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張載的思想
《張載的思想》這本書是在2010年出版的,作者是來自美國的葛艾儒。這本書是西方人研究張載思想的第一部專著,他們的目的就是重新構建張載的哲學體系。書中深入地分析了張載的一些思想,關於人,關於宇宙,聖人的理想和如何成為聖人等。
《張載的思想》封面圖
這位美國作者,從精讀張氏著作入手,將張載的哲學概念提取出來,然後再用文字將這些概念串起來。書中除了研究張載的一些思想之外,還涉及到了十一世紀的學術思潮。在正文的第一章,就主要介紹了十一世紀的學術壞境。提出了當時知識分子達成共識的一些假設和關注的問題。
從新儒學運動,張載的對手如何勝出,到後來十三世紀時新儒學怎麼成為正統思想,像這樣的問題,在《張載的思想》中全部都有介紹。張載是中國在十一世紀時期的三大哲學家之一,在儒學蕭條的那個年代,張載和他的同道們努力地再次興起聖學。難得的是他們所創造的哲學,為一直到十九世紀都佔據着統治地位的新儒學打下了基礎。
《張載的思想》一共有五章,分別是十一世紀的學術壞境、天地、人、聖人。第一章我們大致已經瞭解過了,在第二章天地篇中,主要就是氣、陰陽、天、神這四個的方面的研究。第三章人這一篇幅中,主要就是天性、“気”質之性、解決之道等內容,張載的大部分思想都是這一個部分的。第四章就是講聖人是什麼,聖人又是做什麼的。第五章就是結論。
張載 橫渠易説
張載是北宋時期我國儒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出現的“新儒學”即理學的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和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兄弟被後世稱為“北宋五子”。張載的思想和學説對於後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張載一生留下了很多的著作,主要有《正蒙》、、《經學理窟》、《寵文集》、《橫渠易説》等,其中的《崇文集》一書已經失傳了。在這些著作中,除了體現他思想精華的《正蒙》之外,張載《橫渠易説》也是一部研究他的思想非常重要的著作。
張載祠堂雕像
《橫渠易説》這本著作是他早年所編寫的著作。要論這本著作和他的《正蒙》之間的關係的話,那應該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了。張載在這本著作中主要體現的是他的三個哲學觀念。先來看第一個——太極觀。張載的太極觀念和另一個概念“太虛”。在他看來,“太虛”是無形無象的,憑人的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的,但是仍然可以通過一種事物來間接認識“太虛”,這就是太極。他把太虛之氣稱為了太極,因為這樣做能夠更清楚明白地説明太虛是何物。
張載之這本書中體現的第二個觀念是“神”的由來。這裏的神指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瞭解神仙鬼怪,也不是説人類的精神意識,而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妙變化,也可以説是事物變化的內在動力。
至於第三種哲學觀念,則是指“時中”。在張載看來,“時中”指的是君子的言行要隨着時間和場所的變化而變化,不能永遠都是一副言行,不然就無法行“中庸之道”了。
張載《橫渠易説》是瞭解他的易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財富。
張載天人合一
張載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提出“天人合一”的第一人,這一命題是他在批判佛教時明確提出來的。張載天人合一思想在他的各個著作中都有體現,比如在《正蒙》中,就有“愛必兼愛。”之後又提到:“物無孤立之理。”這些就是指事事物物都互相聯繫。
張載畫像
張載的《西銘》中有一句話:““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與也。”這句話主要概括了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層次和角度。層次分別是天人一氣、天人同本、天人和諧這三個,而角度則是本體論、倫理觀、價值觀這三個。張載就是通過這六個點來論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的。
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內容多而雜,而且在張載其他思想上,也有“天人合一”思想的痕跡。張載的天道觀中,表達了“太虛”本體論,這是他“天人合一”理論的奠基。張載的人道觀中,主要討論了“任性”。張載認為為人的本質之性是“天地之性”,而“天地之性”是本於“太虛”本體之性,所以人有與天相同的本質。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
“虛”與“氣”之間的關係是張載天人合一指向的實現前提和理論基礎。張載的哲學理論中,氣是真實存在的,這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是“太虛”是否存在,現在還有許多分歧。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人與自然和諧觀念的最高水平。
張載為生民立命
張載為生民立命出自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張載流傳千古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名言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也體現和總結了張載的思想學説和終極理想。這段名言被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這個名稱的由來其實很簡單,因為張載出生在現今的陝西眉縣橫渠鎮,被人叫做“橫渠先生”,於是得名。
張載雕像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如果對這句話進行直譯的話,應該就是“為天下的百姓確立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這樣理解大體是正確的,因為這句話中的“生民”的確可以用來指人民大眾,而“命”則可以理解為民眾的命運。其實這裏涉及到了儒家一直關注的“安身立命”的話題,也有不同的命運觀之間的碰撞。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被大眾廣泛接受的命運論是這樣的:認為命運是上天早就決定的東西,人是不可能違抗上天決定的命運的,只能任由上天主宰自己的命運。但是張載對命運做了全新的解讀:他認為人有兩種命運,一種就是不可更改的命運,比如生死、貧富等;而另一種命運則完全是有個人的意志來決定的,比如説學識、修養、價值觀等。換句話説,就是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因此,這句話最準確的解讀就是要使民眾接受教育,掌握各種知識,由他們自己來決定之後的命運,以此來確立生活的意義和精神價值觀念。
這就是張載為生民立命的主要內涵,他給我們最大的啓發就是人是可以扭轉自己的命運的,因為人有無窮的潛力和力量。
張載認為讀書目的
在現在這個愈來愈浮躁和光怪陸離的社會中,有很多人被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所困擾,從而變得越來越麻木和迷茫,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所接受的教育,整日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在這個社會中奔波,卻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何這樣做的理由和意義。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從古人的著作和思想中汲取智慧,從而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認識和了解自己,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張載認為讀書目的到底是什麼。
張載雕像
第一點,在張載看來,學習和不學習的人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使自己每天都能有所進步的目的。具體來説,不讀書的人最多隻能在道德方面加強修養,最多也就能成為一個善人信士,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聖人君子。而要成為聖賢之人,那麼讀書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張載認為“智”是學習的人所獨有的特質,只有將仁義和睿智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領悟並達到聖賢所處的境界。
然後是第二點,張載認為讀書不只是獲得一些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在於通過讀書領悟哲理並改變我們的本心。通過閲讀大量的經典著作,可以讓德行爆出不懈怠的狀態。此外,從書中所領會的義理就像是一座通往聖人的橋樑,可以讓人離聖人的境界越來越近。
以上就是張載認為讀書目的的主要內容,通過他的一些學説和思想,給我們現代人的最重要的啓示就是:讀書是一個人認識自我,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不可或缺的手段。聖人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但通過讀書我們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