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閉關鎖國對於國家的經濟有何影響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是它的積極方面:閉關鎖國致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無法入侵,國內小農經濟繁榮發展,封建生產關係牢固;國內經濟貿易往來繁榮,社會經濟穩定。

閉關鎖國後清朝外銷畫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它的消極方面:閉關鎖國使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無法發展起來,原始資本積累沒有辦法完成,國家的對外市場沒有成功地拓展,使國家逐漸與世界整體隔絕,資本主義在國家的發展被嚴重的阻礙。

在西方國家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沒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錯失了工業革命與先進科學技術發展的機會;因為在文化、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我國的科學技術不再是世界領先水平,相應的國家經濟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國對外的經濟貿易主動權喪失,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呈現滯後狀態;社會整體的生產力發展被制約。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消極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經濟發展的落後導致了後來的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至於我們民族在近代後期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閉關鎖國導致落後,落後使我們捱打,閉關鎖國的影響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可以實行閉關鎖國,而是要緊跟世界發展的潮流。

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同時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也岌岌可危,甚至於是華夏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了不能閉門造車,相反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即在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的對外政策應該是開放和包容,學習他國的先進知識,與我們的“精華”結合在一起,這樣國家才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最後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激勵着人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努力。

閉關鎖國時期乾隆劇照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雖然隔絕了國內反清勢力同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中國,中國屢屢打敗仗,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就是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清朝相繼同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英國簽訂的條約使得香港被割讓,同日本簽訂的條約使得台灣被割讓,同俄國簽訂的條約使得北方三大塊地區被割讓。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有很多,比如不與世界交往就會被世界所拋棄。在明朝以前,唐宋元與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到了清朝的時候,清廷將整個國家封閉了起來。到了清末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時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是火槍火炮,而中國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對戰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失敗的。西方國家實施了工業革命,一些生產都是使用機器進行。而中國的生產都是作坊式生產,都是純手工的。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被西方國家超過,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裏就是最落後最愚昧的國家。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説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台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台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台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着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雖然清廷有着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


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閉關鎖國的影響和危害路人皆知。可以説,閉關鎖國政策的執行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使一向強大的中華固步自封,走向落後。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制定這一政策的時期是康乾盛世。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是乾隆頒佈並嚴格執行了閉關鎖國政策。而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就執行了後來才明文規定為閉關鎖國的部分政策。

乾隆畫像

少年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69歲駕崩,在位時間為61年。少年康熙當時面臨的是朝廷有鰲拜專權,朝廷外有台灣割據三番叛亂、準噶爾叛亂,國外有沙俄入侵。康熙擊殺鰲拜,收復台灣,平定三番叛亂、準噶爾叛亂,阻止沙俄入侵,基本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是多民族統一的捍衞者。然而那時候,為防止海盜流竄,外來勢力的入侵,反清起義的發生,一些限制通商的措施被頒佈。

到了乾隆帝時期,貿易日漸頻繁,反清起義不斷,為保護清政府的統一,防止反清成功,再加上乾隆帝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物資豐饒,足以自給自足,便於1757,年正式頒佈了閉關鎖國政策。直至1840年,閉關鎖國政策才被英國人的長槍大炮粉碎。

要弄清楚閉關鎖國是哪個皇帝,就要分清楚問題的實質。正式頒佈並嚴格執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是乾隆皇帝,推動閉關鎖國政策頒佈的則包括康熙帝、雍正帝。

閉關鎖國的過程

閉關鎖國的過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劇照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隻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着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發佈了一個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另外外商在中國的時候,只能在當地僱傭翻譯人員,不能私自傳遞信件。最嚴厲的是,清政府加強了對河防的監督,用以監視外來船舶以及過路商人之間的活動。

而從這一步步的措施來看,政府一直在實行嚴格的政策控制,從閉關鎖國的過程可以看出,政府對該政策的重視程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5 字。

轉載請註明: 簡述閉關鎖國對於國家的經濟有何影響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