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擬行路難其五寫了什麼 鮑照有着怎樣的一生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鮑照擬行路難其五寫了什麼

《擬行路難》(其五)這首詩歌表達了自己對人生艱辛的感慨,自己本就是一介布衣,出身寒門,功名利祿對自己來説只不過是浮雲一般,身份地位的貴賤這只不過是上天安排的。

鮑照畫像

你不會在意河邊生長的雜草,冬天的時候枯萎而死,春天到來,萬物復甦,雜草又開始茁壯的生長,鋪滿整個河岸。你不會在意城牆上的太陽,夜晚被雲霧遮掩,等到明天清晨才會出來。我幾時候才能夠出名和成功,待我這一去之後,那就永世進入黃泉。奈何人活在時間,痛苦的時日長久,而歡樂的時間極其短暫,只有在年輕的時候,才會意氣風發和擁有喜悦的表情。我渴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唯獨牀前那少量的賣酒錢依舊在。功名利祿這些都不關我的事情,這都得看老天的安排。

這首詩歌的前兩句描述的是自然規律,草枯萎,來年就會重新生長,太陽落下,次日就會上升,跟之後一句詩人懷才不遇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希望困境只是一時的,希望終將到來,但是久久不來,自己都要步入暮年的哀嘆。“人生苦多歡樂少”把自己心中的無限哀嘆和憂愁盡情展現出來,詩人已經不是正值青年,整日的哀嘆,只好留下一些酒錢,用來迷醉自己,緩解自己憂愁。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點,“非”和“付”這二字極度地體現了詩人對門閥壟斷的不滿,但是又無力為天的無奈感。

鮑照有着怎樣的一生

雖説鮑照的一生極其坎坷,先是出身於寒門,能夠在當時森嚴的門閥制度下脱穎而出,擔任官職,歸根到底還是他的拼搏,他對自己有信心,不甘於埋沒自己的才能。但是他的詩歌在他生前就有一定的名氣,甚至對以後的詩人具有重大的影響。

文學大家鮑照

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顯著,其中他的藝術風格較為飄逸豪放,是傳承於建安“風骨”的傳統。在藝術形式上,他的樂於學習和創作樂府詩,至今還有留有80多首詩歌,形式多種多樣。其五言詩要求內容豐富,感情是亢奮和飽滿。七言詩的話講究隔句就得要押韻,並能夠自由的換韻,擴寬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面。他創作風格對於樂府詩來説是一種創新,突破了傳統樂府詩歌的格律,極其富有創造力,語言容量大,在情節變化上顯著,讀起來朗朗上口,並具有一定的民歌特色。

在明代的時候,《鮑參軍集》流行甚多,而它的註釋,卻到了清末的時候,有人對其進行註釋,但是此人的注本還沒有刊發。最後一個版本的話,是到了2012年的《鮑照集校注》。

鮑照墓葬於如今的東禪寺村,其墓地封土就 有偶2米多高,墓地呈坐北朝南之勢,墓地前還有一個碑,高達2米,寬約1米,上面刻着“南朝宋參軍鮑公明之墓”,此碑建造於清道光25年。

後人對此的評價的甚多,其中就有杜甫的一首詩,在《春日憶李白》中,認為李白的詩歌中他俊逸的風格,這也是在側面高度讚揚鮑照。

鮑照代表作有哪些

鮑照此人是一位文學大家,他主要的創作以詩歌為主,特別是樂府詩的創作,極其的出名。如今留存下來的就有204首。可以説鮑照在詩歌史上具有最要的地位,他對後世的李白等人有着深遠的影響。

《鮑照軍集》書影

鮑照那麼多詩歌中就有廣為人知的《擬行路難》,可以説是他詩歌的代表作,整整18首詩歌,就表達出了自己對森嚴的門閥制度的不滿和嘲諷,而他只不過是低賤的寒士,只能夠在詩歌中抒發不滿,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敢怒不敢言。而且他也曾描寫了邊塞戰爭生活,為後世邊塞詩的發展提供啓蒙。

論及詩歌地位甚高,其實在散文上,他同樣擁有一定建樹。其主要的作品是《登大雷岸與妹書》,在元嘉十六年,鮑照被任命為國侍郎,將要到江州任職,於是他就給自己的妹妹寫了這麼一封信,説是誰,其實是一封優美的駢文。他運用了大量的誇張手法,以及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其站在登大雷岸的所看所景,大好河山都被他用語言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成為一幅又一副壯闊的畫卷。以及自己奔波在外的勞碌,使感情和情景相結合,使整篇文章讓人感受到兄妹之情。

有人説他的主要作品是《鮑照軍集》,那是由於鮑照曾擔任過參軍,因此後人稱其為“鮑參軍”。到了永明年間的時候,鮑照的詩文很多都杳無音訊,於是,虞炎奉命去把他的所有詩文收集起來,著作成集,並做了序,讓後人觀賞。


 

鮑照 擬行路難欣賞

《擬行路難》這其實是樂府組的詩名,是南朝宋鮑照的重要文學作品。一共有18首詩歌,主要抒發了詩人對人生艱辛的感慨,認為自己出身寒門,在這個仕途中的艱難,根本無法前進,深感痛苦。其中還有描繪遊子思鄉和思婦的作品,其感情表達大多較為強烈,語言剛勁有力,辭藻華麗,多用典故。其詩歌體裁分為五言、七言及雜言句三種類型。

《擬行路難》

其中《擬行路難》的第十四首,以遊子為主體展開闡述,這首詩歌講述的是身處戰場的老兵,講述其遭遇,抒發了老兵內心的情感,從而揭露出戰爭給人帶來的禍害,對老百姓造成沉重的打壓。

開頭兩句,直接提到老兵在年輕的時候就從軍,到了“白首”仍舊漂泊在外,卻不能迴歸故里。在這裏,“少壯”和“白首”形成了對比,加深戰爭對老兵的摧殘,其命運極其的悽慘。老兵到老都不能迴歸故里,他對家鄉和親人們極其的思念,這種感情刻骨銘心。在詩歌的第三句中就開始對其描繪,“窅窅”二字闡明瞭老兵身處的戰場跟家鄉相隔甚遠,突出了其遠;“日夜隔”寫出了離別時間之久,可見老兵對其的思念時間已久;“河關”二字寫出了家鄉跟自己身處之地中間路途艱辛,闡明其難。就是通過遠、久、難,讓人再一次體會到老兵的艱辛。

“講死”附近的兩句詩歌,寫出了老兵對自己那遠在家鄉妻子的懷戀,老兵將要在胡馬跡而死,其死的原因不詳,無非就是戰死或者是老死,跟之後的“能見妻子難”,兩者之間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跟妻子分別已久,但是對其的思念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忘,反倒是與日俱增。

老兵對自己坎坷一生的無奈,唯獨只能講自己無邊的思鄉之愁化作成長長的慨嘆。

鮑照名句欣賞

身處於南朝宋時期的鮑照,他對於這個時期的社會看的很透徹,雖然他很不滿,但是他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不滿,而是藉助於詩歌,從中委婉夾雜着自己的不滿,以一個賢士的高度來觀看這個社會,曾説出很多名句。

鮑照肖像

在《代出自薊北門行》詩歌中,他曾説過只要在社會動盪不安的時候,才能夠分別出身為臣子的節操,到了世界混亂的時候,才能夠看出誰才是真正的忠良之輩。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也表明了一個真理,患難見真情,在你需要危難的時候,留下來幫你那個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雖然這是為君之道,但也是為人之道。

在《代東門行》中,放眼望去,一片的荒草萋萋的景象,凋零的樹木,唯獨枝幹還在隨風搖擺,遊歷於異地的遊子見到此景,觸景傷情。該名句採用必興的手法,把“野風吹秋木”比作成遊子遊歷在外的悽慘的場面,上句還在寫景,下句就開始抒情,借景抒情,抒發出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如今悽慘生活的感慨。

在《中興歌》中,梅花雖然很漂亮,但是隻能夠綻放一時的鮮豔;竹葉以青色為主,但是能夠千年永存。通過這兩者的對比,突出了竹子樸實無華的品格,從而讚揚那些永葆自己本色的人或事物,這種反襯對比手法,是一種巧妙佈局手法。

在《詩》中,那些學識淺薄的儒生,只能夠死守一本經書,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缺乏處世之道。形容那些不通事理的書呆子。

鮑照所處的是哪個朝代

鮑照出生於415年,卒於466年,字明遠,是東海羣蘭陵人士,就是如今的山東省蘭陵縣人。他是南朝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跟謝靈運和顏廷之二人被後人稱之為“元嘉三大家”。

文學家鮑照

青年時期的鮑照,大概一直在京口一代度過,雖然他曾經拜見過臨川王,毛遂自薦,但是得不到任何重用,但是他不死心,想要用自己的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有人見狀,來勸阻他,説:“你身份卑微,怎麼可以輕易忤逆大王呢?”鮑照聽了之後,甚為惱怒,説:“縱觀古今,有多少能人異士被淹沒,這是數不過來的。大丈夫活在人世間,怎麼可以保留自己的才能,而不去爭辯,只是碌碌無為的度日呢?”之後,他果然得到了重用,被封為臨川國侍郎。在444年的時候,臨川王因病去世,而鮑照也就隨之失去職位,在家中閒住了一些時日,之後在始興王上位的時候,他才繼續做自己的侍郎。

之後,他被任命為海虞令,最後被遷移為永嘉令。在461年的時候,他成為了臨海王的一位幕僚,替他出謀劃策。同年的時候,臨海王被任命為荊州刺史,於是,鮑照就隨同前往到江陵,擔任前軍參軍等職位,掌書記之任。在466年的時候,孝武帝去世了,而劉彧殺死了即位太子,而自立為王,於是臨海王就聯合其餘眾王想要推翻劉彧的統治,但是在這次鬥爭中,以失敗而告終,而鮑照同樣被認定為亂兵,將其斬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1 字。

轉載請註明: 鮑照擬行路難其五寫了什麼 鮑照有着怎樣的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