼兒園的規劃制定建立起一個立體的、全方位視角的資源庫。圍繞這些問題歸類、細化,就能制定出吻合本園發展的規劃。而且,人人都因自己提出的問題,直接、間接參與了幼兒園規劃制定,從而讓規劃推進有了最好的開始。
我所管理的幼兒園有三個園區,因此,在哪個園區辦公的時間不能精確規劃。為此,我在辦公室門口設置了“在崗情況”板,以便教職工瞭解。然而,這個做法受到了幼兒的質疑。大(3)班幼兒要舉辦新年派對,他們要找到我確定幼兒園是否能放煙花,而連續幾天,我剛好不在。幼兒看不到懸掛於1.6米高處、純文字的“在崗情況”板。找到我那天,孩子們的第一句話是:“園長媽媽,終於找到你了,你應該提早告訴我們你在哪個園區啊。”
幼兒的質疑指出了我的管理疏漏:設置題板時考慮幼兒了嗎?一直倡導的“兒童在幼兒園中央”真的落地了嗎?來自幼兒的質疑成了幼兒園規劃的方向:如何看見“兒童在幼兒園中央”。
從規劃改進中產生獲得感的不僅僅是幼兒:我辦公室門口的“在崗情況”板移到80釐米高度,並且匹配了吻合幼兒閲讀方式的圖畫表達。質疑還豐富了家長課程:“是幼兒不愛勞動還是我們提供的勞動工具不適合幼兒?”豐富了幼兒園課程:“幼兒該有停車位嗎?”帶來了兒童觀的審視:“幼兒園大型活動策劃時幼兒的權利在哪裏?”
你會發現,幼兒、教師、家長用心發現幼兒園發展中問題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參與幼兒園治理的過程,因為問題折射的是他們對幼兒園發展的期盼。所有人因為提問題而感受到了被重視,對幼兒園產生了歸屬感。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1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