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趙國和燕國,為什麼從結盟走向了對抗?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和燕國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諸侯國。並且,在地理位置上,燕國和趙國也彼此相鄰,促使今河北一帶被稱之為“燕趙之地”。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趙國和燕國,本來是盟友,為何走向了對抗?比如在長平之戰後,燕國為何要對趙國趁火打劫呢?

首先,趙國和燕國的結盟,始於趙武靈王在位時。公元前314年(子之三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起兵攻擊子之並失敗,市被死於亂軍之中。在燕國發生了內亂後,齊宣王趁機伐燕,將軍匡章率軍在出兵50天內攻破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佔了燕國部分領土。由此,對於齊國來説,可以説是一度消滅了燕國。在此背景下,趙武靈王以平叛驅齊為號召,派樂池奉公子職引軍入燕,與太子平和匡章的齊軍交戰。就趙國來説,不願意看到齊國長期佔據燕國,於是幫助燕國復國。並且,趙武靈王還聯合秦惠文王給齊國施壓,促使其從齊國撤軍。

到了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支持的公子職即位,也就是燕昭王。因為是在趙國、秦國的幫助才復國的,所以,燕昭王在位期間,和趙國、秦國結盟,以此共同對抗齊國、楚國、魏國等諸侯國。到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國、趙國、燕國、魏國等諸侯國的兵馬一起討伐齊國。對此,在樂毅伐齊中,燕國和趙國這一對盟友繼續合作,促使五國大軍擊敗了齊國大軍,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在樂毅伐齊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至於此時的趙國,在位的也不是趙武靈王,而是趙惠文王了。在燕惠王和趙惠文王在位期間,燕國和趙國雖然仍保持着盟友的關係,但是,因為齊國這一強敵的衰落,加上趙國和燕國都有擴張疆域的需求,因此,這兩個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逐漸微妙起來了。在燕惠王之後,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燕國君主在位時,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燕國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對於秦國來説,遠交近攻中的“遠交”,就是和燕國、齊國搞好關係,以便自己攻打魏趙韓這三國。

最後,在此背景下,在秦國和趙國交鋒的背景下,燕國不僅沒有支援趙國,反而和秦國站到了同一立場下。當然,從燕國的角度出發,雖然秦國早晚會進攻到了自己,但是,眼前的趙國,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到了公元前251年,也即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王喜出動了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命慄腹率軍進攻鄗城,卿秦率軍進攻代地。不過,在廉頗等人的指揮下,衰弱的趙國依然打退了燕國大軍的進攻,甚至還包圍了燕國的都城。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由此,在戰國後期,趙國和燕國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並因此而兵戎相見。而這,顯然是秦國希望看到的事情,甚至客觀上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