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上科舉制的實行有怎樣的影響 科舉制的內容有哪些?

淺談歷史上科舉制的實行有怎樣的影響科舉制的內容有哪些?雖然在封建社會後期,倡導廢除科舉制度的呼聲十分高漲,但畢竟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麼科舉制的影響有那些呢?科舉制的影響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下面就來具體看一看。

科舉制圖片

科舉制的積極影響:科舉制是按照考生通過考試形式取得的成績,然後給予相對應的官位,它有着公平公正的特點,考生沒有年齡,地位,家族等條件限制,只要有才,即使是寒門子弟也可以參加,因此科舉制的推廣使得全國籠罩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下。

通過科舉制,選拔了許多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從低層中選拔出來的人才,會更多的為平民百姓考慮,真正做到了父母官的責任義務,使得政治更加清明廉潔,百姓安居樂業。而且為已有的官吏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活力。選拔的人才都是通過苦讀科考而來,秉承儒家教義,因此都具備了較高的素質。

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古代文學的發展。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每個朝代都有各自巔峯的文學種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科舉制的消極影響:因為每個朝代的特點不同,科舉制有了不同發展。明清八股取仕,以框架的形式禁錮考生的思想,統治階級藉此來控制考生。

八股取仕使得中國古代教育進入了死衚衕,又阻礙了近現代教育的發展。科舉考試內容嚴重脱離實際,迂腐荒唐的思想慢慢侵蝕着國人的頭腦。不鼓勵國人創新,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科學技術得不到更新,這也間接的導致中國近代自然科學的落後。科舉制度的後期是以消極影響為主,但不可否認它造就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如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楷書四大家之柳公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它的積極影響還是需要認同的。

清朝科舉制度

清朝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清朝要想參加由國家舉辦的正式科舉考試必須要先參加科舉的初試,而科舉的初試中一共有三個環節的考試。

清朝科舉制圖片

首先是童試,童試成功者,便可以進入督學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合格的就是秀才。這個過程就是初試中的歲試。之後還要參加三年一次的科試,在完成了這一考試環節後才能正式報考科舉考試。

清朝科舉制度正式的考試分為三個階段,先進行的是鄉試,鄉試三年才舉辦一次,參加此次考試的都是秀才,而秀才也是通過當地的科試而選拔出來的。只有成績好的才會被推選去參加鄉試,在鄉試中考取了一定的名次後,第二年就可以參加會試,參加會試的必須是舉人,舉人就是在鄉試中考試合格的學員。

會試要進行兩次的考試,在第一次考試合格後不久還會有複試,只有複試合格才能進入殿試,殿試就是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道關卡了,而且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核 ,通過者就可以直接進朝做官了。殿試只有貢士才能參加,貢士就是在會試考試中合格的學員。

清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考查的題目以寫作為主,包括唐朝以及漢朝多個朝代的文學作品。涉及範圍較廣泛,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八股文是考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佔考試中很大的比重。清朝科舉制度是十分嚴密的,通過層層選拔,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通過清朝科舉制度下的考試。

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

在清代時期科舉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而且還要分為不同的等級,只有一層層的參加考試並獲得好的名次才有機會被任命為官員,據説當時的考試是要分為四個不同的級別的,那麼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呢?

清代科舉考試場景

關於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這個問題歷史上有着十分明確的記載,首先第一級就是參加童試,準備參加這個考試的人被人們稱為是童生,只要是成功過關的人被錄取之後就成為生員,並且還要接受教官的管理和教導,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秀才了。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人是廩生,其次分別是增生和附生。

在此之後就要參加第二級的考試了,這個考試就是鄉試,一般都是每間隔三年在各地的省城進行,因為這次的考試是在秋天進行的,也被人們稱為是秋闈。秀才和生員們進行鄉試之後,成功通過的則成為舉人,在所有人中考到第一名的則是解元。

另外第三級的考試則是會試了,這是在鄉試結束之後的春季的時候進行的,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是春闈,這次的考試參加的人士只能是舉人,他們在成功通過之後成為貢士,其中考試出現的第一名就是會元。以上的三級考試所考驗的內容一般都是八股文以及詩詞等內容,四書五經佔據着比較重要的部分。而第四級考試則是殿試了,也就是由皇帝主持,貢士們進行殿試考策問,在此之後由皇帝親自點名,只要成功的就成為進士了,而其中一甲的名次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科舉制的內容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獨創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被用來選舉人才,它是從隋朝開始出現,在唐朝逐漸完善,延續到清朝末期才被廢除的。那麼科舉制的內容有哪些呢?

四川貢院

科舉制的內容最開始是比較廣的,但是因為後期這一制度逐漸僵硬,沒有創新,因此在封建社會的後期,科舉制度的內容就被漸漸減少。如果以隋朝作為科舉制度的開端來算的話,科舉制度一共歷經六個朝代。其中隋朝在科舉制度的內容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舉制度的內容最豐富的,唐朝最主要的科舉制度的內容有墨義、口試、策問、貼經、詩賦和武舉等。武舉是科舉制度的內容中比較不同的一種,它跟前面五種內容都是考察學問不同,它主要考察的是武藝。

宋朝在科舉制的內容上也有所改變,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因此武舉便被廢除了,同時因為墨義和口試太過僵硬,所以宋朝也將這兩種內容捨棄了,着重考查經義、詩賦和策論。到元朝時,科舉制度的內容再次被改變,主要考查“經”。而明朝,科舉制度的內容則變得狹隘,只考“八股文”,這有點類似於宋朝時期考查的經義。而清朝則延續了明朝的科舉制度的內容,並沒有作其他改變。科舉制的內容隨着朝代的更替而逐漸改變,越到封建社會的後期,科舉制度的內容侷限性也越大。

對科舉制度的評價

在中國古代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非常有利於當時的中國的發展的,其中有一個制度名字叫做科舉制,到現在為止都還是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的,但是有關於對科舉制度的評價,不一樣的人説法是不一樣的。

科舉制度圖片

有些人可能會説科舉制是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的一種制度,這種選拔賢能的人的方式,對當時的中國來説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當時的中國,在還沒有科舉制度之前朝堂上的職位基本上都是有當時的在朝堂上非常有地位的人向皇上推薦人才或者是直接由自己的孩子接替自己的位置,所以出現了科舉制之後人們對於科舉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開始能夠有機會真正和政治有一些接觸了。

對於那些非常有政治想法的人來説,他們可以用一種相對來説比較公平的方式來為國家策劃計謀,展現自己得才能,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説,科舉制度是一項非常好的制度,因為他開始讓人們走入到朝堂中去,但是對於科舉制的評價還有一些人是非常反對的,那就是當時的名門貴族,他們的地位因為科舉制收到了動搖,所以他們對科舉制的評價是非常不好的。

而對於現在大多數的人們來説,他們對於科舉制度的評價,實際上都是認為是有利的方面大於不利的方面的,雖然它的根本目的是可以加強皇上的統治,但是很多人對於科舉制度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

八股文與科舉制

説起科舉制大家一定都不會感到陌生,科舉制是我國在早些年間發明的一種選拔政府官員的考查方式,通過這一種方式當時的中國得到了非常多的優秀的人才,在科舉考試中包括非常多的考試項目,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八股文。所以説,八股文與科舉制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

八股文圖片

在科舉制度最開始發明的時候八股文是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方式,這也是八股文與科舉制之間的聯繫所在。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在科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也就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後,國家的政府官員決定將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統一改革成為八股文,也就是説以前要學得非常多東西現在只要把他們都忘記,僅僅只學習儒家的八股文就可以了。

但是這樣雖然有利於科舉制度的考核過程卻是非常不利於考生思想的發展的,所以的那個是有很多人都反對僅僅只將八股文作為科舉制的考核內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他認為八股文嚴重束縛了考取功名的學生的思想,所以有很多的言論都是關於抨擊科舉制度的,這是後來科舉制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不好的弊端,也就是僅僅只把八股文做為科舉制考核的內容。

雖然在科舉制發展的早些年間八股文只是作為其中的一項考核方式而存在,但是後來漸漸演變成了只有八股文的科舉制,這也是後來很多人都不斷的抨擊額舉止的原因,但是如果把八股文僅僅只當所科舉制的一部分考查內容,科舉制還是有利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9 字。

轉載請註明: 淺談歷史上科舉制的實行有怎樣的影響 科舉制的內容有哪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