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故事】盤點定遠十大歷史名人,個個響噹噹!

大家好,我們的老虎仔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定遠故事】盤點定遠十大歷史名人,個個響噹噹!
都説定遠是個好地方,人傑地靈,可人傑到底有哪些,身為定遠人,你知道嗎?今天,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定遠十大歷史名人。
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地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三國奇才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千古一相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祖籍定遠。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
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税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元末紅巾軍領袖郭子興
郭子興(1302年-1355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元末羣雄之一,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是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能崛起的關鍵人物。
郭子興家有財產,平時結交不少壯士,元末大亂,他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集結數千人取得濠州,此時他任用朱元璋為十夫長,後來,朱元璋因戰功而漸受重用。
郭子興雖擊退了南下的元軍,但與其陣營內的孫德崖、趙均用等人卻內爭不斷,曾險遭暗害。後郭子興轉向依結朱元璋,並在其支持下,與彭、趙、孫等分離,移駐滁州,並將義女馬氏嫁予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病逝,其勢力大抵為朱元璋所繼承,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年)追贈他為滁陽王。
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明朝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胡黨之獄又稱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裏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繮繩,急的説不出話來。
衞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為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也有學者指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學者錢謙益説:“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史家潘檉章更認為雲奇之事為“鑿空説鬼,有識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謀反,他在家裏埋伏刀兵,能讓人在城牆上輕易看見嗎?幾百年以後,也就是到了現代,明史學家吳晗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黨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從頭到尾縷析了一遍,最後證明,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
胡惟庸案,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從此,相權被徹底剝奪,中國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
南宋名相董槐
董槐(?~1262)字廷植,南宋大臣,理宗朝宰相。定遠縣城人。體魁,寬額豐腮,有美須。少時喜習兵事,愛讀孫武、曹操書,有抱負,常與人説:“我若得用,將迅掃中土,以還天子。”
他還要做個像諸葛亮、周瑜一樣的人。父董永課子嚴,厭其狂,訓誡道:“你不努力讀書,喜歡講大話,狂妄自高,我不願意你成為這樣的人。”經父教,槐慚愧,遂乃專心求學。始就學於葉雍門下,繼又從師於儒學大師朱熹的學生輔廣。
董槐聰穎過人,學業長進很快,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考中進士。
踏進仕途之後,歷任廣德軍錄事參軍、鎮江觀察推官、鎮江府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湖北刑獄、常德知府、江州知州兼都督府參謀、譚州知州、沿江制置使、江西安撫司公事主管、户部侍郎、江東安撫使兼建康知府、廣西運判兼提點刑獄、工部侍郎兼轉運使、兵部侍郎兼給事中、寶章閣直學士、福州知州及福建安撫使、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直到右丞相兼樞密使等三十多個官職。爵位由封子、封男,到封侯、封公。
董槐為官,勤政清正,政績卓著,朝野聞名。
明朝開國名將藍玉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名將。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徵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
朱元璋給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作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的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雲南王”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農民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為義子。
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
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定文章”主要代表人物方浚頤
“定文章”的主要代表便是方氏三兄弟: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
方氏三兄弟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方士淦,清朝舉人,著有《東歸日記生還詩草》諸書。方氏家族歷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無論男女皆學詩文。
方浚師有詩記述:“博士龍眼奉女宗,深閨展卷習雍容。書聲或地琴聲和,窗外蟾輝分外濃。”方氏三兄弟才華出眾,先後中舉,同為官吏,著作頗豐,並有大量詩文流傳後世,甚至漂洋過海,在海外產生一定影響。由於他們從政的足跡和辦學的聲譽當時在江淮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定文章”之説便流傳開來。
方浚頤,字子箴,號夢園,定遠爐橋人,道光甲辰考取進士,同治八年授兩淮鹽運使,後淡出政界,到揚州創辦淮南書局,廣攬四方賢士,校刊羣籍,並開辦梅花、安定兩書院,召集學士,校刊經籍。並主講授課,江南才俊雲集兩院,桃李滿園,方浚頤授課之餘,兼主修《續揚州府志》。方浚頤在揚州不僅授課、著書,還重修了平山堂等諸多名勝古蹟。至今在揚州平山堂仍可見到方浚頤親筆所書“平山堂”匾額。
方浚頤晚年多半在揚州,教書育人,著書立説,詩詞唱和,以文會友,過着悠閒生活。揚州自古為繁華都市,文人薈萃,但他們對方浚頤卻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東南文學的盧曾之後,只有方浚頤一人出類拔萃。《皖志列傳》特將方浚頤與盧曾作了比較:盧曾雖然談吐風雅,頗有才華,但無著作流傳後世,方浚頤才思敏捷,極善言吐,又能著書,刊行的詩達4000首,60歲後終日研究諸子史傳,撰寫隨筆,日一篇或三五篇,筆耕不輟,實屬罕見,因而名冠江南。
方浚頤卒年75歲,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朝天錄》、《蜀程日記》、《東瀛唱答詩》等著作流傳後世。
方浚頤的詩作融眾家之長,又“博大昌明”如空車走嶺,曠野獨步,大受推崇。儘管他身在江南,文章每每開宗明義“定遠方伯之”,隨着方浚頤聲名顯赫,笑傲大江南北,“定文章”便不脛而走,流傳至今。(何俊飛)
來源:聚焦定遠
【定遠故事】盤點定遠十大歷史名人,個個響噹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42 字。

轉載請註明: 【定遠故事】盤點定遠十大歷史名人,個個響噹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