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荀子作為儒學大家,讓很多後人銘記。荀子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名師的指導,這樣才導致荀子取得這樣高的成就。今天,我們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荀子的老師。
荀子石像
荀子的老師,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荀子的老師是非常有名的宋子,也就是宋鈃,認為宋鈃是早期荀子的老師,但是有的人又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曾經批評過自己的老師宋鈃,這和當時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是不相符的,荀子怎麼可能會批評自己的老師。
所以這一觀點也得到部分人的否定。荀子特別推崇子弓,並把子弓和孔子排在一起,子弓名仲弓,德智也很了得,很是得到荀子的尊敬,荀子也得到了仲弓學派的親自指導。於是人們又認為仲弓是荀子的另一位老師。
在百家爭鳴的年代,老師有兩類説法,一個是正宗的老師,自己常年向一個老師學習,一個是學術交流,向自己的長輩請教,這也可稱之為老師。從荀子的學術觀點來看,荀子集合了多家的思想,和很多的學派都有思想上的碰撞,其提出的觀點也得到了許多學派的認同。
荀子的老師是誰?已經無法進行確卻的考證,但是對於荀子的作用一定是很大的,也幫助荀子日後的成就打下了一定基礎。
荀子是什麼家
荀子是遵從儒家學派的,但是在人性善惡這一方面,他提出的性惡論與儒家的人性本善極為不符。同時,他的弟子李斯及韓非子的思想均為法家的思想。由於這些種種原因的出現,讓人們對他到底是哪家學派的產生了疑問。
荀子石像
荀子將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至於他的兩位弟子為何會成為法家學派的,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體系、生活環境、社會現狀等因素的影響,加之他們所學思想的吸收與思考,從而形成了與荀子不同的思想。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説,不能否定荀子的身份,他仍是儒家學派的。
從人性方面來説,孟子提出的是人生來是善良的,而荀子所説的人生來是不善的與孟子提出的觀點並不衝突,只是荀子考慮了環境的影響。荀子認為人生下來就有欲求,而有了欲求就會想去追求,若追求的人多了,就會引起爭奪,爭奪又會產生混亂。荀子説的人性是加上了後天環境對人的影響。
所以要通過道德約束及教育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每天省視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犯錯的地方,錯了就加以改正,沒錯也給自己一個忠告,依循自己的本心,做不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情。從人性這個角度來説,不能僅僅根據善、惡來説明兩者間的區別。所以,不能簡單地懷疑荀子是儒家學派的這一事實。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戰國時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獨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在古代,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影響,乃至當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社會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荀子畫像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第一個注重“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並提出“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好壞是受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綜合影響,而非先天決定。關於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義即在於將人“惡”的本性逐漸轉化為“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教育,使人的素質得以不斷提高,並改善或扭轉人的命運。因此,荀子認為教育才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方面。關於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向學者傳播知識,不斷增加學者的知識底藴,使學者博學多識。
關於教育的內容方面,荀子特別強調《詩》、《書》、《禮》、《樂》、《春秋》和《易》等儒家經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禮》和《樂》這兩部儒家經典名著。因為這些儒家經典名著對於規範學者的行為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荀子和韓非子
荀子與韓非子的關係是: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在人性問題上,荀子和韓非子所持有的基本觀點是相同的,他們均主張人性的自然屬性是“好利”的,但是在對人性是“好利”的自然屬性進行的評價中,荀子和韓非子卻持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
荀子石像
荀子對人性“好利”的自然屬性的價值進行了評斷,認為人性“好利”的自然屬性的價值根本是“惡”的,而韓非子卻與其不同,他並沒有未對人的“好利”的自然屬性的價值進行判斷,而只是對人“好利”的基本事實進行了描述。
因此,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如果説荀子是人性本惡的創始人,那麼韓非子便是對人性論作出進一步延伸,並明確提出了人性“善”與“惡”的分析框架。
荀子在其人性論中主張,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説人的“利益欲求”是人做事的根本出發點。韓非子在人性問題上所持的基本觀點與此相一致,也認為人的普遍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物質欲求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們思考問題、做出實踐行為的出發點。
但是,與荀子不同的是,韓非子並沒有直接將人性的“趨利避害”屬性歸結為“惡”,也沒有對人“善”與“惡”進行對比討論。而只是基於人“趨利避害”的本能之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人性善與性惡的分析框架。
孔子荀子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荀子則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人。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荀子畫像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係卻不是很密切,並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係更為密切,要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相對孔子的禮而言,荀子的禮便具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相關評論,在如何對禮進行約束和規範上,荀子更加傾向於用法律的手段對禮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張,禮與法的關係更為密切,要施禮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於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並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於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