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打天下時借寧王八萬人馬,承諾平分天下,後來做到了嗎
朱元璋靠着"兇殘"、"愛民"而出名,兇殘是對敵人和貪官污吏兇殘,愛民則是對底層百姓關愛至極。但他這樣一個"好皇帝"對於大明江山的傳承卻出現了意外,本該繼承他帝王之位的兒子朱標英年早逝,愛屋及烏的朱元璋不得已把帝位留給朱標之子即皇長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是一個心急的皇帝,他一上位後根基未穩就着急削藩,卻把朱棣這個實力最強的藩王給逼反了,朱棣在和其對抗的時候向寧王借了八萬人馬,答應事成之後平分天下,那後面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建文以來的削藩政策和朱棣靖難的開始
朱允炆的登場是從照顧他父親開始的,當時朱標身患重病,懂事的朱允炆長期陪伴左右,端茶送飯,朱元璋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而最講究孝道的朱元璋便在朱標死後把朱允炆作為了繼承人。朱允炆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君子類皇帝,他的身上有有一種温文爾雅的氣質,是和秦朝扶蘇類似的人物,命運也帶着一點共性。
從朱元璋駕崩以後,二十一歲的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他因為從小學習儒家詩書的緣故,便在登基以後將自己曾經的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引為心腹,以他們的思想作為施政綱領。
在朱允炆看來,當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這還是他的幾個老師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從太祖皇帝以來,分封的藩王日益強大,若不加以制裁,將很有可能重蹈漢朝的七國之亂。
前幾個藩王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已經解決了,但是到了燕王朱棣的這邊,朱允炆卻為難了。當時的南京朝廷把朱棣當成是"最大的敵人",因而對待他的削藩也是小心翼翼。但令建文帝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謹慎反而給了朱棣準備的機會。當時的朱棣受到姚廣孝的慫恿,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跟朝廷爭奪天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靖難之役的開始與朱棣的合縱連橫
建文二年(1399)八月,朱棣打着清君側,除國難的名號在北平起兵,此刻的他已經決心與南京朝廷對抗,想要通過兵變改變自己的地位。
當時的南京朝廷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立即下旨在北平往南京沿線州郡組織兵馬抵抗燕王的反叛行動。當時的朱棣在人數上面根本不具備優勢,他只有不到十萬人的兵力,而南京方面卻擁有三十萬的常備軍隊,雙方實力可以説是天壤之別。
在這種危機時刻,朱棣決定用自己的謀略去改變敵我優勢對比。他起兵十萬,卻還要一定人馬留守北平,以防禦北方蒙古的襲擊。當時的朱棣就準備去聯合其他的藩王一起對抗南京朝廷來增加自己的勝算。所以他便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寧王朱權。
他的這個弟弟也是文武具備的人物,再加上封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朱元璋給他配備的軍隊數量也是十分可觀,光是常備軍隊就有八萬。
那個時候急缺兵力的朱棣就一心想着要把弟弟這八萬人馬忽悠到手,他和朱權的見面先是不談軍事,只是談侄子朱允炆如何壞,把他們這些藩王逼得沒了活路。一番傾述之後,朱權是喝的酩酊大醉,但是朱棣卻是假醉,他可是要來奪兵的人,怎麼能醉呢?
隨後朱棣就將弟弟朱權給綁了起來,並將他的妻兒子女都給押住,待朱權醒後一邊威脅,一邊許以好處,説是得了天下將分他一半,只要他下令將這八萬人馬借給自己,當時的朱權也是迫於無奈,只好答應,這裏不得不佩服朱棣在算計人心方面確實有一手。
永樂皇帝的言而無信與帝王權術
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過,朱允炆的南京政府玩政治是一把好手,但是在軍事方面卻是漏洞百出,他們放過了一次又一次殺掉朱棣的機會,結果換來的結局就是南京朝廷瓦解,朱棣正式稱帝。
朱棣奪了侄子的江山,自己做皇帝,他的事情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你都有翻身為主的可能,哪怕是絕地,都還是有希望的。
做了皇帝的朱棣慢慢變得和朱允炆一樣,也開始了削藩政策,他心裏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麼得來的。他十分害怕手下人效仿他的行為,所以削藩的手段比朱允炆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寧王朱權找他兑現承諾的時候,他也閉口不提平分天下的事情,只是將寧王換了一塊封地,將他安置在江西,沒收了他的兵權,讓他從一個武功藩王成為一個沒有實權的富貴王侯,這可能是當時大部分藩王的現狀了吧。
地處江西的他對於平分天下早已死心,索性研究儒學,最後成為了儒家的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