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歷史上有那麼多人留下了濃墨重彩,後世的人們喜好對這些偉人的分析,後來的《三國演義》可以説是分析的最為成功,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
司馬遷畫像
就好比聽相聲,你明知道知道上面是在瞎扯,但你就是喜歡聽。與其如此分析,倒不如分析真實的人物性格,最讓後人佩服其堅忍的司馬遷最值得讓人分析。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可以説是獨樹一幟,因為他的特殊經歷讓他格外偉大。
在人格上司馬遷是堅強的代名詞,在風格上司馬遷是務實代表人。下面結合兩點來分析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
在編撰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求真務實,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全國各地,收集歷史材料,慎重挑選,辨明真偽,方有一絲懷疑的的地方都不會收錄其中。就在史記編寫到一半時,天降橫禍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對男人來時是莫大的屈辱。忍受着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他依然堅強的將《史記》編撰完成,前後共花費13年時間,歷史記載更是超過3000年之長久。這樣的事蹟是對司馬遷人格與風格最有利的分析。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絕對是歷史少有的,若人格上不堅強,誰能13年只為寫一本書,誰能在忍受宮刑後繼續前行?如果風格上不務實,誰能風餐露宿13年遍訪各個歷史發生地點?若真是隨意寫,那豈不會胡扯個3000年?最後的定論,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就是堅強和務實。
司馬遷是什麼樣的人
司馬遷是個怎麼樣的人,歷來都有很多學者、大家對其評價,但這些評價也都是基於他們對司馬遷的瞭解。所以我們也能從司馬遷一生所經歷的一些事情,來判斷司馬遷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司馬遷雕像
首先司馬遷是子承父業,司馬遷的父親在彌留之際交給了司馬遷這個重任,頂住司馬遷要做太史,完成祖輩們的心願。而司馬遷也依照父親的願望做了太史,而且還將編寫史書當做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對待。這樣看來,至少能夠説明司馬遷是個孝順的人。司馬遷年輕的時候遊歷山水,看遍風土人情,也許許多文人結交,所以司馬遷應該是個隨和的人。
另外司馬遷在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不跟風貶低李陵,而是根據李陵的的性格來做一些判斷,站出來為李陵説話。雖然最後結果有些意外,但是不能不否認司馬遷是一個非常有原則,不跟風的人。唯獨他一人站出來為李陵説話,也更能看出司馬遷的正義與勇敢。
遭遇宮刑之後,司馬遷也曾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最後他卻忍辱負重堅持了下來並且完成了《史記》這部傳世鉅著。司馬遷能夠忍辱負重也説明了在司馬遷的心中,理想高於生命,責任超越生死。而司馬遷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折磨與摧殘,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司馬遷心中那股強大的力量,那種充滿毅力和決心的力量,跨越生死和屈辱,讓司馬遷在黑暗的歲月中更加奮發圖像,實現理想。
司馬遷人固有一死
司馬遷有一句震古爍今的千古名句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中充分闡述了司馬遷的生死觀,短短几個字,稱頌了多少偉人烈士,又諷刺了多少無膽鼠輩。
司馬遷廣場塑像.
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當時朝中發生巫蠱之禍,任安手中握有兵權,戾太子派人持節到任安處要求發兵助戰,任安受了節,但不肯接應太子。後來事件平息之後,漢武帝論功行賞,對任安的做法持保留意見。但是後來有人進言,使漢武帝對任安對待太子的心思有了誤解。於是漢武帝就將任安抓了起來,準備到時候就執行腰斬之刑。任安於是寫了一封信給常常能夠見到漢武帝的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為自己求情。
司馬遷知道漢武帝的性格,怎麼會放過任安。在這樣兩難的抉擇中,司馬遷最終回了一封信給任安,向任安闡述了自己境遇,向老朋友説明了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也希望求得任安的原諒。於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報任安書》了。
其實這篇文章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在講司馬遷自己突遭天降橫禍,自己忍受了宮刑之後沒有去死的原因,於是也就有了這句震古爍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後來這句話被毛澤東主席引用,用在了自己的《為人民服務》一書中,使得這句話被廣大人民羣眾所知。
不知道千百年來,司馬遷的這句話,鼓勵了多少在困境中迷茫無助的人,這也大概是司馬遷的功績了吧。
司馬遷是太監嗎
太監是指那些被閹割生殖器之後失去性能力,在古代皇室專供役使的男性官員。太監的定義裏面有幾個重點,一個就是被閹割,另一個是供皇室使用的役使官員。
司馬遷遊歷山水
而司馬遷呢,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是寫史書的人,並不是專供皇室使用的用人,另外司馬遷是被處以宮刑,而太監是被閹割的。雖然在實際操作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本質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而且太監大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在外生計都成問題,所以才選擇自宮或者閹割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則是受到牽連而被迫接受宮刑,這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太監的被閹割之後是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則是奮發圖強,以先賢為自己的榜樣,以完成著作《史記》為自己的精神支柱,最終完成了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這部被魯迅先生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承受奇恥大辱之後,司馬遷和太監所做的事情有天差地別,因此這樣偉大的司馬遷怎麼能被稱為是太監呢?
但是如果有人説失去性能力被閹割的人都是太監的話,這樣三觀不正的言論和思想我們都應該摒棄。總之,司馬遷不能算是太監,他只不過是一個因為他人誣陷而受到牽連而被處以宮刑的偉人。
司馬遷怎麼死的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坊間對司馬遷的死也有很多的傳言,導致司馬遷的死成為了一個謎團。不過對於坊間的一些傳言的分析,也大致能夠得出一些結論。
司馬遷畫作
第一種説法説的是司馬遷惹怒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下令秘密處決了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種説法,首先司馬遷一案是漢武帝親自給平反的,而且平反之後漢武帝還重用了司馬遷,不計前嫌的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中書令。如果是漢武帝親自下令殺死司馬遷的話,那麼漢武帝這個皇帝當的也太反覆無常了,如何能夠做好一個皇帝以德服人呢?並且,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曾強調過,是自己沒説清楚話,沒能給皇帝減少煩惱,這樣認錯的態度不應該招致殺身之禍,可見這個傳言不真。
另外還有説是,司馬遷的《史記》得以公開之後,司馬遷高興死了。這個説法顯然就是無稽之談,所以也就沒有深究的必要了。還有一種説法是,司馬遷退居故里,無疾而終。這個説法可以在今韓城市司馬遷祠內《翟邑侯重修太史廟記》碑文中查證,碑文雖為清康熙七年韓城知縣翟世琪先生所撰寫,但他記敍的是華山“方外士”遺留的證言,比較可信。根據這碑文判斷,司馬遷晚年應該是幹了幾年中書令,之後就退了下來,在華山和道士討論人生之道,七十歲的時候退居故鄉頤養天年,終年七十歲無疾而終。
司馬遷傳
《司馬遷傳》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中的一篇,班固也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史學家之一,後世對《漢書》的評價也非常之高。《漢書》是中國開創了我國以紀傳斷代為史的編撰體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斷代史。《漢書》記述了西漢漢高祖時期,到王莽地皇四年這中間二百三十年所發生的大事,其中也為東漢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寫了一篇《司馬遷傳》。
司馬遷發奮寫《史記》
《司馬遷傳》挪用了《史記》中司馬遷的自序,也引用了《論六家之要》和《報任安書》中的內容,但是因為資料太少的緣故,還把《史記》的目錄都給照抄進去了。《司馬遷傳》主要記敍了司馬遷的生平事蹟和思想精神,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關於史學家的傳記。這篇傳記,深刻反映了史學家的智取和精神,對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篇傳記中沒有記載司馬遷死年和死因,所以造成了後人對司馬遷的死有諸多猜測,直到今天司馬遷的死因都尚未確定,仍舊是一個謎。坊間也有幾個版本的司馬遷的死因,造成了信息的錯亂,使得司馬遷之死更加的撲朔迷離。
而且在這篇傳記末還寫有一篇評論,這篇評論可以算的上是評論中的佳作,但是也暴露了司馬家族和班家,兩家史學大家之間的思想分歧。
司馬遷有後代嗎
因為司馬遷的出生日期不詳,所以在公元前99年,司馬遷被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出來的時候司馬遷被捕入獄,這個時候司馬遷是什麼年紀也不清楚。但是在這之前司馬遷也是有過生育的。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司馬遷的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還有一個女兒,名字不可考證了。
司馬遷銅雕
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而受到牽連,所以司馬遷的兩個兒子為了躲避奸人的迫害,所以出逃並且都改了姓氏。長子司馬臨將“司”字加上了一筆,成為“同”,稱為同姓。而次子司馬觀則是將“馬”字加上兩點,變成“馮”,成為馮姓。
另外司馬遷的女兒後來嫁給了丞相楊敞,楊敞和司馬遷的女兒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楊忠、次子楊惲。楊惲從自己的母親手中得到了外祖所寫的《史記》,一開始就被這本書的內容給深深吸引住了,對此愛不釋手,逐字逐句地把這本書讀完了。之後又看了好幾遍,一讀這本書楊惲就會忍不住的流淚,為外祖父的厄運惋惜感嘆。到了漢宣帝的時期,楊惲被封為平通侯,當時朝政清明,楊惲就將這麼著作拿了出來,獻給漢宣帝,這才讓《史記》多年之後重見天日。
司馬遷遭受宮刑並不是在沒有生育之前的事情,所以在子嗣上司馬遷也算是沒有斷了司馬家的香火。但是司馬家族世代都是史官,司馬遷的兒子也再沒有子承父業繼續做史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