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冒名頂替上中專”事件餘波未平。據媒體報道,在2018年至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
目前,山東省教育廳已關注到相關情況,高校學生處正在查詢、彙總總體的清查數據和情況,“省裏準備開發佈會”。
僅一個省,兩年內就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着實令人震驚。涉事14所高校中,不乏知名高校,如中國海洋大學,有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此外,人數最多的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有135人被公示並註銷學歷信息。
每一起冒名頂替事件,都不單是個體被偷走的人生和被改寫的命運,還事關高考招錄、教育公平和公共利益。當多起事件“批量”曝光,人們對規則被破壞、公平公正被踐踏的擔憂和憤怒,也會疊加。
不管是已實錘的個例,還是疑似“批量”冒名頂替事件,必須一個都不放過。要對事件的真假、來龍去脈查個明白,弄清哪些單位的哪些工作人員,用了何種方式瞞天過海、互相配合,更要對其中牽扯的權力濫用、利益輸送徹查到底,以不保留、不遮羞的態度回應公眾,是修復教育公平和公信力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拿出更有震懾力、讓各方信服的處置辦法。首先是對冒名頂替者的懲罰。目前對冒名頂替者註銷學歷、辭退工作的通行做法,還不夠,有必要“加碼”。其次,對牽涉其中的公職人員的追責,要更有震懾力。對各責任方更有力的懲罰,才是對被頂替者更到位的撫慰。這不僅是為了還當事人公道,也是警戒後人。
一連串冒名頂替事件也是一種提醒,有必要織密織牢高考招生的身份鑑定防護網,擠壓掉冒名頂替的運作空間。既要在高中、招生辦、檔案管理單位等前端發力,讓每一環節都在陽光下運行;也要確保一旦前端“失靈”,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高校不會失守。“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中,高校就承認入學審核不嚴。
對被冒名頂替者的發現,是另一個問題,像“農家女”事件,直到16年後才偶然被曝光。如何早發現、早治理?比如,除了教育部門和高校外,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單位,在當事人辦事時,一旦發現蹊蹺,可立即向相關部門報告。在信息化、大數據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並不是很難,關鍵在多點責任心,暢通的反饋渠道和高效的處置機制。
“一個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會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但是絕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希望有關方面高度重視,以不枉不縱的調查,還原每一起冒名頂替事件真相,嚴懲舞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