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蜀漢在三國中是第一個被覆滅的政權,這樣的結果讓許多人不能接受。因為,在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中,蜀漢的實力都被描寫的極其雄厚,甚至是所有人公認的唯一可以統一天下的政權。然而,這樣一個政權,竟然在三國之間的角逐中首先敗亡,這樣的反差讓人難以置信。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也因此,絕大多數的文學作品或者學者都習慣將責任歸咎於後主劉禪,並送給了他一個專屬成語“扶不起”的阿斗。自此,劉禪成了扶不起的代言人,千百年來一直揹負着罵名。

其實,可以理解,畢竟,自古以來人們對亡國之君的印象都很差,且內心的成見可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但是,如果深入研究歷史就會發現,這樣的結果何嘗是他們所希望的?亡國的根本原因還是綜合國力的下降,與皇帝的個人實力關係並不是很大,否則,崇禎帝也不會弔死在煤山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説,劉禪真的有那麼差嗎?

這誰也説不準,人們在評價劉禪的時候,翻來覆去使用的只是喜歡小人黃皓,以及“此間樂,不思蜀”兩個例子,證據實在是不充足。而且,歷史上比他過分的皇帝有的是,例如:隋煬帝、陳後主、宋徽宗等等。因此,客觀來説,“扶不起的阿斗”這個評價對劉禪的確有些不公平。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劉禪再怎麼差,當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但可惜的是,劉禪的家底缺陷太大,成為了蜀漢首先敗亡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資源的嚴重短缺:

資源這個詞語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物質要素的綜合。而在三國時期,那就僅僅指的是土地和人口。相比於魏國和吳國,蜀漢的資源真的可以算得上是貧瘠了。

首先,從國土面積方面來説,蜀漢可以説遠遠落後於魏國和吳國。自關羽失荊州之後,蜀國只剩下東漢十三州的益州。而反觀魏國,位處中原腹地且經濟發達,擁有人口最稠密的豫州、青州、徐州等九州,哪怕是吳國都有揚州、荊州以及交州。由此可見,蜀漢的地盤真的很小。

可以説,在農耕文明中,國土面積小意味着農業總產量少,所能供給的人口少,一旦讓敵軍摸到了四川盆地,蜀漢可以説只能等死。因此,國土面積過小的問題一直是制約蜀漢發展的重要因素。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再來看一看蜀漢的人口問題,劉禪投降的時候,尚書郎李虎所上交的士民簿中記載,蜀漢有28萬户人家,將士十萬兩千人,官員四萬。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再來看看此時的魏國。

據學者估計,此時的魏國已經擁有人口103萬户,682.4萬人,佔據了三國總人口的半壁江山,而蜀國的人口占比僅僅有12%。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沒有人就沒有糧食、就沒有士兵,一旦爆發戰爭,很可能被敵人一舉滅國。實際上,針對這一缺陷,蜀漢的前代執政者也都做出了相應的應對。

主要是大力發展工商業,但是,再怎麼發展,也僅僅是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可是,這對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並沒有太大作用,僅僅是初步滿足了軍事開支,且要量入為出,方可勉強維持。到了後期,姜維北伐之時,國家已經徹底被掏空。以至於,蜀地的百姓普遍都是面色黃蠟、瘦骨嶙峋。

可見,到了劉禪主政的時候,蜀漢的實力已經消耗殆盡了。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二、人才的極度匱乏:

劉備的人格魅力自不用多説,如果不好,他決不可能在亂世之中招攬那麼多人才為他效力。

史書有一段評價他的話,筆者認為十分中肯,“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其實,諸葛亮只能説是三分天下的提出者,而最終,真正實現還是離不開劉備識人、用人的能力。也因此,曾有人説過:曹操成功靠的是天時,孫權靠地利,劉備靠人和。

試想,劉備一介賣草鞋出身之人,與前兩者相比既沒有家族勢力支持,也沒有父兄傳承,從白手起家到稱霸一方,他唯一依靠的便是人才戰略。然而,劉備去世之後,老一代精英逐漸凋零,蜀漢政權便陷入了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甚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令人扼腕嘆息。

與之相比魏、吳兩國卻是後起之秀不斷湧現的形勢,如司馬兄弟、鄧艾等名留青史的大才。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那麼,為什麼蜀漢會陷入無人可用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呢?

首先,是益州當地人對劉備政權沒有歸屬感。

初至益州時,劉備的手下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部分是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等人;

另一部分是劉表的舊部,黃忠、馬良、魏延等人。

這兩部分人對劉備的忠誠度很高,但很顯然,這些備受劉備信賴的人卻沒有一個是益州的。由此,存在着很大的問題。要知道,蜀漢政權若想增強國力,擴充軍隊就必須要打擊豪強、抑制土地兼併,這自然會大大侵犯當地人的利益,兩者之間的矛盾絕對是不可消除的。

因此,益州的當地人普遍對蜀漢政權沒有什麼歸屬感,當地大才也不願意幫助蜀漢政權治理國家,甚至於,當外敵入侵之時,他們還要帶頭投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怎麼可能在益州挖掘出什麼人才來。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其次,諸葛亮的用人才觀,成為了蜀漢人才發展的掣肘。

這裏,我們要肯定的是諸葛亮的個人能力十分優秀,絕對是劉備政權的棟樑之臣,但這是好事也是壞事。諸葛亮的能力太強,眼光自然十分挑剔,事必躬親,這大大限制了手下的發展,對於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再加上,他對益州當地人始終保持警惕,只能從外來人士中選拔人才。

不得不説,專業的事還是要專業的人來,相比於劉備,他真的沒有用人的天賦。看看他挑選的繼承人馬謖和姜維,一個只會紙上談兵,另一個雖有才能,但卻不足以支撐起逐漸衰落的蜀漢。

最後,劉備的託孤模式也將蜀漢政權的人才培養徹底埋葬。

劉備託孤自然是體現了對諸葛亮的信任與期望,希望他能替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然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讓蜀漢政權陷入了一種皇帝虛位,朝堂大臣掌控實權的狀態,這對於一個政權是不利的。因為,這種模式相當於將劉禪圈養起來,沒有機會學習治國之道。

最終,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諸葛亮去世,那麼,蜀漢政權自然會呈現一種羣龍無首的局面,沒有任何人能站出來主持大局,能代替大家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樣的權力集團遲早會崩潰。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也許,有人會説:“諸葛亮不是選好了繼承人嘛!”但是,從史實來看,他的繼承人大多是以守成為要,或者不顧大局,窮兵黷武,沒有一個將走偏了的管理體制拉回正軌。所以,總體來看,作為初期形勢一片大好,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蜀漢政權,卻被第一個淘汰出局的根本原因,還是綜合國力不夠,與劉禪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或者説劉禪能力不足這口鍋還要諸葛亮來背。

縱觀中外歷史,失敗的一方必然有其失敗的因素。蜀漢政權在資源、人才方面處於絕對的劣勢,如果,它最後統一了天下,才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相比之下,魏國位處中原,休養生息之後自然積累了龐大的戰爭潛力,早已經處於不敗之地,哪怕是司馬氏篡權都沒有對其國力產生什麼影響。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劉備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6 字。

轉載請註明: 都説蜀漢亡國怪劉禪,其實,後期的蜀漢就是諸葛亮再生也無能為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