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品文史
公元1793年9月份,三艘英國使船慢慢地駛入了天津白河口,只見主船高大且雄壯,而且四周佈滿了大炮,前前後後共有六十座,用雄偉壯觀來形容它也毫不誇張。
這艘船就是英國非常先進的炮艦船“獅子號”,在當時看來,也確實艦如其名。
然而這隻“獅子”來中國的目的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慶賀大清乾隆皇帝八十三歲壽辰,特地派遣而來的送禮使團。
這支使團共計700多人,帶來禮物600多箱,這些禮物囊括了當時西方最為先進的技術設備,比如望遠鏡、熱氣球等,甚至在一個巨大的箱子中,還有銅炮、以及一個軍艦模型等先進的武器裝備。
可以説,這次英國來訪是毫無保留的,幾乎把自己所有值得驕傲的東西,都交給了大清王朝,而他們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希望和中國展開合作,希望和中國展開良好的貿易往來。而英國也很看好這次合作,因為他們帶來的是十足的誠意。
然而讓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到了9月25日乾隆壽辰的這一天,英國使團跪見了乾隆皇帝,並送上了自己的禮品,隨後提出了自己前來中國的主要目的。
然而現實卻如同一盆冷水一樣,澆滅了他們原本火熱的希望,因為皇帝對此似乎並不感興趣,僅僅是表示感謝之後,就把他們打發掉了,而這一箱足以改變歷史的禮物,也都和其他的599箱禮物一起,被丟進了大內的倉庫之中。
英國使團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如此的坦誠,甚至把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都雙手奉上,卻為何不能換來平等的對待呢?
其實英國政府並沒有那麼的好心,這次使團的前來,雖然表面上坦誠相對,但實際上,英國政府正在下一盤大棋。
原來當時英國已經做好了兩手的準備,首先就是以真誠換真心,如果這一條可以成功,那麼英國確實可以做到友好的貿易往來,畢竟中國有着他們非常需要的瓷器和絲綢等。
但是如果換不來合作,那麼這700多人的使團,就會由團長馬戛爾尼所帶領,收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資料,特別是軍事領域,一定要對其海防力量的部署,以及軍備等情況作出全面的瞭解
而馬戛爾尼也是沒有辜負英國內務大臣的託付,在出使中國期間,他作出了專門報告,按照書信的形式向英國作出了書面彙報。
隨着資料越來越豐富,呈現在英國人面前的,也就是一個非常清晰的大清帝國的脈絡,他們瞭解了我們的長處以及短處,把中國兵法的精髓“知己知彼”發揮到了極致。
此外,馬戛爾尼還專門寫了一本名叫《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的書,這本書裏詳細記錄了他的中國之行,在文化、政治乃至軍事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
比如書中記載了他對清朝陸軍形象的描述,就非常具有諷刺意義:
帝國軍隊梳辮子,着短衣,穿短裙,腳上還穿着笨重的靴子,這哪裏是軍隊,明明是戲台上的女子。
馬戛爾尼説的一點也不錯,這不是軍隊,在47年後的鴉片戰爭上,這一點得到的印證。
英國依舊使用那些曾經主動奉獻給大清國的武器裝備,硬生生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次他們送來的禮物只有飛馳的子彈,和轟隆作響的炮彈,他們不需要給皇帝下跪,卻可以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
也許許多人會咒罵乾隆皇帝的狹隘目光,認為近代中國歷史的屈辱,和乾隆皇帝的各種排斥政策有着很大關係。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乾隆皇帝的做法放眼全球來説,無疑是失敗的,但是放在當時的中國來説,卻沒有太大的錯誤。
也許大家已經忘記,古代中國所面臨的敵人在哪裏?沒錯,就是我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的劫難,基本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有關,而大清朝也源於遊牧,所以他們更加了解遊牧民族的可怕之處,所以從秦始皇修長城開始,這種中國國防的重心就已經被定格。
反觀英國送來的這個禮物,大多數都和海防有關,這在當時來看是毫無用處的,所以乾隆皇帝也就微微一笑,把這些“寶物”全都丟進了倉庫。
參考資料:《清史稿》、《英使謁見乾隆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