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太史慈死於哪次戰役
太史慈終其一生,在這世上共走了四十一年,在他去世時,享年四十一歲,他的折損為孫吳的一大損失,在他死後,吳國越發的衰弱落末下去了。
太史慈
那麼太史慈究竟因何而死,是死於交戰還是因病去世呢?
這裏有兩種説法,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是死在戰場之上,另外一種沒有仔細描述死因,只説了他死時的年齡並留下太史慈的千古名言。我們接下來分別來談談這兩種結局。
在正史中,對於太史慈的最後描述,是孫權為了防止劉磐的勢力擴大,便派出太史慈長期對抗劉磐,太史慈幸不辱命,一直能夠有力防守劉磐的進攻,然在太史慈四十一歲時去世,留下千古感慨如今我的志向未能完全實現,但奈何上天不肯多給我一點時間啊,太史慈死後,劉磐的勢力便得以擴張。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死於與魏國大將張遼的交戰中,此戰役發生在現今的合肥。太史慈自從棄暗投明,歸屬於吳國之後,深受孫策的重用,拜為吳國的大將軍,在孫策被謀害後,孫權繼位,對太史慈也未有半分看清,仍常常將重任交於太史慈處理。後在赤壁之戰中,吳國依舊派出大將太史慈,魏國當時派出大將張遼對戰,太史慈在合肥一地遇到魏國的伏擊,太史慈大戰 ,但不敵於張遼,被張遼用月牙戟重創,最終重傷回營後,經過軍醫盡力搶救後無效,不治而亡。
太史慈厲害嗎
太史慈,出生於公元一百六十六年。太史慈所處的年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身為男兒的太史慈抱着為國為民的思想,參與了孫權的軍隊,率領部下四處征戰,護得一方安寧。
太史慈圖片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太史慈身高七尺七,換成現在的高度就是二米三左右。太史慈最擅長使用的武器是弓箭,每射每中,從不落空,被人譽為“神箭手”。據這些相關記載看來,太史慈在武藝方面十分厲害。在太史慈墓上我們也不難看到太史慈的形象,高大威武,身披一身盔甲。
然而太史慈的厲害之處並不僅僅表現在於武藝方面,更在於他的為人方面。只因太史慈的母親告知他北海的孔融對母有恩,所以當北海被賊人重重所圍困之時,太史慈奮不顧身地衝出重圍,向劉備借兵救北海。後來在神亭,太史慈與自己今後的明主孫策相遇,二人大戰數十回合之後相識,正因不戰不相識,太史慈最終向孫策臣服,併為孫策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後人謂之,太史慈實為厲害也。
然而即使是武藝甚高的太史慈也沒能逃過重病的糾纏,在臨離世前,太史慈掛念的仍是自己還沒有完成不世之功的志願。正因為後人久久難以忘記太史慈這名將領,在《三國演義》中,將太史慈的死亡年限往後推遲了幾年,這讓太史慈在小説中向自己的夙願進發,得以參與後來發生的戰役,發揮自己領兵打戰的作用。
太史慈和張遼
太史慈和張遼,他們是合作關係還是敵對關係,他們之間有什麼錯綜複雜的關係,接下來在此仔細剖析瞭解一下。
張遼
先從兩人的相同之處談起,太史慈和張遼,他們都是武將出身,懷有一身的抱負,武力指數較強,太史慈善於騎射,弓箭之術算是使得爐火純青,適合遠戰。張遼的兵器是月牙戟,使用純熟,是他最為擅長的武器,但適合近戰不適合遠戰。其二,他們都曾經中途易主,太史慈初時投靠劉繇,後被孫策以武力和誠意降服,從此以後歸服於吳國孫策麾下。而張遼亦是如此,在董卓時期,他最早的主公便是呂布,後因董卓、呂布戰死,投奔曹操,成為魏國中的大將軍,武力指數極高,可與許褚一較高下,並且屢立軍功。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兩人不同之處,前面已説太史慈適合擅長武器的原因適合遠戰,但近身肉搏卻是差強人意的,這種將領的侷限性太大,再加上吳國孫策早亡,內亂過一陣子,後由孫權接任,太史慈雖然是吳國數一數二的將領,但比起其他兩國的大將還是遜色不少的。反觀張遼,武器為月牙戟,兩軍對壘時便能夠佔有不少先機,且張遼軍功赫赫,尤其在對抗東吳時,張遼總能大破吳國的進攻,孫權在位時尤其忌憚張遼,覺得軍中無人能夠制衡張遼。
另外,在野史中,曾有人書寫太史慈是死於張遼之手,這純屬無稽之談,正史中張遼並沒有殺害太史慈,太史慈死於疾病。
王朗 太史慈
王朗,字景興。效忠主公魏國曹操、曹丕。後世對他的評價多有偏頗,我們根據正史將其形象還原。王朗可算得是魏國時代的有名的學者,被拜位魏國三公,可見其在魏國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但王朗並非是單純的文者,若你以為王朗是文弱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王朗不光精通文學,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懂武,且武力值還勉強過得去,後世有人稱他是文武雙全,是所有文人中武力值最高的,在所有武人中文學造詣最高的。
太史慈
太史慈,效忠主公吳國孫策、孫權。為人較為機智,有急智,且武力值不錯,雖比起蜀國、魏國大將還是遠遠不及的,但在吳國,太史慈的武力指數還是相當之高的。
為何這樣兩個風馬不相及的人物,會放在一起作為比較呢?只因為在三國演義曾有一篇描寫王朗大戰太史慈,居然打成平手的文章。這是一篇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文章,首先孫策與太史慈曾經交戰過,孫策在太史慈那裏可是半點便宜都討不到的,孫策的武力值在三國中還算是不錯的,至少是在曹操、劉備之上的。
王朗雖然懂一點武學,但那僅僅只是皮毛之學,對付一般的小兵小將肯定是沒有問題,但絕不是能夠對抗大將之人,畢竟他的聞名還是以他的文學造詣為主的。太史慈雖不説能秒KO掉王朗,但絕不會出現與王朗大戰三百回合,居然只能打成平手這種稀奇的現象出現。
太史慈名言
太史慈死時,正值壯年,享年四十有一歲,臨終前十分感慨,曾留下千古名言,感慨道:“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太史慈劇照
這句名言作為他的人生寫照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太史慈出生在東漢末期,當時民不聊生,漢室帝王昏聵,大權落於外戚和宦官,造成國力不斷衰弱,國土不斷縮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朝不保夕,朝野之中再無忠臣,民間百姓飢不飽腹。各方有義之士揭竿而起,美其名曰討伐漢室昏君,但其中不乏董卓之類,趁熱圈地撈權,實際只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
太史慈的成長,正是在這種環境中進行的,在這種亂世之中,有英雄、也有梟雄,更有小人。如何尋找明君,如何選擇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太史慈本身在漢朝為小官,但為了為民除害卻得罪了地方勢力,以致於官沒法繼續。後因緣機遇效忠劉繇,但劉繇並不是一個良主,他不是太史慈的伯樂,提供不了一個好的平台給太史慈,也無法識別出太史慈的獨特優勢。
在與吳國孫策的幾次交手中,孫策愛惜人才,數次招降於太史慈,最終太史慈終於決定捨棄劉繇,追隨着他的伯樂—孫策而去,從此太史慈便成為了孫吳的一大武將,為吳國立下了不少戰功,孫策死後,孫權繼位,依舊十分看重太史慈,太史策可謂一生選對了主公,便手提弓箭立下了一世的功勞。
但天不假年,時光不等人,上天過早的收回了太史慈的性命,讓吳國損失了一大猛將。
太史慈墓
根據歷史上的相關記載,太史慈是東漢時期一名著名的將領,更是孫權麾下一名有力的戰將,參與了大小戰役無數,協助孫權平定了不少戰亂,維護了一方安定。然而可惜的是,在公元二百零六年間,這名威震四方的戰將太史慈卻身患重病,藥石無效,在死前他還感慨自己的大志仍未完成便要死去。
太史慈墓
在太史慈死後,孫權感恩於太史慈在世期間的戰功無數,為其舉辦了風光的葬禮,將他葬在了北固山上,也就是現在位於江蘇鎮江市的太史慈墓所在地。
現在遊人們所看到的太史慈墓並不是原來孫權為其所設立的,而是經過後來的多次重建翻新所致的。現今的太史慈墓與魯肅墓同在一個景區內。太史慈墓高度為一點七米,直徑約為三米,墓的北側有一擋土牆,高度為兩米左右,長度則為六點八米。墓前面的一塊石碑上刻着“東來太史慈”,還畫有太史慈的畫像,威風凜凜的太史慈身着一身盔甲,右手緊握着刀把,目光凌厲,面容嚴肅,似乎是在等待着敵軍的來襲,隨時做好迎敵的準備,石雕將太史慈的面貌完整地展現在後人的面前。現今的太史慈墓已經是鎮江市的旅遊景點之一,然而當遊人們來到墓前時,看到的不僅是風光秀麗的墓的周圍的景色,更加從中瞭解到了這位有過出色戰績的太史慈的生平往事。
可嘆的是太史慈直到自己的臨終仍沒有完成自己征戰戰場的志願,想必這也是這位名將最終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