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發起“辛酉政變”,扳倒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執掌了朝政大權。
在“辛酉政變”中,恭親王奕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説,沒有恭親王的幫助,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非但不能扳倒顧命八大臣,連自身的身家性命都無法得到保障。對於這一點,慈禧太后心知肚明。
那麼,如何在“辛酉政變”之後獎勵恭親王,就成了慈禧太后必須考慮的一大問題。
除了獎勵,慈禧太后還需要獲得恭親王的進一步支持,得以垂簾聽政——雖然中國古代不乏垂簾聽政的先例,但清朝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皇太后垂簾聽政。哪怕是威望很高的孝莊太后,也沒有垂簾聽政,嚴格地遵守後宮不得參與政事的祖制。沒有恭親王的支持,垂簾聽政只能是井中月、水中花。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經過商量,決定授予恭親王攝政王的稱呼。
攝政王,是清朝一種極高的榮譽。意思是,當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時,代替皇帝行使大權。可以説,攝政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其餘親王。清朝立國200多年來,只出現過一名攝政王,就是清朝入關之初的多爾袞。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恭親王婉拒了攝政王的封號。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攝政王的權力很大,很容易讓擔任攝政王的人對皇權產生非分之想。因此,從古以來的攝政王中,能夠善始善終的寥寥無幾。就以多爾袞為例,當初,多爾袞作為攝政王輔佐順治皇帝,為清朝定都北京和統一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權力,權勢煊赫。
1846年,多爾袞將皇帝的璽印全部搬到自己的府中,此後發號施令和調兵遣將,以及任命和提拔官員,都不再通過順治皇帝。
1647年,多爾袞獲得了免予向順治皇帝跪拜的特權,而且是永久性的,“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
不僅如此,多爾袞還被順治皇帝尊稱為“皇叔父攝政王”和“皇父攝政王”。從那時候開始,多爾袞不但在實權上超越了皇帝,還在禮儀排場上向皇帝看齊。
可是,多爾袞死後,一直被他壓抑的順治皇帝,終於“發飆”了。順治皇帝宣佈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並懲處多爾袞的黨羽——那時候,離多爾袞去世才兩個月。
在恭親王看來,攝政王看上去權勢煊赫,實際上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忌諱。與其這樣如履薄冰,不如干脆不要這個封號。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見恭親王推辭攝政王的態度很堅決,不再勉強,便轉而求其次,賜予議政王封號。
這次,恭親王高高興興地接受了。
當然,恭親王也沒有高興很久。隨着恭親王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他仍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為了牢固掌握權力,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恭親王進行壓抑和打擊。
1865年,翰林院編修蔡壽祺彈劾恭親王,説他“貪墨”“驕盈”“攬權”“徇私”:“臣愚以為議政王若於此時引為己過,歸政朝廷,退居藩邸,請別擇懿親議政,多任老成,參贊密勿,方可保全名位,永荷天眷。” 説白了就是一句話,要把恭親王打發回老家。
慈禧太后如獲至寶,以其“目無君上”為由,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後來,經過朝廷大臣的求情,才恢復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務,但議政王之職不再恢復。
【參考資料:《清史稿》《慈禧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