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鄧艾和姜維
鄧艾和姜維可謂是死敵,姜維幾次北伐中都是和鄧艾做對手,第十一次北伐更是破於鄧艾之手,之後劉後主便舉國投降,姜維也沒有機會再進行北伐。而對於鄧艾和姜維到底誰更厲害卻眾説紛紜。
鄧艾像
首先,姜維被捧的很高,所以感官上姜維是要強於鄧艾。姜維是蜀國後期鮮少拿得出手的名將,計謀上更是師承諸葛亮,雖説沒有諸葛亮厲害,但是也可見一斑。他北伐途中,總體來講是勝多負少,由此也可見姜維的武力值很高。而鄧艾的表現卻沒有更多的着墨,所以顯得有些平平。
但是另外一種説法卻是鄧艾比較厲害,這種説法也可以找到相應的證據。姜維還在魏國時,不過是一個偏將,而當時的鄧艾已經統領三軍,由此可見,鄧艾的領兵能力超強。在加上,北伐時期,姜維作為攻打的一方,而鄧艾是守城的一方,歷來守城就比較困難,而在這期間,姜維也不全是勝蹟,所以兩個人應該可以算是旗鼓相當。而第十一次北伐的失敗,鄧艾可謂是大敗姜維,所以,就算不勝於姜維多少,兩者最起碼也是差不多的。
而歷史上,鄧艾的死有一觀點説是姜維導致的,其實不然,雖説是姜維策反的鐘會,但之所以能如此輕易的策反實則因為鍾會早有反意,篡改了鄧艾上書辯解的詔書,再加上司馬昭忌憚等原因,鄧艾才會死,姜維最多也就是催化劑的作用。
更多的説法是覺得鄧艾和姜維與諸葛亮和司馬懿差不多,都是棋逢對手,各有輸贏罷了。
姜維和鄧艾誰厲害
鄧艾和姜維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們倆人各為其主,在戰場上總是兵戎相見,那麼鄧艾和姜維誰厲害呢?
蜀國大將姜維畫像
鄧艾與姜維都有着非凡的軍事才華,他們倆在各自的國內都是皇帝所倚重的將才。而鄧艾與姜維為了各自的國家的利益,總是屢屢交戰。
公元257年,魏國將領諸葛誕起兵謀反。姜維乘機攻打魏國的秦川。那時,魏國在長城囤積了大量的軍糧,而且防備力量十分薄弱。鄧艾分析形勢,當機立斷,與司馬望合軍據守長城。姜維依山為營,姜維傍水築寨。面對姜維的多次挑釁,鄧艾都拒不出城迎戰,形成了對峙之勢。等到諸葛誕的叛亂被平定,姜維只能撤軍還蜀。鄧艾因此而加官進爵。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軍攻打魏國,鄧艾奉命率軍退敵。鄧艾分析蜀軍跋山涉水而來,且戰線過長,征途疲憊,糧草不濟,定然無法久戰。於是,鄧艾率先強佔地勢,設下陣法,阻擊蜀軍。經過一番激戰,蜀軍大敗而逃,姜維只能退守沓中。
也是在這一年,魏國大舉伐蜀,由鄧艾率兵三萬牽制姜維在沓中的主力。之後,鄧艾巧妙部署,攻打姜維主力。姜維知漢中難保,於是擺脱了鄧艾,前往陰平,在途中被楊欣所敗。又前往劍閣與鍾會相持。而鄧艾卻在此時偷渡陰平,直取涪城,攻破綿竹,直逼蜀都,迫使劉禪投降,蜀漢至此滅亡。
所以,雖然鄧艾與姜維都有着非凡的軍事才能,但兩者相較,鄧艾比姜維更厲害。
三國姜維
三國時期,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大將,並且是軍師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可謂是有勇有謀,是蜀國的第四代政權掌控人。
姜維形象
姜維本是魏國人,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其父親是戰死,所以姜維之後繼任了父親的官位,在魏國也算是比較重要的將領。諸葛亮看重了姜維的才華,當時蜀國文臣武將中後繼無人,諸葛亮有心培養姜維,使了離間計,讓姜維在魏國被猜忌,無奈之下投降蜀國。
果然,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並且在初期的南征北戰中,幾乎無往不利。只是後期也被費褘等人猜忌,有一段時間,兵權被縮減。費褘死後,姜維可謂是走到了人生的巔峯,他在北伐途中,勝多負少,將魏國的軍隊一直控制在秦嶺一線。只是朝中卻有人反對北伐,畢竟年年征戰,蜀國的國力根本承擔不起。
而姜維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蜀國已經沒有大將了,姜維一人與魏國眾將領對抗,自然力不從心,終於在第十一次北伐的時候,敗於鄧艾之手。
劉後主舉國投降魏國之後,姜維依舊一腔熱忱,假意投降,卻招降大將鍾會,希望利用鍾會的反叛給蜀國帶來喘息的機會,以便後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逃脱不了,甚至死後也被剖腹,死的可謂是悽慘無比。
之後,姜維的故里也只能為姜維立了一個衣冠冢,感念其愛國的精神。
姜維北伐
姜維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後共進行了11次北伐,蜀國的國力消耗過度,之後無法只能舉國投降。姜維北伐其實是延續的諸葛亮的戰略。因為西川易守難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國的兵力。當時諸葛亮認為可以以攻代守,積極北伐,可以保衞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病故於五丈原。
姜維一二次北伐示意圖
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司馬懿追擊,不料姜維依舊擊鼓作出反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不敢靠近,使得蜀軍順利的撤退,發喪之後,司馬懿知道被騙,後悔不已。
諸葛亮死後,劉禪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公元238年,姜維進行第一次北伐,與魏軍在南安相持不下。公元244年,姜維進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敗。到第四次北伐的時候,蜀中已經沒有大將了,姜維與魏國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敗。
之後,司馬懿又進行了幾次北伐,終於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鄧艾打敗,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後只能為了避禍躲在沓中。
姜維經歷了十一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算起來也算是勝多敗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國輕魏國重,但是魏國實力本就強勁,雖消耗大,但終歸沒有消耗國本,但是姜維的北伐,卻掏空了蜀國的國本,所以蜀國在十一次北伐之後,很快便滅國了。
姜維怎麼死的
姜維是《三國演義》裏面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姜維的足智多謀。但姜維畢竟是武將出身,和諸葛亮的小心謹慎不同,姜維膽子頗大,用計並不考慮後果,不像諸葛亮那般機關算盡。不過最後他的死亡卻也和他這個膽大脱不了關係,那麼姜維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姜維劇照
姜維本來是魏國將領,不過在諸葛亮的離間計之後投靠了蜀國,在蜀國也算是頗受重用,之後對蜀國也算是忠心耿耿。前期,姜維算是戰無不勝,後期因為費褘等人的不信任,兵權有所削弱,所以屢戰屢敗,後期費褘被刺身亡後,姜維的兵權得以返回,雖然依舊是一員猛將,三十到底大勢已去。
後面他想要招降魏國的將領鍾會,並攛掇鍾會謀反,可鍾會的部下不同意,並找機會殺死了鍾會,姜維在一邊看着大勢已去,並且當時心疼病發作,就拔劍自刎了。
他死後遭到了魏國的剖腹,説他膽大如雞卵,也不知道是不是印證了姜維膽大妄為的基礎。只是一員大將最後卻落的自刎的下場,不可謂不悲劇。只是即使他能招降鍾會,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有多少的改變。
屆時,蜀國弱小,諸葛亮死後,軍中無軍師,將領更是沒有多少獨當一面的大將,而魏國正是強盛的時候,即使招降了鍾會,也不過是一時的用處罷了。所以説姜維的死亡可謂是形勢所趨,他已經被逼到窮途末路了。
姜維廟
姜維廟坐落於四川省劍閣縣,是紀念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的地方。而姜維廟被人津津樂道的確實一副對聯。雄關高閣壯美觀,捧出熱血,披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這是姜維廟上的一幅對聯,寥寥數十個字,道盡了姜維的一生。
姜維廟
上聯無非是説姜維對蜀國的一片忠心。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卻寧死不從,後來假意投降魏國大將鍾會。策反鍾會謀反,希望能為蜀國求得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不過鍾會的謀反卻失敗了,鍾會被部下殺死,姜維也自殺身亡,死後甚至被剖腹,發現姜維膽比較大。這就是上聯捧出熱血、披開大膽的意思。
下聯虛懷遠志,空寄當歸,説的是姜維的母親在知道姜維投降蜀國之後,給姜維去信,寄了當歸,意思是姜維應該回來魏國。姜維自小和母親一塊生活,頗為孝順,本來應該聽從母親的教導,但是這次姜維卻違反了母親的意思,回寄了一份遠志。意思是姜維胸懷大志,不在當歸。
誠然,姜維志向不小,但卻沒有遇到良主,他投降蜀國之後,蜀國已經漸漸走下坡路,諸葛亮死後,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慢慢的都沒有能堪當大任的新人,劉後主也沒有遠大的志向,投降魏國後,樂不思蜀。
姜維縱然心有蜀國,卻奈何力不從心,在策反鍾會失敗之後,自刎身亡,卻被剖腹挖心,實在是可悲可嘆。
姜維墩
姜維墩遺蹟在今甘肅省臨洮縣的城東嶽麓山頂。地勢頗高,可以俯瞰整個臨洮縣和周邊的5公里範圍。規模是南北長度為22米,東西寬度為14米,高度為10米,中間的夯層厚度為0.14米。
姜維墩
姜維墩並不是三國時期姜維建造的,姜維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個墩台都是建造於秦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的烽燧,後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隴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稱為姜維墩,是因為姜維北上伐魏的時候,多次取道於此,因此得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是諸葛亮衣缽的傳人,可是他是武將出生,智謀畢竟不及諸葛亮,諸葛亮身亡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在公元238年多次進行北伐,動搖了蜀國的根本。
不過在北伐途中,姜維勝多負少,消耗也是蜀國輕於魏國,但是兩國實力本就懸殊,雖然蜀國的消耗較輕,但也動搖了國之根本,而反觀魏國,卻可以支撐這樣的長久戰爭。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整個蜀國也走向了滅亡。
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招降鍾會,讓鍾會反叛,意圖給蜀國謀取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後被剖腹挖心,一代名將,死的悽慘,連屍身都被魏國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於姜維的故里,一處衣冠冢,埋了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