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為什麼最後失敗了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吳三桂為什麼引清兵入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名垂青史的大忠臣,如魏徵、岳飛,也有遺臭萬年的叛徒奸臣,如慶父、秦檜,這些人大相徑庭的名聲在幾百上千年的民間流傳着。然而,有一個人他既被一些人憎惡,又有自己相當一部分的追隨崇拜者,他,便是平西王吳三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歷史的進程中有着重大影響。

吳三桂畫像

1644年3月,闖王李自成帶領兵馬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王朝大勢已去,而此時孤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得知消息,陷入農民兵李自成和清軍多爾袞的兩難之境。有太多人不理解甚至鄙視吳三桂棄李自成而改投多爾袞的做法,作為後來人我們無法真切瞭解發生在當時當地的事情。不是為吳三桂辯駁,但史料可見,在北京城未被攻陷前,吳三桂始終與明王朝同心一致對外,奈何朝廷中央失勢。而吳三桂最開始也是選擇投降李自成的,畢竟同為漢族。

究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原因,一説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因為李自成部下擅自擄走愛妾陳圓圓而一時怒火中燒衝動而為。其實除了陳圓圓,還有吳三桂一家人的性命,李自成用這般殘酷手段逼迫吳三桂就犯,實屬自作孽。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加速了清朝政權的確立,與李自成部隊的石河大戰更是決定命運的轉折。論謀略論作戰,吳三桂都稱得上大家,而他的一生榮辱卻是褒貶不一。

吳三桂的大刀有多重

吳三桂,字長伯,明朝時期遼東人,祖籍位於江南高郵,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明朝崇禎年間吳三桂手握重兵,任職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其人在武術上極有天賦,崇禎皇帝初登基時,開科取士,吳三桂為當屆武狀元,後來秉承父業,任職都督指揮。

吳三桂的大刀

吳三桂一生馳騁沙場,於清軍鬥,與大順軍鬥,最後又與清廷鬥,從山海關一路廝殺到了雲南昆明,直到生命終結這場戰爭仍未結束,不管吳三桂在政治決策上如何落敗,但其在馬背上功績的確對得起平西王的稱號,而隨其征戰多年的佩刀同樣戰功赫赫。

吳三桂在雲南割據為王時期,重建鳳鳴山金殿,為標榜其戰績,特意鑄造一把“七星寶劍”懸掛於殿堂上,此劍於康熙十年鑄造而成,劍身雙面各鑲有七顆銅星,其原型是真武帝君所執鎮山寶劍,另立石碑刻字紀念,“慧劍高懸,常伏魔而治怪”。與此同時,吳三桂將隨身攜帶的木柄大刀留在大殿內,以示威震四方,此刀跟隨吳三桂征戰多年,殺人無數,打得過滿清韃子,鬥得了大順叛軍,自刀柄到刀身總長兩米,重達12斤,刀刃鋒利,刀背上鑲有雙龍,極其威風。

吳三桂在其晚年將佩刀供奉於殿堂之中,足可見其已沉浸於安逸之中,早已丟了武將時刻警醒的戒備心與血腥氣,在三藩之亂中與清廷的抗戰屢屢受挫也不難理解了。

吳三桂為什麼最後失敗了

吳三桂的失敗似乎是歷史註定的,朝代興替的所有契機似乎都是因吳三桂的失敗而發生的。

吳三桂為什麼失敗

吳三桂在與李自成的山海關一戰中,損兵折將,為解心中激憤,向清軍投降,藉助其兵力剿滅李自成義軍,從而加速了清軍入關原本幾十年的歷史進程。

接下來,吳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發佈檄文,而他卻仍未摸透歷史的脾性,非要逆歷史潮流而為之,在大清朝站穩根基,羽翼豐滿之際,與清廷抗衡,可以説是自討沒趣,吳三桂與朝廷的對抗持續了五年之久,兵力與物資都已殆盡,起兵之初,吳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馳騁疆場,御馬射箭,但之後的五年,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這位老人的身體很快就吃不消了。

吳三桂晚年稱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也使他成為了歷史上稱帝最為荒誕的一位。自古成王敗寇,建國稱帝之人必定在其勢力頂峯之時,擁有寬廣的領土,兵力財力鼎盛,才會順應民意,建立政權,而吳三桂恰恰是在其勢力急轉而下之下,勉強稱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隨性而為。吳三桂晚年在衡陽繼位,頭戴珠冠,身着紅袍,行至天壇,舉行祭天大典,然而準備倉促,禮制不全,儀仗簡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禮最後下了場漂潑大雨,羣臣掃興,典制草草收場。

例數吳三桂這一生,似乎眼前永遠都有一個過不去的坎,而他在這中間兜兜轉轉,不能審時度勢,看清歷史,順應潮流,終將自己的命運迷失在這霧靄之中,成為了歷史的負面人物。


袁崇煥吳三桂之間的關係

吳三桂,字長伯,明朝時期遼東人,祖籍位於江南高郵,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明朝崇禎年間吳三桂手握重兵,任職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其人在武術上極有天賦,崇禎皇帝初登基時,開科取士,吳三桂為當屆武狀元,後來秉承父業,任職都督指揮。

吳三桂劇照

在其青年時期,吳三桂在將領袁崇煥部下領命,當時的袁崇煥可謂是名聲在外、風頭正勁,鎮守山海關時期,關外女真族不敢肆意騷擾邊關,對其聞風喪膽,袁崇煥雖是文官出身,但對治兵之道極為在行,軍中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軍紀軍規也極為嚴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吳三桂對其久仰大名,在其部下領命更是敬佩其為人,然而袁崇煥最後的下場,另吳三桂對朝廷心寒至極,這也是影響之後吳三桂選擇背棄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崇煥無疑是一名英雄將領,當之無愧的明朝長城,卻深陷奸佞構害,另崇禎皇帝忌憚其聲明,冤殺忠臣,叛其凌遲處死。自古君王最為忌憚的就是功高蓋主之臣,袁崇煥戰功顯赫、受百姓愛戴,成為了這位極富疑心病的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後一代將領,不僅冤死,還揹負着惡名,如此悲慘下場看在吳三桂眼裏,也難怪他最後不忌諱亂臣賊子的罵名,也執意保全十萬將領性命,投降清兵,如此不講情理,不分黑白的朝廷,他怎甘心做起殉葬品呢?

吳三桂稱帝過程

吳三桂字長伯,是明朝末東北人,江蘇高郵人,身材高大威猛,能勇善戰,曾任職錦州總兵,勇猛無敵帶領二十多個家丁以少勝多打敗清軍救出父親。從此名氣大震,在京城暫住,認識許多王公貴族,官運開始通達。

吳三桂、陳圓圓畫像

1631年8月皇太極對明朝發難破淩河,吳三桂得以重任,帶領鐵騎反抗。1644年李自成大部隊殺到北京,吳三桂在去京城的路上,農民起義軍已經到達,崇禎皇帝無奈自殺。李自成勸其歸順於他,吳三桂猶豫不決,因李自成綁其妾陳圓圓,他一怒之下帶領清兵入關將李自成打敗,被清朝封為平西王,掌握重兵權。順治十七年,朝廷為削減吳三桂勢力,故想把兵權從其手中奪回,以經費不足為由,讓吳三桂減兵。吳三桂表面順從,六萬人中減了一大半,但留下來的都是精鋭部隊。1673年康熙命吳三桂撤藩,吳三桂不服,帶領部下反叛,被稱為三藩之亂。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自立王朝,國號為大周。吳三桂稱帝沒多久,可惜,年事已高,在同一年的秋天病死。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孫吳世璠繼位,遠離北京湖南等地,留在雲南。

1681年,雲南被清軍包圍,吳世璠自殺,其他人等歸順朝廷。康熙皇帝徹底清除吳三桂的家人,包括剛出生的嬰兒,被徹底殺光,不留後患。吳三桂一生波瀾起伏,頗受爭議,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到吳三桂稱帝背後的心路歷程值得耐人尋味。

人物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起初説到吳三桂,我最先想到的是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梟雄,經過著名武俠小説《鹿鼎記》的潤色,人們大多接受吳三桂那個猥瑣反叛虛偽的影視形象。但是真正的歷史,自有明人言説,現在,我們一起剖析這個在歷史上複雜而傳奇的人物吳三桂,以及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吳三桂的畫像

明末清初,闖王起義,那是一個紛亂的時代,而在這樣的複雜的情形之下吳三桂能夠遊刃於明清兩國,徘徊在義軍之間,不得不説吳三桂是一個讓各方勢力又愛又恨的人才。最終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助滿清一統天下。如此功勞,可以説是滿清統一全國的首功。之後吳三桂被授以平西大將軍,南征雲貴滅掉南明的桂王永曆政權,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下,吳三桂已經完全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新王朝的建立向來是兔死狗烹,更何況如此功高的吳三桂,而且吳三桂手握重兵,性格反覆。對於朝廷來説,吳三桂是整個朝廷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這是歷代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康熙二年,朝廷以各種理由收繳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弱其兵權。吳三桂同時以苗蠻挑釁為由擴充軍餉,以此對抗朝廷。兩方如此摩擦對立了十年之久,終於在最後爆發開來。少年康熙同樣是少有的雄才君主,為了鞏固滿清統治決心撤藩,吳三桂連同尚可喜耿精忠共同反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王之亂。

綜上所述,吳三桂為什麼反清?其實吳三桂只想做個異姓藩王永鎮雲南,蔭庇子孫。但朝廷絕不允許威脅國家統治的因素,必須削藩,那麼吳三桂反清也就不得不為。總歸來説,還是朝廷與吳三桂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才是吳三桂為什麼反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