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影像新聞探究

影像新聞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互聯網時代影像新聞有哪些新特點、新形式等,均有待學界進一步分析、討論和創新。《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聞研究》(彭華新著,國家圖書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書結合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特徵和社會語境,試圖對“影像新聞”進行概念界定、理論梳理、實踐述評、關係梳理和倫理反思,從而將影像新聞研究系統化,使其成為一個顯性的學術命題。

權力與影像如影隨形

作者在視覺修辭和符號理論基礎上追本溯源,指出圖是一種原始形態,是影像新聞研究的起點;而圖文關係的文本邏輯和技術演變,則豐富和促進了影像的發展和傳播。 作者將互聯網時代的文字圖片界定為影像範疇,在論及影像新聞時,結合影像新聞概念和形式的流變,考察影像新聞的生存狀態、傳播形態和發展階段,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影像新聞迎來革命性的轉機和發展的大爆炸。同時,結合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作者對新聞的含義進行重新考察和審視,將非新聞工作者在網絡上傳播的具備新聞事實要素或新聞評論要素的影像素材也視為一種“新聞”。這既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現實,也極大地拓展了影像新聞的邊界和範圍。至此,在歷史敍事的框架下,影像、新聞、影像新聞和互聯網時代等關鍵詞,蒙太奇般地閃現和回放,其內涵和外延逐漸清晰起來。

書中認為,影像作為符號具有圖騰崇拜功能,具有先天性的權力基因,這種權力通過隱喻、象徵、象徵物來發揮作用。圖像—符號—隱喻(象徵)的功能使得影像成為意識形態訴求的工具,影像具有表意的多元性和歧義性,不同的使用者可根據需要實現不同的目的和訴求。因此,從新聞話語的視角切入,影像就成為官方話語、民間話語、精英話語和民粹話語爭奪角逐的權力場。要佔據宣傳輿論的主陣地,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掌握對影像、影像新聞的主動權和控制權。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成為可能,人人都是新聞人,人人可能以影像為手段來發聲或表達個人的觀念和傾向,實現自我宣傳和社會表達,實現個人的情感表達。這是一把雙刃劍,涉及對影像和影像新聞控制權、傳播權和解釋權的爭奪。作者選取城管和警察兩類職業羣體進行闡釋分析,使討論更有現實針對性。 由此可見,如何理解權力和影像這對如影隨形的隱喻傳播關係,對現實的新聞業態具有較強的現實導向功能,也體現了作者理論研究強烈的現實關懷。

影像表達具有倫理邊界

新聞是不是一種商品?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該書作者基於對非職業新聞人新聞活動的考察,認為新聞具有商品屬性。例如職業報料人、企業公關人、拍客、行業新聞欄目等在為新聞生產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同時,均有自身的經濟訴求,希冀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我們從電影《羅馬假日》可窺傳統報業影像及影像新聞之一斑,而互聯網時代則把這種影像及影像新聞的利益訴求極大地釋放出來。影像、影像新聞存在市場邏輯,其生存和發展需要經濟報酬作為傳播動力,而影像新聞的商業價值主要涉及版權經濟、注意力經濟和品牌經濟等。

承認影像及影像新聞的市場邏輯和商業價值,並不意味着影像新聞可以為所欲為,尊重事實、直面真相,是影像新聞的生命力所在。一味迎合“眼球經濟”和利益考量的影像和影像新聞,有違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不利於影像新聞的健康長足發展。未來“區塊鏈 傳播”技術的應用,是影像新聞良性快速大發展的助力。

影像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人們可以觀看到社會的真實境況。作者在蒐集大量圖片影像材料基礎上整理、分類和解讀材料,發現了參與式文化的樂觀表達,認為影像新聞參與社會表達的重要話語方式是反諷,這種反諷集中體現了權力的角力和鬥爭。鑑於影像作用的雙重性,該書認為影像新聞的良性發展需要民眾參與的集體自覺,而公共倫理及公共性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作為保障。作者更多討論的是羣眾對影像的使用和表達,從而樂觀地預見了影像表達的力量,同時也不無憂慮地認為影像及影像新聞並非權力無限,而是要有所規制和約束,有其倫理邊界和範圍。

影像新聞必須堅持使命意識

影像新聞作為新聞事件的語境存在,是時代的描述者和記錄者。記憶和見證勾連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影像及影像新聞的使命。影像新聞必須堅持使命意識,深入現場和問題,記錄時代、反映真相。立足於互聯網時代的語境和背景,影像新聞迎來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該書樂觀預見了影像及影像新聞的蓬勃發展,並對影像新聞當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作者在理論梳理和實踐審視的基礎上,提出了諸如文字圖片是影像,影像素材有時也是一種新聞;行為政治、表情政治等是影像新聞政治的一種表達手段;隱性新聞生產者具有商品屬性和商業價值;影像新聞存在倫理邊界和法律問題等一系列創見。這些觀點具有“在地性”的特點,表明了該書是一部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創新之作。

符號學方法是視覺修辭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影像文本也是意義文本,影像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存在從影像的生產者、傳播者到接受者的傳播過程,是生產隱喻、反諷等手段的重要條件,這樣影像文本就構成了一個“圖像—符號—隱喻(象徵、反諷)”的意義結構和系統,意味着多重解碼的可能。該書大量使用符號學方法,研究影像與政治、階層、社會文化的關係,是運用符號學方法分析互聯網影像的典範之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於曉峯,作者單位: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9 字。

轉載請註明: 互聯網時代影像新聞探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