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器量比才乾重要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曾國藩曾寫過:器量比才乾重要,有才幹者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
曾國藩:器量比才乾重要
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兩個人也是師生關係,兩人之間還曾有過一段趣事。
一次,李鴻章去拜見曾國藩。拜帖給了差役後,差役將他領到了一旁,告之曾大人在洗腳,讓他等一會。
誰知這一等就是兩個時辰,李鴻章窩着滿肚子窩火正要離開時,差役來將他領到內室門口,並向裏喊道:“李大人來了!”裏面答道:“進來!”
李鴻章一腳跨進去,只見曾國藩捧着一本書,很悠閒地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水盆正冒着熱氣。此時的曾國藩頭也沒抬,只是説了一句:“坐吧。”
如此被曾國藩冷漠對待,可把李鴻章氣壞了,於是他站起身來,氣呼呼地拂袖而去。
曾國藩並不挽留,還説了句:“少年氣盛,如何做事”。
其實,曾國藩深知李鴻章是個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氣盛,要讓他成為棟樑之材,性格必須圓潤通達,於是就想到這個方法去磨礪他。
後來,李鴻章取得成績,不得不説離不開曾國藩的耐心教導。
能“受氣”,方成器。
一個人有器量、懂容忍、不暴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更能受到旁人的擁戴,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曾國藩:器量比才乾重要
1、卸下傲氣,為自己壘築高台
漢末,劉備聽説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請諸葛亮出山輔佐。
不巧這天諸葛亮出去了,劉備一行人只得失望而歸。
不久,三人又冒着大雪前去,結果又趕上諸葛亮出外閒遊,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以及想要請他幫助自己成就國家大業的誠意。
第三次,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又趕上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依然不敢驚擾,恭恭敬敬地等到諸葛亮醒來,兩個人才坐下來促膝商談。
當時的劉備幾乎處於諸葛亮長輩的年紀,是漢室皇叔、天下梟雄,而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劉備並沒有自視清高。
三顧茅廬,不僅考驗劉備的耐心,也彰顯諸葛亮的遠見,他們彼此都知道一個沒有耐心、不重視人才的人,是不會走得遠的,更不會建立蜀漢王朝。
“君子安詳寬和而不傲氣逼人,小人傲氣逼人而不安詳寬和。”
人外有人,不傲氣,是尊重別人,亦是尊重自己。
懂得放低自己,才能為自己壘築高台。
2、沉得住氣,委屈喂大格局
曾國藩説過:“打脱牙齒和血吞”。成大事者,自然要懂得忍受大委屈。
當年韓信受屠夫胯下之辱,別人都説這是韓信的恥辱。而實際上,韓信心懷的是天下。
他深知自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能就這麼白白坐牢,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於是他隱忍着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韓信幫助劉邦成就大業,被封楚王后,還特意召見了當年羞辱他的屠夫。
本以為屠夫會被處死,沒想到韓信卻向他表示感謝,感嘆正是當年的胯下之辱,讓他日後時刻記得自己的抱負,成為有用之才。
有大格局的人,他們心中看到的是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眼前的雞毛蒜皮。
俗話説: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沉得住氣,才能成事;學會忍受,才能成長。
3、收斂脾氣,方能專注問題
《論語》有言:不遷怒、不貳過。
不要把自己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也不要重複兩次犯同樣的錯誤。
達爾文也曾寫道: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一個情緒承受能力低的人,常常無法冷靜思考問題,免不了在同一個問題上栽跟頭。
而一個情緒承受能力高的人,能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曾國藩:器量比才乾重要
晚清的禁煙英雄林則徐,少年時聰慧過人,是方圓有名的神童。然而恃才傲物的他有項壞毛病:容易動怒。
他經常出口傷人,為此得罪了很多人。他的父親林賓日擔心日後他遭人嫉恨,就將他的名字改為“則徐”。意在讓他控制情緒處事徐緩,並在他的書房裏寫上“制怒”的條幅。步入仕途之後。林則徐謹記父親教誨,將“制怒”二字掛在廳堂中間,時刻警策自己。
凡有大成就者,必定是“每臨大事有靜氣”,所謂靜,即是隱忍不發的能力。
一個能隱忍的人,必定能心平氣和地處理矛盾,能圓融自如地與人相處,自然也就能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脾氣越大,身體越差;脾氣越温,福報越深。
五代宋初學者陳希夷所著的《心相篇》中寫道:曲意周全知有後。
説的是,能忍辱、肯吃虧、能受氣,這樣的人必有後福而且有好子孫。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受委屈,也常常因為沒有得到友好對待而亂髮脾氣。
而一個能“受氣”的人,懂得謙讓、包容、理解,掌握做事的分寸,不斷精進自己,是修養、是智慧,更是豁達的氣度。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計較;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暴躁,日後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編輯:曾氏家風教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0 字。

轉載請註明: 曾國藩:器量比才乾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