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18日,法軍發動大規模攻勢,雖然德軍統帥魯登道夫成功擋住這個攻擊併成功撤退突出部的部隊,但這並不意味着勝利,因為事實上,這標誌着德軍在一戰中的最後一次努力——皇帝會戰的失敗,標誌着在這次戰役中喪兵百萬的德國已經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而協約國方面則有着源源不斷的資源,德國的戰敗就在眼前。
果然,協約國方面乘勝追擊,德國方面的皇帝會戰失敗後,協約國所發動的一系列攻勢,這是一戰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現在一般統稱為“百日攻勢”。
擋住了德軍攻勢使得協約國軍隊緩過一口氣,而大量登陸歐洲的美國遠征軍更是讓協約國軍隊士氣大振,最後的決戰時機已經成熟,事實上,早在1918年3月26日,協約國就成立了聯軍統一指揮部,法軍的福熙元帥被任命為聯軍總司令,只不過德軍突然的皇帝會戰大亂了協約國陣腳,現在既然已經恢復,那回擊活動自然進入正軌。
德軍剛剛失敗,聯軍就開始反擊,德軍節節敗退,8月6日,馬恩河突出地帶被奪取,8月8日,以英軍為主力的聯軍發動突擊,攻打亞眠地區的突出地帶,“百日攻勢”正式打響。
亞眠戰役中,協約國的兵力包含由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與法國等多國部隊共同組成10個師的部隊與逾500輛坦克支援,戰力強大,加之出其不意的襲擊,戰事非常成功,一天之內,協約國軍隊已在索姆河南方的德軍戰線上造成一處寬24公里的空隙,並俘獲了17,000名德軍戰俘與330門火炮,魯登道夫回憶這一天的慘敗時,沮喪地説:“8月8日乃是這次大戰史上德軍最黑暗的日子”,據估計,就這一天,德軍共損失了30000名兵力,而協約國軍隊方面則僅有6500人陣亡、受傷與失蹤。
協約國繼續推進3天,推進了19公里,8月10日,德軍開始自其於3月間發動麥可作戰時所造成的突出部中撤離。
1918年8月15日,亞眠的攻勢暫時無力再推進,因為德軍增援已到,加之聯軍補給暫時未完全;不過,聯軍在索姆河方面開了新的戰場,該次攻勢同樣十分成功,部署於寬達55公里正面上的德國第二集團軍被迫全線後撤。
德軍在前線瀕臨崩潰,到9月3日,德軍已被迫全部撤離到了著名的興登堡防線之後,根據統計,1918年8月8日-9月8日短短一個月,德軍損兵折將15萬人,火炮2000餘門,機槍1.3萬挺。
9月29日,協約國發動對興登堡防線的主要攻勢;其中,英國第四集團軍(含英軍、澳軍與美軍部隊)對聖康坦運河發動攻擊,而法國第一集團軍則主攻聖康坦周遭的德軍防禦工事,德軍此時已經極為虛弱,連大規模的防守也無力維持,最終防線被攻破,至10月5日時,協約國已在寬達31公里的正面上突破了興登堡防線的所有縱深防禦,10月8日,英國第一與第三集團軍在第二次康佈雷戰役中突破興登堡防線。這標誌協約國隨時有能力攻破柏林。
其實1918年9月,興登堡元帥已經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不死心,意圖利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譁變,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德國爆發革命,全歐震動。
整個10月間,德軍部隊均不斷自1914年以來佔領的領土上撤退。協約國軍的推進使德軍不斷向法國梅斯至比利時布魯日的橫向鐵路一線後退,這個撤退過程借用《過秦論》的話説就是: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被迫放棄的重裝備與補給亦隨之增加,士氣每況愈下。
亞眠戰役中,英軍坦克攻破德國防線
德軍準備求和,但是國內情勢混亂,所以各地大小戰事還是不斷,一直在11月11日,德國才與法國簽訂康邊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一直在《康邊停戰協定》11月11日上午11時生效前一刻,德國仍然不斷抵抗,加拿大軍隊二等兵喬治·勞倫斯·普萊斯於停戰協定生效前兩分鐘陣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名陣亡的士兵。他死在旨在停戰的停火協議生效的11點整之前僅僅兩分鐘。
二等兵喬治·勞倫斯·普萊斯,普遍被認為是最後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殺的大英帝國(加拿大)士兵,同時也是最後一名死於一戰的士兵。
百日攻勢就此結束,此戰德軍損失慘重,傷亡約760,000人,還有386,000人與6,700門火炮被俘虜;但聯軍方面的損失也一點都不小,英軍傷亡298,000人、法軍傷亡279,000人、美軍傷亡130,000人。也就是説,雙方合計傷亡將近150萬!以這個慘烈的代價,為一戰劃上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