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蕭條的基本原因是信貸緊縮(credit tightening),也就是去槓桿(deleverage)。槓桿是萬惡之源。

  金融市場有很強的信貸週期,也就是加槓桿 / 去槓桿週期。在加槓桿時,企業和個人都用貸款的方式取得消費或者投資的資本。因為貸款能提高消費和投資量,經濟會擴張消費品生產力,投資總額的提高讓有限的金融資產價格升高,百業俱興。

  但是,貸款的擴張不可能是永恆的,因為世上的信用是有限的。當市場槓桿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因為少許的虧損會被槓桿擴大。1929 年股市崩盤後,市場情緒迅速逆轉。這是一個會自我反饋的過程。資產價格下降會讓槓桿更高。假如一個人用一元本金借貸四元投資五元的資產,而資產價格下降 10% 變成 4.5 元。其中本金 0.5 元。槓桿會從四倍升到九倍。放貸者也許願意給借貸者四倍槓桿,卻無法承受九倍槓桿,就會減少放貸,提高貸款利率。這時,企業和個人的高槓杆變成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在資產虧損的情況下還債。這樣,企業就必須減少投資,個人減少消費。貸款的減少也就讓經濟總量減少。而經濟總量減少會加速資產價格下降,形成去槓桿週期。

  在加槓桿週期中提供槓桿的是處於金融體系中心的銀行。而銀行本身就是槓桿很高的生意。銀行用相對少量的資金(equity),從存款人(depositor)那裏得到主要的資本來源,然後借給貸款人。所以,在貸款人壞賬率高時,銀行能不能把資本全數還給存款人也是個問題。而銀行另一個特殊之處是它有”流通性錯配“。也就是説,存款人認為他們的存款是隨時可以取出來的,但銀行卻無法隨時從貸款者那裏要回資本。這樣,當很多人取存款時,哪怕銀行沒有壞賬,也會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取款要求,因為銀行一時無法從貸款者那裏拿回資本。這就是“銀行擠兑”(bank run)。在股市崩盤後一年,各種負面因素導致存款者對銀行系統喪失信心,發生了大規模的銀行擠兑,導致名字起得不好的“美國銀行”破產。

  而金融體系的根本是貨幣。在 1929 年時,美元還在用黃金背書,也就是説每發行 1 美元,美聯儲需要 40 美分面值的黃金。這本身也是個槓桿。當美聯儲為資金緊張的銀行系統提供資本時,美聯儲持有的黃金就不夠用了。這個可能性導致了金融體系中所有人產生了對美元的擠兑,而美聯儲不可能滿足所有擠兑者用美元換黃金的要求,必須停止美元到黃金的自由轉換。

  所以,從股市和其他投資,到銀行,再到美元,每個環節都有槓桿。每個槓桿都在資產價格和經濟總量下降時自我反饋,使得槓桿更高。每個高槓杆都產生了擔心無法還本的恐慌因素,讓參與者起了“要趕在別人前兑現”的想法,導致了擠兑。

  這是 Milton Friedman 和 Anna Schwartz 在《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裏對大蕭條的看法。我 100% 認同此看法。

  另外,和本話題相關,我推薦 Amir Sufi 和 Amif Mian 的《House of Debt》。這本書有一個核心思想——債務(debt),也就是信貸(credit)硬幣的另一面,是一種非常非常危險,脆弱的金融工具。這是因為債務非常不靈活,並且有正週期性。也就是説,當經濟衰退時,已經欠債的人還債壓力會變大,而不是減少,這讓金融系統脆弱時產生了額外負擔。所以規模大,跨市場,影響久遠的經濟危機都和高債務有關。假如不願意翻書,以下兩張圖足可詮釋債務和危機的相關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3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