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為何同樣是被秦統一,楚國人對秦這麼敵視?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項羽本紀》中充滿了力量的戰鬥檄文,清晰直觀的表達了楚國遺民對秦國的刻骨仇恨,這種仇恨從楚莊王時期便開始累積,到秦滅六國時到達了頂點,它既有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天然隔閡,也有楚國貴族浪漫主義的治國方略遇見秦國務實的軍國主義治國方略的敵對。

發展到了秦末,這樣的口號更是成為了楚人把控反秦同盟領導權最自然的註解,楚國做為前朝國力最強,與秦火拼最激烈的國家,國土面積大大超過秦國,同被秦反覆蹂躪的中原各國相比,楚的心氣明顯更高,對滅國更不服氣,喊出同秦不共戴天的口號確實也是眾望所歸,同時,秦國強推的郡縣制和楚國地方貴族勢力的反覆拉鋸鬥爭,也是楚對秦敵視滿滿的重要原因。

一.秦末對反秦鬥爭領導權的爭奪

1.鬥爭複雜

秦的高壓政策在失去了政治強人的掌控,和中央疲弱的時候,所有的負面效應一下子反彈出來,秦始皇的統一中央集權的策略從民族的角度來講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他推出的太密太快,在六國,特別是楚國,迎來了激烈的抵抗。


陳勝,吳廣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各地隱忍的六國貴族紛紛響應滅秦戰爭的號召,這裏面有依附農民軍的,有自起爐灶的,有贊成天下大一統的,有希望回到七國割據時期的,政治形式高度複雜。齊國田氏在滅掉秦國地方部隊後,迅速的自立為王,表明很多貴族奪取權力的渴望已經迫不及待了。

2.楚國對主導滅秦聯盟野心勃勃

秦朝動輒的大屠殺,造成了六國反秦的堅決,秦國最堅定的盟友,秦朝軍隊在馬放南山後不斷被陳勝,吳廣擊敗,喪失了戰國時期不敗的光環,使六國反秦的氣勢進一步高漲。

這樣統籌安排反秦事宜,就成了六國軍最重要的優先事宜,楚雖三户,亡秦必楚這樣的戰鬥口號,天然的將反秦的領導權向楚人傾斜,項羽鉅鹿之戰史詩一般的勝利,更是讓楚人凌駕於其他五國之上,隱隱成為反秦戰爭的首腦。

3.楚雖三户作何解釋?

楚雖三户,最權威的解釋就是楚國只剩下王族的三閭,即景,昭,屈三氏,這是楚國的精英力量,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最大的貴族,由於楚國地廣人稀,高度依賴貴族的自治,楚王姓三氏族在秦國的改制中受到的利益損失最大,反秦的意志也最堅決。


項羽的子弟兵,後來在彭城大敗劉邦的騎兵,可能主要由這些貴族子弟組成,由於貴族的武備訓練和相對較好的鎧甲兵器,使他們具有極強的戰鬥力。三户也有指楚王廟堂的説法,就是楚國宗廟所在的三户城,古代的宗廟是王國神聖的象徵,丹以北的商密的三户城表達的是楚國最後的精神圖騰,那麼這裏表明的就是楚國哪怕只剩一個城池了,也會和秦國死磕。

二.楚國確與秦國仇恨深

1.制度天生對立

秦國的體制是高度中央統籌的,古典軍國主義制度的頂峯。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整個國家就是圍繞着耕戰兩個字深度發展的,極高的動員率和完全服務於對外戰爭的軍事貴族授勳制度,使秦國在戰國時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軍營。

而楚國由於地廣人稀,貴族的勢力根深蒂固,吳起在楚國變法的失敗,表明了楚國貴族階級的強大,和中原諸國相比,楚國的國家組織更加的鬆散,然而,他也確實是戰國的第二強國。

楚國的貴族分封制度和秦國的軍國制度幾乎天生是敵對的,主要的敵對不但在戰國末期的國家爭鬥層面,在秦統一六國後的改革層面,在楚國的鄉村層面,矛盾層出不窮,秦的集權和地方官員的冊立,不但是動了楚國貴族的蛋糕,更是奪走了楚國貴族的蛋糕。

2.夫秦滅六國,楚實屬無辜

戰國後期的國戰,還講究世仇緣由,也就是師出有因。范增的話表現出了楚國對秦國毫無道義的行為的憤慨,畢竟昌平君,昌文君才幫助嬴政平息了嫪毐的叛亂,反手嬴政就開始了滅六國的戰爭。

齊楚聯盟可能是整個戰國時期對秦國威脅最大的軍事政治聯盟了,張儀用外交詭計破壞了聯盟,讓齊楚兵戎相向,打破了楚國國運的上升勢頭,這種陰謀想必是被楚國的國民鄙視的,同時秦昭襄王對楚懷王的誘捕,簡直就是最可恥的政治陰謀。


在奉行大義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用不入流的手段謀取了大量楚國原本的利益,這種憋屈隱藏在每個楚國國民的心中,也造成了楚國在反秦戰爭中最堅決,最勇敢的事實。

3.秦滅楚國手段過於暴虐

楚國雖然相對政治結構鬆散,政權無力,但是和三國的東吳一樣,南方保守勢力總是進取不足,自保有力。

和陸遜打敗劉備軍隊一樣,天下無敵的秦國軍隊在李信的帶領下,確實結結實實的在楚國面前吃了個大虧白起鄢郢之戰手段暴虐,在消滅楚軍主力後還焚燒了楚國的宗廟和陵墓,在國家層面來講,這是挫骨揚灰的仇恨了,這也是楚國遺民對秦戰爭義無反顧的緣由,後來項羽屠咸陽,燒秦宮,就是對這種行為的報復。

秦滅楚用了吃奶的力氣,先敗後勝。楚國被國內的民變牽扯,輸的窩囊可惜,從內心深處來講,楚國是希望有和秦國再一教高下的機會的。

三.楚國堅持終圓夢滅秦國

1.反秦有名之人多為楚人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是項羽本紀的記述,然而劉邦,陳勝,都是楚人,這三人是秦國滅亡的根本,陳勝拉起了反秦的大旗,劉邦掏了秦國的關中老窩,項羽消滅了秦國的主力,完美的驗證了亡秦必楚的話。


相對於中原其他五國,秦國對楚國並沒有心理上的優勢,楚國人的狂傲,對秦國卑鄙的政治手段的鄙夷,更燃起了楚國子民,特別是貴族們心中的仇恨之火,他們對秦國的仇恨是在家國甚至階級兩個層面被觸發的,所以燃燒的格外的劇烈。

2.楚國反秦優勢:基礎不滅,意志堅決

同基層政治單位到高層貴族都遭到慘重損失的中原五國不同,楚國由於幅員遼闊,在秦滅楚的鬥爭中其實底層的政治架構保存的相對完善,這也是項梁等人動輒就能招募大量楚國子弟的原因之一。

這些人後來就是反秦戰爭重要的人力儲備,刻骨的仇恨,同為楚人互相扶持的袍澤之情,以及貴族的統治力,量產了反秦的軍隊。楚國在六國的反秦戰爭中,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他們鬥志最為堅決,戰鬥最有勇氣,事實上是最合格的秦帝國掘墓人。

3.滅秦或僅為范增堅定項梁信心

後世者自然都是知道秦確實滅亡在楚人的手上,然而從當時范增説這個話的形式來説,更像一句安慰人的口號,以堅定做為楚人主力的項家繼續與秦國戰鬥的決心。


當時項梁敗於章邯之手,楚軍士氣低落,陳勝也在和秦軍的戰鬥中戰死,正是整個反秦大業的低谷,而古人對預言之類的文字幾乎有着盲目的相信,范增説出的話就是為了堅定項梁的決心,讓他燃起鬥志,有與秦軍作戰的勇氣。

4.相愛相殺:先和後離

回溯秦楚歷史,其實讓人有諸多感慨,秦國雖然後世萬般對不起楚國,卻也有幫助楚昭王奪回楚都郢的壯舉,孫武和伍子胥的黃金組合都沒有能夠抵抗秦楚聯軍的威力。


但這也是吳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可見秦楚兩國在歷史上淵源頗深,做為南蠻和西戎的代表,兩國不同程度的遭到了中原諸國的輕視,這種同病相憐的愛,和日後的對殺,實在是歷史的異數。

結語:

楚人在秦末六國反秦中的犧牲,是對得起亡秦必楚這一話的,無論是出於歷史淵源,還是奪取反秦聯軍領導者的需要,范增之言無疑都是楚國反秦鬥爭最有力的檄文,從精神力量角度出發,楚人對反秦鬥爭的投入與歷年所受秦國侮辱是成正比的,侮辱越深,鬥爭力度便越大。白起和項羽相同的暴虐,受害的是秦楚的民眾。

從政治角度出發,楚國這個龐然大物迥異於中原的政治架構首先為其滅楚戰爭中得到根基,同時頑固的貴族守舊勢力就與抵抗吳起的變革一樣,抵抗秦國所派地方官員和秦國的治國舉措,這對他們來説是比滅國更不能接受的切身利益的戰爭,同時也成就了最有戰鬥力的反秦戰士。

秦楚的恩怨切實的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不僅在文字上現實,在政治動員上也是有力,堅決的。

參考資料:

《史記》

《戰國策》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