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江都兵變,隋煬帝楊廣死於驍果軍之手,背後有何隱情?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業十四年(618)三月十一日,楊廣在江都被殺,享年五十歲。殺死他的正是他最為信任的也是帝國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驍果軍,史稱“江都兵變”。
首先,宇文化及雖然是兵變的首領,但他並不是兵變的策劃者。他實際上是大家推選出來的“傀儡領袖”。宇文化及出身豪門,他的爺爺宇文盛是北周上柱國,濮陽公。他的父親宇文述是楊廣的心腹大將。但他的家庭並不是北周皇族,只是與皇族同姓。
宇文化及是典型的紈絝子弟,金玉其表,敗絮其內的廢物點心,荒淫驕橫,多次犯法,楊廣念及宇文述的功勞沒有治他的罪,還封他為左衞大將軍,許國公。他之所以能成為兵變的首領是因為他的家世,因為要讓眾將士心服口服的殺皇帝,必須有一位背景顯赫的領導。
那麼是何原因使驍果軍兵變,這背後有何隱情呢?我認為有三點:
大業十二年(616),楊廣第三次下江南時楊廣已經心灰意泠,打不起精神去指揮撲滅各地的農民起義,可以説楊廣主動放棄了重振山河的機會,選擇去江南偏安一隅。
大業十二年李密加入瓦崗軍,事業風生水起,佔領滎陽,切斷大運河,包圍東都洛陽,此時楊廣西歸的水路通道被切斷。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佔據長安,這就使楊廣返回中原的希望徹底破滅。
楊廣有了長期偏安江南的打算,準備遷都丹陽。這時,朝廷內部分成了兩派,支持遷都丹陽的江東士族和支持打回老家去的北方士族,而驍果軍大部分將士都是關中人。雙方就遷都一事在廷議時唇槍舌戰,爭執不休。關鍵時刻,楊廣一錘定音,決定遷都。
這就意味着驍果軍將士們再也見不到家人了,激起了大多數將士的不滿。驍果軍是大業九年二徵高句麗時招募的,當時的徵兵制度是府兵制,平時耕作,戰時上陣。而驍果軍則是從民間招募而來的勇士,朝廷給予相當大的優惠政策,不但家庭免去徭役與賦税,還有高額的報酬。所以驍果軍的戰鬥力與一般部隊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華陰縣令李孝常投靠李淵,而楊廣殺死了李孝常的弟弟李孝本、李孝質,使人心不穩。
華陰縣令李孝常手裏控制着大糧倉永豐倉,他的投靠使李淵得到了充足的補給,再無後顧之憂。楊廣知道後很氣憤,殺死了留在江都的李孝常家人。
驍果軍大都是關中籍,誰人沒有幾個親戚,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投靠李淵呢!所以,楊廣這次殺掉李孝常兩個弟弟的行為是極為愚蠢的,使得本來就不安定的驍果軍軍心再次動搖。
兵變的始作俑者叫司馬德戡,時任虎賁郎將,是驍果軍的高級將領。這時,已經有不少將士由於思鄉心切,或者怕步李孝常之後而西逃關中,楊廣派部隊追回並處斬了不少,但屢禁不止。
於是,便聽從了大臣裴矩的意見,把江都的民女、寡婦都許配給驍果軍將士,以減輕他們的思想之苦,也好在江東安家。但這個辦法也沒有起太大的作用。
司馬德戡是關中扶風人,他覺得一人逃走風險太大,想煽動更多的人一起逃走。他首先向他的兩個好友發出了試探,一個是虎賁郎將元禮、一個是直閣將軍裴虔通,沒想到一拍即合。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叛逃計劃在逐步醖釀着。
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幾乎所有的朝廷裏所有的北方文武官員都參與其中。直到他們碰到第二個關鍵人物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是宇文化及的二弟,他成功將逃亡計劃變成了有組織的兵變。他告訴司馬德戡:“楊廣雖然無道,但還有很強的力量,如果我們逃走遲早會被追兵追上,一網打盡。不如我們殺掉楊廣,這樣不但可回關中,更能成就帝王大業!”
但是,弒君這個罪名太大,帶上這個帽子將遺臭萬年。他們覺得自己的腦袋不夠大,所以想到了宇文智及的大哥宇文化及,他的面子、腦袋都夠大,是一個理想的替罪羊。
經過周密的計劃,三月十日,司馬德戡召集全體驍果軍將士準備兵變,他對眾將士説:“陛下已經知道我們的逃跑計劃,準備了大量的毒酒,準備大辦宴會,然後把我們全部毒死。為今之計只有殺掉暴君!”將士們聽聞都怒火中燒,齊聲高呼:“願聽將軍號令!”
大業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楊廣被殺,他保持了帝王最後的尊嚴,解下自己的練巾,親手替給劊子手。
楊廣一生幹出了很多大業,最終也因大業使隋帝國的轟然倒塌。唐朝李商隱有詩《隋宮》,寫出了他的一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