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曾經觀看的一部令人震撼的紀錄片《Child of Rage》,片子的主角是一個叫 Beth 的 6 歲半的小女孩。
Beth 在 19 個月大的時候,和弟弟 Jonathon 一起被一對牧師夫婦收養。不久後,夫婦漸漸發現不對勁:Jonathon 在早上起來時經常説自己肚子疼。他們把他帶去醫院看病,才發現罪魁禍首是姐姐——Beth 經常會進弟弟的房間,擊打他的肚子,用他的頭撞地板,不顧弟弟的尖叫和求饒。
她會虐待動物,將鳥巢裏的小鳥拎出來,擰斷它們的脖子。她還會表現出不恰當的性行為,每天都當着他人的面,在公共場合自慰,甚至自慰到流血;她還會對自己的弟弟進行性侵犯,比如捏他的生殖器,將手指插進他的肛門。
在片中看到 Beth 用天真無邪的眼神,若無其事地説出“我想殺了他們”的時候,很多人懷疑她是個心理變態者。事實是,Beth 自己也是個受害者。1 歲的時候,她的生母去世,她的生父對她進行了嚴重的忽視和虐待,並多次對她進行性侵。她的不良行為的來源,正是她自己曾經受害的經歷。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卻殘忍的揭示了童年擁有被性侵等等的不良經歷,可能對一個人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有答主已經詳細的與我們介紹瞭如何定義對兒童的性侵犯行為,以及遭遇性侵可能對兒童產生的負面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兒童時期遭受性侵犯/性虐待的數據,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要驚人的多--上世紀 90 年代,醫生 Vincent Felitti 等人在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開展了對兒童早期創傷的系統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 17337 名參與者(主要背景是中產階級、白人、大學以上教育水平)中,21%在童年時期曾經被性虐待。)
我們來回答題主另外的兩個疑問--兒童時期遭遇過性侵犯這樣的不良經歷,可能對兒童成年後造成怎樣的影響?以及,作為創傷者與創傷者的照顧者,分別可以如何應對/疏導?
遭遇性侵/性虐待等童年創傷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Felitti 等研究者表示,無法與他人建立依戀,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無法應對壓力,在非威脅性的環境中仍然警覺、害怕、悲傷,這些是有過性侵等童年不良經歷的人的普遍表現。(備註:研究者認為童年不良經歷通常包括:虐待(性虐待、身體虐待、情緒虐待);忽視(身體忽視、情緒忽視);以及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家庭內物質濫用、家庭內精神疾病、父母離異或分居、家庭成員入獄)。)
研究顯示,童年遭遇性侵/性虐待等不良經歷會在以下三個方面造成可能的持久影響:
1.面對壓力,容易出現過激的情緒反應
在大鼠的實驗中,研究者發現,那些在幼年時被置入引發恐懼的環境中的大鼠,表現出了杏仁核(Amygdala)的長期活躍。杏仁核是我們應對和判斷外界信息的部位,當我們認為外界環境有危險時,它就會使我們處於“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模式中,而如果在早年經常感到威脅,杏仁核和眼窩前額皮質受到頻繁的刺激,處於長期活躍狀態,其判斷和反應能力就會下降,導致在沒有威脅的狀態下也會做出過激的反應(Márquez, 2013)。
在壓力情境下做出過激反應,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弱,會使我們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Márquez(2013)的大鼠實驗也提供了佐證。幼年處於恐懼環境的大鼠,確實在成年之後出現了長期的病理性攻擊行為,在面對完全沒有威脅的環境(比如面對比自己小很多的同類,及被麻醉的同類)時,他們仍然表現出焦慮和攻擊。同時,它們也表現出了抑鬱情緒——對食物缺乏興趣、社交減少、在面對挑戰時容易放棄等。
2.影響我們對創傷的記憶
Williamson(2009)等人的研究顯示,早期創傷會通過影響到我們大腦的默認網絡(default network),而影響我們的記憶。在經歷了早年重大創傷的人身上,大腦中的後扣帶回與其他區域的連接變弱了。這會導致我們評估周圍環境和自己的聯繫的能力不足,會使得“與過去經歷有關的信息”常常會與現在的環境交錯出現。也就是説,我們對現實情境的評估,會不由自主地受到過去經歷的影響。那些過去的遭遇、未完成的心願、未釋放的情感都會和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和當下糾纏在一起,影響着我們此刻的情緒反應與行為。
3. 早熟 / 早衰
我們有時會説,有過童年創傷的孩子會比較早熟,而研究證明,他們可能的確會老得更快。
染色體端粒(telomere)是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的物質,也是導致各種早熟、早衰症狀和引發疾病的原因。而研究發現,比起沒有被虐待過的被試,那些在早年遭受過虐待的被試,染色體端粒更短,這説明他們細胞老化的速度更快;且無論是遭受情緒虐待 / 忽視,還是身體虐待 / 忽視的被試,都表現出了端粒的顯著縮短。研究者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過早期創傷的孩子可能會早熟(青春期提前也很常見)或者早衰,並且會出現疾病的高發(Tyrka, 2010)。
那麼,我們要如何處理性侵等創傷經歷?
在介紹這部分之前,需要強調的是,如果童年遭遇性侵的創傷深刻地影響了你,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推薦你去接受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來分別介紹一些供創傷者及創傷者照料者使用的,低成本、易操作的自助方法。
對創傷者本人:脱離“毒性壓力”反應
作為受害者來説,有什麼可以主動擺脱童年經歷的陰影的做法呢?Childhood Disrupted一書的作者 Nakazawa 認為,擺脱童年不良經歷的影響,最關鍵的是脱離“有毒的壓力”反應,即脱離那種高度警覺的、“戰或逃”的反應模式,學會應對壓力、情緒管理、自我控制(Nakazawa, 2015)。你可以嘗試的方法有以下這些:
1. 寫作:
我們反覆提到過寫作的療愈作用。嘗試固定時間寫作(比如每天半小時),寫下你內心最深處的情緒和想法,寫下那些曾經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在寫作的時候,試着去感受這些事件的原貌,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了現在的你。在寫作中,你可能會將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並且真正讓過去的事情過去。
2. 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被廣泛證明在減緩焦慮和抑鬱情緒、減輕 PTSD 症狀上有顯著的效果,即便是在家裏做呼吸練習(每天坐下來 5-15 分鐘,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它從你胸腔到腹腔,再出來的過程),都能夠使你應對壓力時更平靜,減少過激反應。
3. 參加互助組:
創傷總是和一些不愉快的關係聯繫在一起,它也會影響到我們建立關係、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如果能夠找到彼此信任的、有支持性的社羣,會有助於我們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體會到與他人的積極互動給我們帶來的幫助。
作為創傷者的照料者 / 教育者:從懲罰教育,到“創傷知情照料”
在學校裏,有過童年不良經歷的人羣往往會表現出較多的不良行為,比如很容易與同學產生爭執,遇到小事就暴怒、打架等等。在美國的部分學校、醫院中正在推行的“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教育 / 照料方法,在提高學生成績、減少問題行為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創傷知情”是與傳統的基於懲罰的教育方式相對的。即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首先要做的不是進行懲罰(往往會導致二次創傷),弄清楚孩子是否經歷過早期創傷,在理解創傷的前提下進行照料和教育。
以下是幾件具體可以做的事情(Lahey,2014):
· 將建立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放在首位:教育者需要在細微的舉動上體現出真誠的關心,能夠逐漸讓孩子感到安全,覺得他人是值得信任的。當建立起信任後,教育者 / 照料者便可以逐漸讓他們相信,面對壓力可以有除了“戰或逃”之外的解決方法,從而幫助孩子漸漸脱離過度反應模式。
· 學會傾聽:在心裏把“Ta 有什麼問題”轉變成弄清楚“在 Ta 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有時候,不需要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先去傾聽,並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被傾聽和理解,感謝他們的分享。
· 創造讓他們成功的機會:關注他們成功的瞬間,並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做對的事情,使他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 制定規則:清晰的規則對於容易失控的孩子來説非常重要,當他們感到有明確的規則和界限時,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也會使他們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 平靜的空間:有過早期創傷的孩子需要能使他們平靜的空間。有時候這個空間是物理的,比如心理諮詢室或者其他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地方;這個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當他們感到壓力時,需要一段時間來放鬆、不被打擾。
創傷並不是不可以被處理的。文章一開始提到的 Beth 如今已經 30 多歲了,她在多年的治療中已經恢復了正常的情感和依戀能力,不再傷害他人,並且在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護士。
如題主所説,我們需要更全面的預防,發現和疏導,為下一代創造更好更安全的環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