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真不想看到這“影后”轉型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經典



今天早上,影后“鍾美美”模仿志願者的新作一出,讓忠實“粉絲”們都大失所望。

儘管他的表演依然自然而流暢,但不少網友都表示,沒內味兒了。


鍾美美的這次“轉型”早已在意料之中。早在一週之前,網友就已經發現他的短視頻賬號刪除了全部模仿老師的視頻。

而當地教育局後續也承認學校曾與鍾美美接觸,表示希望

從正面引導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


不過,對於大多數網友來説,學校這次明顯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畢竟絕大多數人在看到鍾美美的視頻時,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惡搞教師形象”之類的嚴肅討論。

而是發自內心覺得:這也演的太像了吧!


真正的演技派,連嘴唇都是戲。

因為實在太過惟妙惟肖,就算已經畢業多年,我在看視頻的時候依然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內心的戰慄。

01 全國統一的班主任訓人方式

從網友真心實意的評論來看,似乎每一個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這種嚴厲風格的班主任。


鍾美美的表演中確實有很大誇張成分,但當你看到他嘴角一撇,中氣十足地喊出一句“還嘮哪”,也不能不承認確實是把某種老師形象“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或許TA不會聲嘶力竭地讓你“滾出去”,但是絕對曾在你作業沒寫完/考試考砸了/違紀給班級扣分了的時候,抱着胳膊向你翻一個白眼;


變臉速度也堪稱驚人,在微笑接聽主任電話的電話時,能突然擺出嚴肅臉震懾班級紀律;

也可以在聲嘶力竭訓學生的間隙,和顏悦色地轉頭對門外等着上課的數學老師説“再給我兩分鐘”。

更經典的是這段模仿感冒的表演——一邊啞着喉嚨講課,一邊不停地清嗓子。

儘管虛弱但也不忘點名不聽課的同學:“你非得把我氣死是吧,啊,我現在嗓子特別疼,知道吧,啊。”


當然,如果僅僅是肢體語言上的表演到位,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形似“。

真正讓網友們彷彿夢迴初中課堂的,是一系列讓人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班主任”的訓話套路。

第一招:

突然發難。

前一秒班主任可能還在心平氣和地念着課文,下一秒鐘就突然揚手扔掉了手中的卷子。

這一招最具殺傷力的是它的震懾效果,因此往往在徹底爆發之前還有一段不長不短的沉默。

班主任怒目圓睜,學生則在座位上鴉雀無聲,生怕老師下一秒就點名到自己的頭上。

直到講台上的班主任終於吼出“我講課你們哪個人聽了”之類的發火原因,整個教室反倒像開獎了一樣鬆了口氣。

但這也意味着憤怒的老師從講課模式轉化成了訓話模式,由此引出第二招:

正話反説。

“這課我沒法講,啊,不要不要怪我不講課。以後咱們班語文課上自習,想聽課的搬着凳子到隔壁三班去聽。”

修辭上逐漸遞進,語氣上層層加碼,總之整體就是表達“我不管了”的意思。

但你要是看不透班主任語氣中的威脅之意,實誠地回答一句“那你就別上課唄”——

那麼等待着你的絕對是新一輪的雷霆之怒。

更可怕的是,這種正話反説不僅能夠應用於全班範圍的掃射,還可以用於針對個別學生的精準狙擊。

全班倒數第一叫“你考試考得挺好唄”;早戀被抓被説成“你挺有魅力啊”。

再配上抽搐的嘴角和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讓無數幼小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諷刺的藝術。

綿裏藏針的諷刺説多了,學生的接受閾值也會不斷升高。因此每一個班主任都會掌握這個終極大招:

找家長。

一開始可能只是口頭上的虛張聲勢,包括但不限於“不想學就滾回家”“你考那麼一點分你爸媽怎麼想”。

但如果你依然毫不在乎,甚至還企圖嬉皮笑臉,那麼正如鍾美美視頻中演繹的一樣:

你將收穫班主任的當面電話連環call,還會帶着訓斥你的餘威對電話裏吼着“xx媽媽你來學校一趟,這孩子我管不了”。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招數在視頻裏看着好笑,但的確與一般想象中循循善誘、和顏悦色的老師形象相差甚遠。

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老師整體形象的醜化,但也有更多的人在看到這些表演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某位班主任——

他們通常教學經驗豐富,但脾氣也非常暴躁。

痛罵犯錯的學生時絲毫不考慮你的自尊心會不會受傷,但是苦口婆心的樣子又常常讓人覺得他是真的為你的前途操碎了心。


可能是由於這種形象的複雜性,大家對他們的態度也很糾結甚至割裂。

有人表示當年曾因為違反紀律在全班面前被狂罵,這類老師成了自己小時候的噩夢。

但也有人在看到鍾美美的視頻時會帶上幾絲温情地回憶自己的某位班主任:“當年要不是TA,我可能根本考不上大學。”

而脱離了童年回憶的視角,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是:

為什麼幾乎每個人印象中的班主任都是兇巴巴的,而且訓人套路彷彿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02 越來越兇是老師的宿命

在與同齡的朋友聊天時不難發現,無論你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十八線小縣城度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似乎都對鍾美美演繹的這種班主任形象頗為熟悉。


我曾以為這只是越來越大的升學壓力背景下,誕生的一種90後所熟悉的特色教師形象。

但直到我大姨都開始在家族羣裏轉發鍾美美的視頻時,我才發現這種老師有多麼具有普遍性。

既能讓一個剛剛上大學的00後想起被班主任支配的恐懼,也能讓已經畢業幾十年的60後夢迴中學時代。

跨越了代際差異的職業形象之固定一度讓我十分困惑,直到一位當老師的朋友一語道破了真相——

“我這身訓學生的本領,都是從老教師那裏學來的。”

如果你去問一個老師為什麼總是對學生那麼兇,他大概也很委屈。

年輕老師們在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誰不是立志作一位像《十八歲的天空》的古越濤那樣裏那樣開明、温柔又有趣的麻辣教師。


甚至在面對擁有10年教齡的前輩“忠告”時還會不以為然,立志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春風般的温暖。


直到在開學第一天微笑着跟學生們打了招呼,此後不得不一直面對着上躥下跳的課堂,偶爾板起臉也被當成紙老虎,才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的天真。


部分老師可能偶爾會遇到天使一般又乖又好學的班級,幾句温柔的提醒就足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絕不再犯。

然而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就是因為有着諸如任性、自制力差、聽不進道理等屬於孩子的毛病。

而在老師漫長的執教生涯中,誰都不可能指望自己次次遇上成熟得超出自己年齡的學生。

儘管“教育孩子要耐心細心”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當這種教育被拉長到幾十年的時間跨度時,老師作為個體似乎也很難時刻保持理性。

所以你可以發現一個常見的規律:越是資深的老師,在學生面前就越愛擺出一副兇悍的樣子。


與其説老師們在與學生的鬥智鬥勇中脾氣變得逐漸暴躁,倒不如説他們是把“在學生面前扮兇”,

變成了某種在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傳承”下來的工作經驗。

當辦公室裏的班主任們分別演示維持紀律基本功——“把嘴閉上”——的時候,你甚至僅僅從發音方式、流利程度以及面部表情上,就能準確判斷出TA的教齡是3年還是13年。


@絲鋭嚕啦啦

而像鍾美美在視頻中表演的上課時接電話“秒變臉”,可能也恰恰是老師們在“扮兇”這門技巧上爐火純青的一大表現。

很多上學時曾坐在第一排的人就曾經瞥見,班主任在跨進教室那一刻突然收斂了笑容。


@太倉伍姐

在學生時代,我們可能覺得這是“欺軟怕硬的勢利眼”。

但當自己也開始變成身為社畜的成年人,看到的反而是他們從休息狀態到工作狀態的切換。


我們一方面必須承認,那些時刻都能保持温和體面,既深受學生喜歡又極具管理教育能力的開明型老師相當值得敬佩。

但對於其他老師來説,一個不好惹的班級管理者形象,可能也是他們在工作中唯一能實現的保護色。

03 中國第二難做的職業

鍾美美這位優秀的“體驗派影后”雖然已經被迫轉型,但可以預見的是,他模仿班主任時的大放異彩,在一段時間裏依然會是網友心中不可逾越的山峯。

然而在視頻底下的評論中,除了回憶過去和“哈哈哈哈”的內容之外,也有很多聲音表示自己“看後感到很生氣”。

一種聲音質問現實中的教育行業:“尖酸刻薄發脾氣,我們的老師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而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鍾美美是在故意醜化教師這個神聖的行業。


這恰恰反映了對教師行業的兩種極端認知:一種認為他們要時刻保持最大的耐心,成為孩子的“全方位保姆”;

另一種則把老師看成是不容置疑的權威,不允許這個形象有絲毫的污點。

仔細想想,這兩種不同的認知其實出自同源,都在過度強調教師職業本身的神聖性,而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特質。

一方面是來自全社會的高期待,一方面是工作中面對的實際壓力。

不知不覺間,老師似乎已經追趕着醫生的腳步,成為了中國第二難做的職業。

河南一名縣小學老師曾經因為把學生的課堂成績發到家長羣,被不滿的家長告到了教體局。

這位老師後來在家長羣裏發的求情信息裏,透露了自己每個月2607元的工資。

這樣的收入在縣城雖然不是特別低,但從工作強度來看也絕對算不上性價比高的工作。

在一線城市中好學校的老師,可能會同時擁有高收入和社會地位。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忽略佔據更大比例的普通老師。

他們日常面對的,是幾十個各有各的小毛病,還喜歡看人下菜碟的孩子;

還有一味袒護孩子,或者難溝通的家長。

如果你對此無法感同身受,不如試着把自己代入馮小剛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那個管不住學生的馮老師。

反正如果是我在黑板前轉過身,發現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裏,帽子就被學生扔滿了煤球,估計當場就要氣到窒息。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再進一步,在中國嚴厲的應試教育現實下,“兇悍型”老師的存在本身也讓人難以直接用對或者錯來形容。

的確存在一種情況是,老師的怒吼與辱罵曾經給你帶來痛苦,可是客觀上又促成你激發出最大的潛能。

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畢業多年後,卻願意為那個曾經把自己罵到狗血淋頭的班主任説話的原因。


《老師·好》的影評

誠然,每個曾經與老師鬥智鬥勇過的人,都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在一個

充滿愛、關懷與平等對待的

學校環境當中長大。但這絕不是單靠老師就能夠改變的。

鍾美美的視頻,客觀上原本正在把這個問題拿上桌面。通過網友有關“童年陰影”的回憶和反思,或許能促使社會各界嘗試解決在教育行業存在的種種矛盾。

然而可惜,學校對鍾美美的“接觸”以及他隨後的“轉型”,讓整個事件的討論止於對老師羣體的維護或抨擊,也讓視頻中反映出的問題喪失了一個得以被深入討論的機會。

而忽視教育問題的複雜性,一味給教師這個職業本身賦予過多期待,只會在家長和老師之間製造更多的對立。

不過另一方面,老師們也不必為了鍾美美視頻中的老師形象而感到委屈。

畢竟在全社會對教育的那根弦越來越緊繃,老師與家長的訴求交織對立的當下,讓任何一方換位思考都像是一種苛責。

對於正在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來説,接受這樣的老師存在,並努力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老師,或許才是正視自己職業的最好方式。

至於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狀態相處,則是涉身其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