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越努力 越焦慮?

  每個渴望成長的生命都要學會與自己的焦慮共存,這句話在當下這個時代更是真理。換句話説,焦慮感是內心變強大的過程中 誰也逃不掉的經歷。

  想要改變,首先得接受,發自內心接納這個過程的必要性,停止反抗,不躲避焦慮,也不嚇唬自己,温和提醒自己放輕鬆,不要怕,反正無論怎樣掙扎都要和焦慮共存;

  其次是要在接納之後,細細推敲行為(努力)與感受(焦慮)之間的關聯,幫助自己更有效的管理心態和調整認知。

  每個人的行為和感受關聯都不盡相同,但依照認知行為心理學理論和個人的諮詢體驗,我想用下面這個簡單的 CBT 關係圖,分析感受,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聯,希望在這個基礎之上,大家可以找到更具體的幫助自己改變“越努力,越焦慮”的方法。

  在網絡發達之前,在全球化影響如此滲透之前,在人與人的對比變得鮮明又直接之前,我們哪裏有這麼多渠道和方式瞭解自身以外的世界有多大?! 這個時代,讓我們無需電影電視,就可以史無前例的通過身邊人“看到更大的世界”,這身邊人可能是新近認識的朋友,比你先晉升的同事,意外戀上的女神/男神,大膽挑戰極限的大學同窗,甚至是曾經不如你優秀的兒時夥伴。這些身邊人,連同更多你並不真正熟悉的人,在你的真實世界和網絡世界(朋友圈/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等)中存在着,大家的生活都更為透明,一個人越是活的風生水起,你越容易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人家的自信,成就,和豐富多彩。

  事實的確如此,無論你小時候多聰明,青年期多優秀,只要你的雙足真正踏入社會,你永遠會看到那些比你優秀,比你努力,比你條件/基礎更好的人。只要一個人選擇讓自己身處競爭之中,這份落差感就誰都不能倖免。因為每個人都站在自己所處的平台,抬頭向上看。這個“向上看”是人之本性,人類的大腦里正是因為這種向上看,向前走,向未知探索的本能,這種注入我們 DNA 的擴張本質,我們才進化至此,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 --推薦閲讀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這種無限渴望,既是我們的福澤,又是我們必然要與焦慮共生共存的詛咒。

  我在專欄裏(zhihu.com 的頁面)寫過:告別無知,面對真相,發現世界之大之複雜 是一切成長必然經歷的痛苦過渡。我們通常説的某人“受了刺激”,然後發奮圖強,或垂頭喪氣,其實就是內在心理過渡導致行為改變的外在顯現。一個人在新環境裏形單影隻,或發現已不如人,或感到自慚形穢,或小聲的不服氣,ta 內心體驗到了尷尬/焦灼/心虛/嫉恨/痛苦/泄氣等等,但這種種感受都是次級情緒,其本質的初級情緒,是一個人對自己狀態的不滿足(“我還不夠優秀”),對自己現有生活的不甘心(“我理應更優秀”)。

  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正視這樣的初級情緒,更非每個人都能在正視之後,在行動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在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你看到了哪些非專業人士會感到驚訝的人性的秘密特點? - 韌心旎的回答裏説過,改變始於我們對孤獨的接納:即本質上 我們只能為自己負責,也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負責。我們必須面對這種終極自我責任意識,明白“我看到新的世界時所體會到的痛苦感受,和別人的優秀無關,它只與我自己的不優秀/渴望更優秀有關。”

  因為這個情緒反應與認知差異,“努力”便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第一種是 一個人誠實面對自己,承認內心的痛苦情緒,並能合理健康的認知這些情緒,ta 往往因此可以做到正視自己,温和接納現狀,並在此之上勇敢的去追求那個夢想中更優秀的自己。這個時候,ta 的努力原因是追求積極體驗(pursue positivity ), 是主觀能動性的釋放,是好奇心/好勝心的驅使,這樣的努力,讓一個人越努力,越自信。因為每一天的努力,都讓自己比昨天擁有更多樂趣和底氣。ta 往往也能更温和的面對別人的成功和失敗。ta 知道別人獲得的多,不代表 ta 未來就會獲得的少,每個人的人生孤獨 而獨立,在創造力釋放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有機會,挖掘更多尚未被發現的機遇和寶藏。

  第二種,是當一個人停留在次級情緒的感受階段時,ta 無法深入探索自己的無力和渴望,無法直面真實的自己,更難真心接納這樣的自己,ta 在不同程度的躲藏和壓抑/嫉妒與疏離之間,渴望暗暗發功,努力超越別人,想要將別人帶給 ta 的痛苦感受轉送出去,(比如:我比不了張三牛,我至少要下功夫,混的比李四好,還有那個王五竟然和我一樣的待遇,王五怎麼可能和我比?他跟我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我必須比他強)這個時候,ta 的努力原因就是擺脱消極體驗(avoid negativity),是在恐懼之下做出的反抗,是為了應戰,而非成長。這樣的努力,自然而然讓一個人越努力,越焦慮,因為隨時隨地都要和別人比較,和別人爭個高低,ta 的注意力,判斷力,和投入度都會大受影響。説的更深一點,就是 ta 無法接納人本質的孤獨,無法擺脱通過比較/攀比來獲得自我價值感,無法集中精神,更容易被噪音干擾,難以潛心瞭解自我發展自我。

  可見面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有多重要,無法做到這點的時候,努力的價值也會大大縮水。

  可話又説回來,一個人在健康的情緒認知前提下,越努力越自信的人,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嗎?當然不是!因為除了內在心態,我們的生活和境遇依然會被很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左右,因此,對不同挑戰作出選擇,捨棄某些挑戰,迴歸自己必要的舒適區域,在很多時候也是更為健康更加理性的選擇。

  但是哪些挑戰需要爭取,哪些挑戰又該被放棄呢?心甘情願的取捨決斷,決非易事。因此捨棄挑戰也會因為情緒認知的差異帶來兩種結局:

  第一種情況是,一個人可以突破次級情緒,到達對初級情緒的認知與接納,於是 ta 在躲開某些挑戰之後,獲得更多平和與寬容;ta 不會妒忌別人的大起,也不願奚落別人的大落,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 ta 經歷過專心努力依然無法抵達的失落,並在這過程中收穫到更為寶貴的人生智慧,ta 明白一個人的境遇有太多內外因的共同作用,只能盡力,不可強求。也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中,ta 才能獲得平和,懂得珍惜,腳踏實地,並能温和麪對別人的起起落落,沒有戾氣,也不顯妒忌。

  第二種情況,往往是那些無法突破次級情緒,沒有足夠安全感去認知和接納初級情緒,無法擺脱是別人的“成功”導致自己的痛苦的認知,導致 ta 在放棄任何挑戰的時候,都無法做到温和坦然,心甘情願。因為 ta 從未完全專注於自身發展,曾經也無法”戰勝“ta 理所當然應該”戰勝“的人,心中擁有更多對自己/別人的不滿。這種狀態下的捨棄挑戰,難免會讓 ta 充滿戾氣的面對生活,並常常體驗到激烈的消極情緒感受,ta 可能還會忍不住審判和諷刺尚未“成功”的人,並且崇拜和盲從已經“成功”的人(且成功的定義往往狹隘)。

  諮詢經驗告訴我,不論是青年還是中年/老年(很多美國老頭老太太學習新鮮事物,挑戰自己既定認知的能力和決心不比年輕人差),如果 ta 擁有年輕的心,ta 相信人生擁有無限變化和成長的可能,且相信成功/成長有多種定義(這種思維模式又稱為 growth mindset。推薦閲讀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ta 總會在不同的領域和道路上努力着,而這個過程,也不斷讓 ta 的人生得以獲得本質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努力之前,問問你自己,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在靠近夢想的路上,什麼在你的控制之中? 若讓自己去擔心甚至控制那不可控的要素,該多累 多焦慮啊?這些寶貴的精力和時間,若能集中於去控制你可控的要素,這樣不僅焦慮感受得以寬限,你的努力價值也會更為凸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69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為什麼越努力 越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