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文|飛魚説史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話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周的統一,因為驪山的烽煙而宣告終結,自此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的大分裂時期,經過數百年的混戰整合,到了戰國末年又呈現出重新走向統一的趨勢。
但是這種統一,相比較殷商、西周的統一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更是藴含着質的不同和質的飛躍,戰國末年,秦國一家獨大,秦王嬴政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果斷地發動了兼併六國的戰爭。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結果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縱觀秦國的崛起和兼併之路,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自秦孝公之後,秦國的國君是賢明的,秦國的文臣是有能力的,而秦國的武將更是驍勇善戰的。
秦國的大一統離不開武將的四處征戰,而秦國的國君對於武將那也是極其重視的,當武將自恃清高不願意出戰時,秦國的國君也會自降身段去“求”武將出戰。
這種情況在秦國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2次,秦王自降身段去求武將出山,這對於武將來説,自然也是相當榮耀的事情,但是在這兩次歷史事件中,一位將軍被殺了,而另外一位卻得到了善終,被殺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而得到善終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我們就來看看同為四大名將,同為秦國的戰神,也都曾被秦王請着出山,他們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的原因。
白起,在後世的評價中是呈現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有人認為他是視生命如草芥的屠夫,如果單單以他對於秦國統一所做的貢獻來説,沒有白起,秦國的統一之路並不容易。
畢竟以一己之力最大限度削弱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並不是嘴上説説那麼簡單,真要實打實的打起來,除了白起或許還真沒有第二個人可以辦到。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單單就拿長平之戰來説,白起一下子解決了趙國三四十萬的軍隊,雖然這仗有點敵傷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味,但白起還是贏了,長平之後後,趙國的邯鄲已經猶如砧板上的魚肉,那是任憑白起宰割,而白起自然也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包圍了邯鄲。
但是白起並沒能如願成就滅國之功,因為秦國內部出現了不和諧,而這個不和諧的因素來自范雎,作為經過苦和難,又差點去見了閻王爺的范雎,他好不容易在秦國混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自然不能容忍有人騎在他的頭上作威作福。
所以白起就成為了他眼中“釘”,而當趙國的使者帶着金銀珠寶到了范雎府邸時,范雎再也忍不住了,於是他憑藉着秦昭襄王的專寵,以士兵疲憊為由,讓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從圍攻邯鄲的對陣中給撤了回來。
這下把白起給氣的,簡直想把范雎給吃了,不過國君的命令還是得聽的,白起雖然毫無辦法,還是放棄了攻打邯鄲。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過了一段時間,秦昭襄王覺得趙國實在是可惡,本來答應秦國只要退兵,就割讓給自己城池的趙國,一轉身改了主意,不割讓了,這下輪到秦昭襄王生氣了,既然國王生氣了,那還説什麼直接開打就是了。
於是秦昭襄王要再次攻打邯鄲,既然有仗要打,白起自然是秦昭襄王心中最理想的將軍,不過這次白起卻託病不出戰了,秦昭襄王雖然不快,但是覺得沒有了白起,其他將軍照樣可以拿下邯鄲,於是就派其他的將軍出戰。
結果幾仗下來,秦國非但沒有拿下邯鄲,還損兵折將,這讓秦昭襄王大為惱火,於是他就再去請白起出山,可是白起愣是不出,秦昭襄王那叫一個氣啊,面對白起如此態度,秦昭襄王自然也不客氣,不僅免了白起的爵位,還把他賜死在了杜郵。
説完了白起,我們再接着來看王翦,在秦國攻滅六國的過程中,王翦和王賁這對父子,那是相當出色,除了韓國外,其餘的五國皆是被這對父子給滅掉的。
當秦國掃清了北方和中原的諸國之後,把眼光放在了楚國上,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可不簡單,尤其是在長江以南,楚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對於如何滅楚,秦王嬴政是謹慎的,他就招來了兩位將軍詢問意見,其中一個是威震諸侯的王翦,而另外一個是軍事新秀李信,説到這,不少人就説了李信怎麼能和王翦比呢,但是在滅楚戰爭打響之前,李信在嬴政心中的地位很高。
當嬴政詢問滅楚應該帶多少兵的時候,王翦沉思了一會,説得60萬,嬴政一聽倒吸了一口涼氣,哎呀媽呀,這60萬可是我秦國的所有家當,王翦要六十萬,想幹嘛,滅了楚國自立為王不成。
李信很自信,他聽了王翦的回答,差點沒有笑出聲來,因為他認為楚國不堪一擊,六十萬去打楚國,腦袋秀逗了吧。
等到嬴政帶着疑問的目光看向李信時,李信讀出了秦王眼中的殷切期盼,於是李信想也不想,直接説道,我只要20萬,結果滅楚之戰自然落在了李信的頭上,而王翦一看秦王不信自己,那也沒啥説的,告老還鄉得了,而秦王也很爽快地批准了。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李信帶着20萬秦軍趾高氣昂地出發了,你還別説,剛開始李信打得還挺順溜,但是楚國看着李信的鋒芒畢露,就派出了最後一位王牌將軍項燕,結果李信的軍隊被項燕打得落花流水,20萬軍隊也幾乎被項燕吃光了。
秦王很生氣,但是他也沒有辦法,為了滅楚不得不重新去請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出山,王翦倒也很直接,表明了想要自己出山也可以,但需要滿足自己兩個條件。
其一是滅楚非六十萬不可,其二是要大量的美田良宅,並且在出兵之前,一連五次向嬴政要田要宅,而嬴政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開心,對於王翦的要求那是一應滿足。
最後王翦成功滅了楚國,而滅了楚國之後,王翦二話不説,立即辭職,並且不管嬴政如何挽留,王翦都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堅持告老還鄉,最終王翦得以善終。
從白起和王翦的事蹟中,我們不難看出,白起和王翦兩人經歷是極其相似的,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白起和王翦兩人是不同的,簡單地説,是白起不懂伴君如伴虎,而王翦卻深諳其理。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白起不懂政治,更不會揣摩君心,他滿眼看到的都是戰爭的輸贏,當秦昭襄王請他出山的時候,他看到了攻邯鄲是不會取勝的必然結果,所以無論是秦王怎麼自降身段,白起心中只有兩個字:不戰,而被賜死也是必然事件。
但是王翦就不同了,他不僅會打仗,更會揣摩君心,李信滅楚失敗後,王翦就料到了嬴政會來請自己出戰,他沒有拒絕,反而很爽快地答應了。
為了打消嬴政害怕自己擁兵自重的顧慮,又三番五次把自己偽裝成貪財的“小地主”,這份政治謀略是白起遠遠無法相比的,所以王翦的善終也是必然事件。
不過,這並不是説王翦比白起更加優秀,按照太史公的評價,兩人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可謂不精闢。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秦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8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國曆史出現過2次秦王請將軍出戰,一位將軍被殺,另一位卻善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