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朝君王一朝臣 宋仁宗和包拯間有怎樣的故事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經典

宋仁宗包拯

宋仁宗在位時期出了以正義化身的包青天。宋仁宗趙禎是個仁慈的皇帝,心胸寬廣,他所頒佈的政策是最為寬鬆的,這也離不開包拯在身後經常上奏請示。因為宋仁宗的仁慈,恐怕許多人都想生活在宋代,因為有仁君,所以百姓才會安樂。

宋仁宗畫像

宋仁宗,單單從他的諡號再看,一個“仁”就體現了趙禎的仁。我們可以翻開《宋史》,便可以看到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為百姓做得很多,比如下令減少賦税,或是災賑某地,亦或是每隔幾年釋放宮中的宮女,讓其回家過平凡的日子。這樣的善舉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是不多見的。

包拯在《宋史》中並沒有詳細的外貌描述,所以説包拯可能和常人無異。至於後來的額頭上的月牙兒,更是後人為其所加。傳説,包拯有一個悲慘的童年。剛生下來的包拯臉猶如鍋底一般黑,其父母嫌棄他,於是把他丟到路旁,被其嫂嫂撫養長大。於是他管嫂嫂叫嫂娘。

宋仁宗與包拯的故事最為有名的便是包拯三諫宋仁宗。那時候包拯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皇帝和文武百官進行彈劾。那時宋仁宗一再任用自己的親屬張堯佐。他認為是不合法度的,於是指出宋仁宗的錯誤,大臣們也紛紛反對宋仁宗的做法,於是宋仁宗便不再晉升張堯佐。

第二年,張貴妃一直勸説宋仁宗提升張堯佐的官職,便下旨提升張堯佐。包拯再次出來指出宋仁宗的錯誤,張堯佐見眾人議論紛紛表示不願意委任,於是此事作罷。在同年,宋仁宗再次下旨要提升張堯佐,沒想到有遭到了包拯執意奉勸,宋仁宗見包拯如此執着,便甩手回宮了。

包拯是哪個朝代的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憑藉他的大公無私被後人銘記,仁宗天聖五年的時候,包拯成為進士,為國家效命,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包拯畫像

包拯曾因為自己父母年邁,有辭官的想法,因為牽掛父母,他辭官陪伴二老,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墓旁築起草屋,直到守喪期滿,同鄉的父老鄉親來都來勸包拯,包拯採取做官。

包拯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建議練兵選將,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培養一批作戰能力強大的士兵,駐守國土的邊疆,抵禦外敵的侵略。

包拯在執政的時候以廉潔著稱,他嚴刑峻法,以嚴明的紀律規範自己的下屬,包拯為人剛正不阿,眼裏容不下任何沙子,看到不良的現象存在,王逵曾經強制徵收百姓的錢財,弄得百姓名不聊生,發生暴亂。

王逵非但不找自己的原因,還派兵抓捕想要為自己爭奪權力的百姓,包拯七次上書彈劾他,最後一次更是將矛頭直指當今的統治者,這一舉動震驚朝廷,當時人們都佩服包拯能有這樣的膽量,皇帝也沒想到他要維護百信權力的決心有這這麼大。

包拯秉公執法,在他為官的時候,深得民心,他出處為百姓考慮,幫百姓做事,有貴族想要從老百姓那佔到半點便宜都逃不過包拯的法眼。

他整頓民風,改革人們的訴訟制度,方便了越來越多的人向自己傾述遭遇的不測,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傑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徵。


包拯的父親

包令儀是包拯的父親,字肅之,是北宋時期廬州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令儀小時候認真刻苦,飽讀詩書,並在24歲的時候考中進。

包拯的父親包令儀

在宋真宗年間,擔任福建惠安縣的知縣,後來擔任過朝廷的虞部員外郎,掌管鐵、茶、鹽的生產,曾經還在陪都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當過留守。在天聖八年的時候去世,朝廷追封他為刑部侍郎的職位。

包令儀的父親包士通是農民,平常的生活就是耕耕地什麼的,曾經在私塾裏當過一段時間老師,他的母親也是世代務農。包令儀曾經更隨丈夫在私塾裏學習過一段時間,之後包令儀考中進士後,就留在京城,在京城中任職。

包令儀曾經被朝廷派到福建惠安擔任知縣,幹了三年後,又被朝廷召回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行尚書,南京,留守等職,晚年的時候在合肥城內居住,包令儀死後朝廷追封他為刑部尚書,以表示他在為官的時候對朝廷做出的突出貢獻。

近年來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父親的神道牌,碑上有刻着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顯而易見,這是包拯留下來的的珍貴的遺物,是他儘自己的孝道的體現。

包拯在年少的時候,拼命唸書,學習知識,包拯曾因為要侍奉年邁的父母拒絕做官,因為自己的父母想念的緣故,包拯知道雙親離開人世,自己的守喪期滿才離開故鄉,朝廷做官。這樣的盡孝道,被家鄉的人稱讚,被傳為佳話,影響着故鄉的父老鄉親們。

包拯家訓

包拯一生清廉,他嚴於律己,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能為百姓幫忙,為百姓做實事。包拯對自己的家人,後代要求也很嚴格,這篇家訓向我們揭示了包拯的廉潔品質。

包拯家訓

包拯在家訓中告誡自己的後人,我的後代啊,我希望你們做到我説的話,你們要是不選擇從官那我管不着,要是你們有人在當官的時候因為貪污,或者因為失信於百姓遭到撤職的,在告老還鄉的時候,都不能選擇這裏。

應為我包家的土地上容不下你們這樣的不忠誠之人,你們死後,也請麻煩你們自身自滅,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子孫把你們葬在祖墳上。要是有不聽從我的話的人,那麼請你自動和我撇清關係,因為我們的緣分已盡。

家訓的原文一共三十七個字,在之後包拯又補了一些,希望我的兒子包珙把這段話刻在石碑上,然後立在我們家屋子東面的牆壁上,我要讓我的後代全都看到我説的,我希望他們能像我一樣,做百姓的好幫手,而不是隻貪圖自己享樂,要始終記住,當官的只有把百姓服侍的很好,才是最值得驕傲的。

從家訓中我們可以看出包拯態度的堅定,從他對後代的期望中,我們知道,他想要將這股廉政之風一直持續下去,並做到影響深遠,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那些沉睡在自身享樂官員,讓他們回憶起自己最出選擇走上做官這條路的目的,回憶起他們當時純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