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章邯 董毅 司馬欣
章邯、董翳、司馬欣是三位命運差不多的人。當年陳勝軍攻打咸陽,秦二世想調兵也來不及,於是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就帶着當時的很多犯人,臨時抵抗一下,他們組成的軍隊,由這三位率領,他們打敗了周文的數十萬兵馬,把當時的齊楚聯盟軍也打退了,並且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
章邯劇照
應該説,當時的秦國已經是苟延殘喘,不過這並不影響章邯帶着董翳和司馬欣打勝仗,這位章邯像是一位常勝將軍,使得秦朝還能勉強過得去。應該説,這時候的章邯,全憑自己做主了,因為他的主子在朝廷裏忙着爭權奪勢呢,似乎大家根本不關心章邯打的勝仗。結果章邯很努力,他準備北上聯合王離軍,一次性滅掉趙國。應該説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還是有一定軍事能力的,這時候趙國四面楚歌,就去求救,大家看秦國軍隊還算龐大,就都不動手。項羽就主動請纓,結果鉅鹿之戰,項羽殺了不中用的宋義,自己打敗了秦軍。章邯一直糾結於要不要繼續抵抗,當時情況是,有人勸他,你這麼賣命抵不上趙高在皇帝耳邊一句話,到時候,你打贏了也要死,打輸了更要死,你章邯這麼拼命,誰會關心你。大致意思就是要另謀高就。一開始章邯並不想這樣,後來還是妥協了,跟着項羽混了,但是項羽殺掉了秦國的二十萬士兵,這一點上,很多人説章邯是秦國大漢奸。
章邯、董翳和司馬欣,雖然投降了,但那也是因為大秦實在不值得他們再效力了,皇帝聽信讒言,他們的勞苦功高無人賞識,所以就乾脆倒戈,只是因為投降的時候沒談好條件,冤死了那二十萬秦軍。
董翳怎麼讀
董翳怎麼讀呢?這兩個字中,第一個是常見字,讀dong第三聲,第二字不常用,第二字讀yi第四聲,這個翳字是一個形聲字,讀音基本就跟左上角的“醫”讀音相似。
董翳劇照
董翳,是秦朝的都尉,跟着另外兩個人把秦二世的時候的囚犯組織成臨時民兵,準備去攻打陳勝當時的一個部下率的部隊。後來這三個人得到了秦二世的信任,第二年還派他們三去攻打趙國,結果項羽來救,這三人就傻眼了,想回咸陽去求救,又怕得罪趙高,最後只能投降項羽,他們三在項羽那裏得到重用,董翳封為翟王,也算是識時務者了。董翳跟着項羽,項羽也是為了平衡各個封王的勢力,不過最終,董翳還是在汜水敗給了劉邦,最終自殺。
董翳的這個“翳”字,筆畫很多,是由三部分組成的,“醫”、“殳”和“羽”組成的,讀音就是跟“醫“差不多,這次字的意思不止一個,一個是用羽毛做的華蓋,一般是指舞具。另外一個意思是起屏蔽作用的東西。當然也有指鳥名字,一種神鳥,傳説這種鳥飛起來的時候,一個翅膀能遮住一個鄉。最後一種就是指一種疾病名稱,角膜混濁引起的一種後遺症,就是眼睛附近留疤。
董翳怎麼讀大家已經清楚了,在董翳的名字裏,這個翳字應當是羽毛做的華蓋或者神鳥,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像神鳥那樣厲害,應該説董翳的一生也算是有所建樹,不辜負這個名字的含義。
翟王董翳
翟王董翳是秦朝時候的一個都尉,他的祖先是春秋時候的董狐。他是秦二世的時候當官的。那一年冬天,陳勝的部下帶兵去攻打秦國國都咸陽,秦朝此時國力很弱,當時因為沒有軍隊去抵擋侵略了,秦朝又因為律法太嚴厲,只能把那些囚犯組織起來對抗外敵,當時的董翳還只是一個都尉,在秦二世的安排下,參與這次抗敵。
翟王董翳劇照
秦二世三年的時候,董翳參與鉅鹿之戰,他們去攻打趙國,不過項羽當時率兵來救,結果章邯準備去咸陽要點兵來繼續打,不過趙高不同意,這樣章邯就聽信了董翳的勸説,反正你也不敢去咸陽要兵馬了,還不如投降,多少還能有個活路。結果,這二十多萬秦兵死在了項羽手上,項羽下令全都坑殺了。看來董翳給章邯出了一個餿主意,害死了那些士兵。這些士兵雖然死了,帶兵的這些卻被項羽重用了,所以可以想見,從一開始,董翳的心思可能就是跟着項羽混。項羽於是下令封董翳為翟王,他的存在主要是項羽為了給劉邦一些鉗制,不希望自己封的這些王勢力過大。
後來,在成皋之戰中,由於守城的大司馬中了劉邦的計,結果在汜水遇到漢軍襲擊,最後自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董翳並非牆頭草似的的小人,他雖然曾經勸秦軍投降項羽,但是並沒有再次投降於劉邦,説明翟王董翳也是一位堅持自己選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