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
電影《水果硬糖》中的男主角在最後關頭,在自己的惡名被眾人所知和死亡之間選擇了死亡,雖然他最後並沒有死,但是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有的時候人很容易就會選擇死亡。
司馬遷上奏漢武帝圖
有的人為了民族大義而死,有的人為了心愛的人而死,有的人為了理想和抱負而死,有的人選擇為財而死,有的人選擇為利而亡,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無數的選擇,甚至是生死的選擇。司馬遷也是,在他人生最難熬,艱苦的時候,他也做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選擇。
因為李陵案的緣故,其實司馬遷當時完全可以選擇就死,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一條艱難萬險的路。然後他活的落魄又勇敢,堅強又心酸。司馬遷沒有選擇在漢武帝的盛怒之下就死,而是選擇了以宮刑代替死刑。宮刑可以説是古代最惡毒的刑罰了,因為這不但會讓受刑的人承受身體上巨大的傷痛,而且還會讓受刑人的心靈蒙受巨大的創傷,這種創傷不但來自外人的閒言碎語,還有來自自己內心的屈辱和不甘。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説“最下腐刑極矣!”的時候,不敢想象他心中是何等的痛苦和屈辱。但是司馬遷還是義無反顧的堅持自己選的這條千難萬險的路。司馬遷的選擇可歌可泣,也正是因為司馬遷做了這個常人無法做的選擇,後人才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可讀。
司馬遷的精神有哪些
每個時代都能造就偉大的人物,司馬遷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在他身上除了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也有許多精神是值得後世,乃至是今天的人們學習的。
司馬遷石雕
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分析司馬遷,首先就是司馬遷的文章,我們僅談文章。司馬遷的文字精煉深刻,用詞精準,文章一氣呵成,可讀性強,又充滿了人文的關懷,就《史記》而言,不看它的史學研究價值,就單單是文學價值,也足夠可以稱之為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了。而且司馬遷還是一個博學、深刻、豐富的人,他筆下的人物是鮮活、充滿感情,富有生命力的。
而當我們瞭解到司馬遷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和境遇之下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我們就能感受到司馬遷身上有哪些異於常人的精神了。
首先司馬遷是堅強的,無法想象在封建思想統治之下的當時,司馬遷是如何忍受殘缺的身體給自己帶來的煎熬和痛苦的。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這樣的情況也會帶來許多的非議和嘲笑,可想而知當時司馬遷有多堅強。其次司馬遷也是一位理想至上的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司馬遷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堅強的活下來,這是理想的力量。
而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實錄的風格能夠看出司馬遷對待歷史認真的態度,這種實錄精神也是司馬遷身上認真、嚴謹態度的體現。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自稱什麼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西漢時期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為人們留下了歷史鉅作《史記》,而司馬遷本身卻是為後人留下了諸多疑議,比如司馬遷的生卒年、最終去向等,還有很多人會糾結司馬遷自稱和筆名這樣的問題。
司馬遷畫
司馬遷,姓司馬,名遷,字子長,司馬遷自稱太史公。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太史令,而“公”是漢初的習慣稱謂,比如劉邦當年在沛縣被父老擁立為沛令,而劉邦按楚俗自稱為“沛公”。可見“公”在當時只是一種普通的自稱,並不是尊稱。
司馬遷年幼時即跟隨父親司馬談學習古文,在到達長安後同董仲舒等人學習了《古文尚書》和《春秋》,之後又到全國各地區遊歷,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為日後《史記》的撰寫做好了基礎。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生平的心願就是完成一部史書,在父親去世之後,司馬遷繼承父職開始着手撰寫《史記》。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司馬遷因李陵戰敗投敵一事被漢武帝定為死罪。為完成父親遺志,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死,在獄中司馬遷繼續《史記》創作。被釋放後的司馬遷擔任中書令,仍然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這部鉅作。在漢武帝駕崩之後,司馬遷便離開了長安,不知所蹤。
儘管司馬遷留給後世太多的疑問,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史記》這部史學著作,為後世研究漢代之前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司馬遷因此也受到了後世的敬重與懷念。
司馬遷與史記的故事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的也是最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著作,司馬遷傾其一生,最終完成了這部經典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而這其中也有許多曲折的故事為後人所知。
有關司馬遷的插畫
司馬遷子承父業,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前將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遺願都託付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接着編寫自己的論著。司馬遷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早年間遊歷山水,瞭解風土人情,蒐集古事舊聞的司馬遷為編寫《史記》積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司馬遷就着手開始編寫《史記》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時候,李陵戰敗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虜做了戰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的生氣。但是司馬遷卻沒有逢迎漢武帝的意思,司馬遷為李陵解釋求情,認為李陵是一個孝敬愛國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還想着他日能夠重新回朝。但是漢武帝卻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司馬遷被捕入獄之後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實”之後,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受到了宮刑的處罰。
在身體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創傷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寫《史記》之上,完成《史記》也成為了司馬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這部傳世的鉅著,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也被人們所傳誦。
司馬遷的愛國名言都有哪些
司馬遷的愛國名言最著名的一句是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之急。司馬遷在鴻篇鉅製的《史記》當中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名言,他不僅是西漢的史學家更是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畫像
那麼多的名言警句,是司馬遷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每每讀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那段不禁精神振奮,似乎渾身充滿了力量。但每當看到這一句司馬遷的愛國名言總是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嘲諷。這句詩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形容李陵而説到的,但也就是因為李陵,司馬遷收到了宮刑,由於生性耿直,所以司馬遷站在客觀的江都講述李陵投降匈奴的苦衷,沒想到卻因此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將其收監下獄處以宮刑,司馬遷原本想一死了之,卻為了史記而屈辱的活了下來。
終於給好友書信一封在《報任安書》書中寫下了這句千古名言。無亂司馬遷的愛國名言是寫給李陵還是寫個自己,這對於漢武帝來説都是一個天大的諷刺。一心報復為了天下,可天下是誰的天下,是劉家的天下!當自己的觀點與你不一致便是殘酷的對待,對待一個隨時準備為國殉身的忠志之士。如果漢武帝就在面前,真想問他一句:良心可安?司馬遷的愛國名言出現的時間更是諷刺,偏偏是在自己受過宮刑之後書寫下來,對於這樣的事,我也只能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四個字:悲夫!悲夫!
司馬遷的兒子是真實存在的嗎
史書上並沒有關於司馬遷兒子的記載,所以有説他是沒有兒子的。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文獻資料中可以發現,司馬遷是有兩個兒子的。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被處以宮刑的時候大致是四十二歲左右,照理來説不應該沒有子嗣。根據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中記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説明司馬遷是有後代的。而在司馬遷祠的石碑中有記載,司馬遷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司馬臨和司馬觀。
相傳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司馬遷的夫人就叫兩個兒子帶着《史記》的副稿離開了長安,躲避禍亂。臨走之前還叮囑兩個兒子,叫兩個兒子隱姓埋名不要再被李陵案所牽連。司馬臨將“司”字加了一筆,成為了“同”字,改為同姓。而司馬觀則是將“馬”字加上兩點變成了“馮”字,改為馮姓。兩家人回到故鄉韓城,隱居在這裏。
所以在此之後,司馬遷的後人都不再姓司馬,而有了“同”“馮”兩個姓。而且在今天韓城的嵬東鄉龍門寨附近的徐村,據説裏面還住着司馬遷的後人。而且他們千百年都共同祭祀同一個先祖,而且又規定兩個姓之間不能通婚,所以素有“馮同不分,馮同不親”的説法。雖然這些話都是一些坊間傳説,立這塊碑的時間也是在清朝嘉慶年間,距離漢朝也以已非常久遠,雖然無籍可考,但是也能夠視之為荒誕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