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中國,長在中國,誰不關心教育?教育兩個字與每個人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每個人對教育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可是,教育卻未必能讓我們開心,甚至很多時候,教育讓我們感到深深的焦慮。
清華北大畢業生紛紛進入教育行業,這是為什麼?公立學校與教培機構展開了用人之爭,背後是什麼?
教育關聯着家長和孩子,自然也離不開學校和老師,近些年與教培機構也產生了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五方交織在一起,關係盤根錯節,單都離不開四個關鍵詞,一是時間,二是本末,三是慾望,四是背景。
一、時間太緊張
提到學習,學生肯定是主體。現如今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們能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其他的時間,統統都被“瓜分殆盡”。參與瓜分孩子們時間的,有學校、有家長、有教培機構。學校分到時間是固定的,家長和教培機構各自得到的時間,則取決於家長。
有些家長,他們或者工作特別忙,或者脾氣差,或者不懂教育,所以他們把孩子的時間更多分給教培機構。
有些家長,他們或者特別有時間,或者情商高,或者懂得教育,所以他們把孩子的時間更多分給了自己。
換一個角度看,學習壓力大,孩子在學校學不好,家長一定不願意就此放棄。所以要麼家長親自上陣,要麼把孩子送到教培機構。問題來了,學校的課堂和教培機構,哪個才是學習的根據地呢?
二、本末分不清
學校的課堂是學習的根本,這一點千萬別忘了。
首先,除了在家,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最長。如果在學校花這麼多的時間都學不好,你覺得在教培機構呆那麼點時間,怎麼能從根本上解決知識體系的搭建呢?
其次,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教培機構比學校的效率高,帶來的好處多,只是個錯覺。
對於那些缺乏融會貫通能力的孩子,在學校學到了不少知識,卻沒辦法進行應用到教培機構由老師稍加點撥,便似乎開了竅。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在學校那90%的知識積累,僅靠10%的點撥,成功從何而來呢?
對於那些基礎薄弱,或者是學習、聽講習慣不好的孩子,老師不能因他而耽誤教學進度,而老師工作太忙,也不可能從頭到尾對他一對一指導。這樣的孩子去校外教培機構,參加一對一或者是小班教學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教培機構的確是可以錦上添花,但學校的作用不能因此而被抹殺。學校是“本”,教培機構是“末”。只看到“末”出彩,忘記了“本”存在,這不就是本末倒置嗎?指望教培機構解決一切問題,卻忘記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不是就是捨本逐末嗎?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很多加入教培機構?這能代表教培機構的師資力量已經超過公立學校了嗎?讓繆老師一一來回答。
三、慾望很複雜
在中國,教育是剛需,教育培訓行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之一。有數據證明,教育培訓行業與電子科技、互聯網、通信行業,並列為就業崗位最多、增長最快的行業。
近些年,很多教培機構打起了名師牌,在他們的宣傳裏,隨處可見XX老師畢業於國內頂尖高校,有着輝煌的履歷和多年的授課經驗等口號。負責任地説,有不少都是“假冒偽劣”,但也確實有不少真正的名師。作為一個求職者,面對學校和教培會怎麼選擇呢?其實是一個雙向篩選的過程。
先説收入,橫向對比一下學校的初始薪酬和教培機構的初始薪酬,大學生假如想在就業初期拿到高薪,選擇教培機構往往更好。對於年輕人來説,他們還沒有考慮到未來長期的職業發展和退休待遇問題,所以有不少學生當然更願意加入教培機構的。
再説入職門檻,我們可以發現公辦學校的入職門檻更高,教培機構的入職門檻相對較低。拿到了教師資格證,基本就可以進入教培機構了,但如果想進入公辦教育體系並且入編,就相對困難得多。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師範畢業生會選擇先去教培機構積累教學經驗,再伺機進入中小學入編任教。
四、背景挺重要
想要獲得一個帶編制的教師崗位,其實還挺不容易的。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誰能入職恐怕還不僅僅是憑運氣,還需要點背景和關係。
如果單純看地板,教培行業的平均入職條件遠遠低於公辦中小學。
如果看人員淘汰率,教培機構的人員更迭速度和頻率都遠超學校。
如果看頂尖人才,教培機構當中的頂尖人才並不比學校少。
如果看平均值,教培機構的師資其實遠遠不如學校。
清北畢業生入職教培是真,入職即巔峯百萬年薪極少;
公辦中小學再無名師是假;風險非常小退休無虞普遍。
你身邊有名校生入職教培機構嗎?你身邊的中小學老師能讓你滿意嗎?對於教育,你是牢騷滿腹還是心滿意足呢?來評論區聊聊吧。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裏,願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我是繆老師妙筆生花,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