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在線教學要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

14日,提到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留下的經驗與成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用了三個“興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人興奮,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讓人興奮,教學管理的精準性讓人興奮。“今後也要充分運用疫情期間掀起的‘學習革命’,紮實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吳巖強調。

疫情期間的高校在線教學,全區域、全覆蓋、全方位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截至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課程,其中既包括理論課,也包括實驗課;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在線教學實踐,帶來了“四個變”:改變了教師的教,改變了學生的學,改變了學校的管,改變了教育的形態。吳巖説,復課後,對在線教育,也要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因為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融合了‘互聯網 ’‘智能 ’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如何向新常態轉變?吳巖指出,學校正常開學之後,在線教學依然可以和課堂教學並行,這是物理變化。比物理變化更深刻的是化學變化,從在線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教和學的技術方法,包括內容和標準,評價和範式,都會發生深刻變化。

“臨時教改”要變成“質量行動”。吳巖説,在疫情期間,教育部也成立了三個並行的質量監測的課題組,對課程平台和技術平台的服務進行評估,對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評估,對線上線下開展課程是否實質等效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同時,課題組也在研究,這些應對疫情的臨時措施,怎麼轉變成平時狀態。

疫情期間,教育部也要求所有省市和所有學校實行線上教學質量週報制度。“我們讓三個平行課題組,對全國上千所學校以及12個學科門類的教與學情況進行海量數據分析。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可喜的變化:多年未見的學校凝心聚力地抓教學改革的喜人局面出現了,多年未見的老師凝心聚力地抓教學、抓上課質量的局面形成了。” 吳巖説,在線教學時,同樣也要打造線上金課、線下金課、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將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在在線課程中體現。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了教育部曾提出的“讓課程優起來,讓教師強起來,讓學生忙起來,讓管理嚴起來,讓效果實起來”的“五個起來”。

“我們會把此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教學的一些生動實踐轉化為疫情結束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範式等在內的一整套改革方案。”吳巖展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4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部: 在線教學要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