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時候有一場特別大的變革叫慶曆新政。慶曆新政經歷了很長時間,是范仲淹向皇上提起的。這一場新政是向宋仁宗提議後,宋仁宗同意之後來進行執行的,這場新政主要是在側面,局部進行了改革,並沒有大規模的去發動這次的改革。那麼北宋慶曆新政的特點有哪些呢?
宋仁宗像
北宋慶曆新政的特點有三個。第一個就是持續時間久,實行起來特別的複雜,雖説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危機,但是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當時北宋所出現的問題,所以它是一場失敗的變革。而這一次變革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最後改革失敗了,宋仁宗對很多人説的都是因為范仲淹和別人的朋黨關係,宋仁宗並不喜歡底下的大臣皆為黨朋,所以借這個原因停止了這一場新政,但是其實質並不是因為這個,是因為宋仁宗害怕當時的新政危害到很多人的利益,而那些人真是與朝廷利益相關的一些重要官員和大地主們。
北宋慶曆新政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特別注重啓用新人,因為當時宋朝的貪污腐敗現象還是存在的,所以范仲淹等人就想找一些實實在在為百姓辦事的人,重新改進的科舉制使更多有用的人才進入到朝廷中來,能夠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想要從中提升國家的政治水平。慶曆新政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特點,它的這場改革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慶曆新政時間
慶曆新政時間在公元1041-1048年,這一時期北宋已經建國近百年,歷史的車軸來到了北宋中期,雖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但是其中暗藏的危機卻越來越深,在一片太平盛世下,百姓生活日漸困苦,各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社會貧富差距達到驚人的地步,導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宋面臨着嚴重的社會危機。
宋仁宗
慶曆新政發生的時間也是北宋內憂外患最嚴重的時期,這一期間西北的党項族建立了西夏國,與北宋的關係徹底破裂,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宋軍大敗,更加激化了國內的矛盾,北宋被迫承認了西夏的地位。而北方的遼國也趁機向北宋施壓,勒索了大量錢財,一時間北宋政權竟面臨存亡的危機,在這種背景下,以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有識之士開始醖釀一場改革,這就是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發生的時間也是在北宋社會冗兵、冗政、冗費最嚴重的時期,由於在北宋立國初期採取恩蔭措施來解除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導致到了北宋慶曆年間,官員越來越多,政府財政開支入不敷出,很多閒散人員無所事事,白白消耗社會資源,而廣大人民卻生活困苦,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這一切都預示着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已經迫在眉睫,而慶曆新政也就由此發生了。
慶曆新政的背景
慶曆新政的背景是相當複雜的,北宋宋仁宗慶曆年間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實藴藏着巨大的危機,而且這樣的危機已經威脅到北宋政權的統治根基,概括起來這些危機總體來説一是積貧積弱,二是內憂外患。正因為如此,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歷史上稱為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主導者宋仁宗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積貧積弱,這是導致北宋中期社會危機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開國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滅亡的教訓,用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避免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但代價就是政府允許這些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的方式入朝為官,進入北宋中期的慶曆年間,這種恩蔭做官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僅導致正常科舉的官員沒有職位安排,而且導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財政的極大困難。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內憂外患,北宋社會的土地兼併現象很嚴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負擔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政府只好疲於應付。而且當時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西夏、遼國不斷對北宋構成威脅,而北宋的幾場對外作戰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都以貢獻大量歲幣了結,這就造成冗費現象。為了應對這樣的危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導火線是1038年党項人元昊建立西夏,要求北宋承認西夏的合法地位,至此北宋與西夏的關係徹底破裂,民族關係驟然緊張。雙方先後發生了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但都以北宋的失敗告終。經歷了兩次打敗,北宋元氣大傷,而已經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的遼國此時也來趁火打劫,威脅北宋。北宋王朝疲於應付,只好向遼輸送了大量的歲幣,才解決此事。
慶曆新政的導火線好水川之戰
與西夏的兩次戰役失敗是慶曆新政的導火線,之後產生了一系列對北宋不利的連鎖反應,徹底激化了原本隱藏在太平盛世表面下的社會危機,一是積貧積弱,北宋建立以來就存在的積貧積弱現象日益加劇,社會貧富加劇,冗兵冗費冗員現象突出,財政入不敷出。二是內外交困,北宋慶曆年間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劇,而國內的土地兼併現象也十分突出,廣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税負很重,由此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而朝政只能派兵鎮壓,但效果不佳。
慶曆新政的導火線在於北宋與西夏作戰的慘敗,這直接衝擊了原本如一潭死水的朝局,以范仲淹、歐陽修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憂心忡忡,不斷上書要求改革,而面對慘淡的社會局面,宋仁宗也不得不面臨現實,於是啓用范仲淹等一批改革派着手製定各項改革措施,這些措施歷史上統稱為慶曆新政,由此慶曆新政的序幕才正式拉開。
歐陽修慶曆新政
歐陽修與慶曆新政的關係不如范仲淹那樣緊密,因為范仲淹是整個慶曆新政的主導者,是激進的改革派,而歐陽修在慶曆新政中算是參與者、推進者,他不是慶曆新政的中心人物,因為歐陽修當時的身份是諫官,而不是當權者。但是即便如此,當慶曆新政失敗後,保守派反攻清算,歐陽修依然遭到貶謫的命運,被驅逐出中央政府。
歐陽修
歐陽修是慶曆新政的最早倡導者,正是因為他親眼目睹北宋與西夏作戰的慘敗,導致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作為有改革決心的政治家,歐陽修深感憂慮,於是在西夏求和之際,歐陽修便首先上書提出改革,因為歐陽修當時身為文壇領袖,威望很大,他這一上書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就在沉悶的朝局上掀起巨大的波瀾,於是一場關於改革的呼聲也應聲而起。
歐陽修在慶曆新政實施過程中,他身為諫官,多次替范仲淹等改革派辯護,有力支持了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歐陽修雖然不算堅定的改革派,甚至對改革派的一些主張表示反對,但是看到慶曆新政的確給朝局帶來了清新的政治空氣,社會矛盾也有所緩和,也就沒有利用職務反對改革。不久慶曆新政在各種反對聲中失敗了,以范仲淹為首的一批改革派紛紛被罷官貶職,而歐陽修也受到牽連,被貶滁州。他雖不是慶曆新政的中心人物,但是也成為改革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