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留學圈真的太多“騙局”了。從提升準備到選校文書,每個環節都充斥着忽悠人的假話。

 

而我,作為一枚曾經也被忽悠過的人,今天決定給大家來一波打假。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留學申請很簡單,一次考試就可以定所有,隨便拿 offer。


來,你隨便拿個美國 Top 30 的 offer 給我看看……

 

為了避免申請時 GPA 短板,大學期間的每一次考試都要為了 GPA 而戰。再加上競爭的激烈性,GPA 3.5 都不敢衝刺名校。

 

還有各種實習、科研、競賽志願者活動的軟背景積累,大學期間的規劃排得滿滿的



選校就該衝刺名校,關注排名就完事兒了。


無論是綜合排名還是專業排名,都是大家選校時的重要參考因素,但這並不是唯一。


盲目迷信了排名的你,很可能是這樣的:就讀以後發現不喜歡該項目,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好,根本找不到實習機會。

 

所以,合理安排選校梯度(衝刺、主申、保底),規避選校風險,按照自身的綜合背景、申請意向並結合院校的錄取要求、地理位置等來確定自己的選校方案,才是較為科學合理的。



❌不知道選什麼專業?那就跟着熱門專業走。


只追求熱門專業,忽略自身的興趣與發展目標,就讀以後才悔不當初的同學真的太多了。


選專業是門大學問,大家當然可以對熱門專業進行參考,但不要過度迷信。要結合個人的專業興趣、求職目標、與相關專業的背景匹配度等因素進行選擇。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無法確定申請目標,那就都試試吧!


選擇困難症患者表示,留學地區選不出來,也不確定要申請哪個專業,那就都申請試試看。


這並不可行!因為不同地區的申請制度、時間線規劃都有差異,不同專業也有着各自的申請要求與背景提升方向,四面撒網、盲目準備反而容易勞而無功。


即便是決定混申,也要考慮好混申哪些國家/地區或者相近專業,在申請前有個清晰的目標,對症下藥做準備,切勿盲目申請。



❌越早遞交申請,拿 offer 的希望越大。


還是分國家/地區。比如,英國的rolling 制度(先到先得),早遞交申請的確會對錄取有優勢;但是像美國的院校大部分都是分輪次申請,大家只要在申請截止日期之前遞交申請即可,學校都會“一視同仁”地審核材料。

 

當然,無論是怎樣的申請制度,大家都要做好準備再遞交申請,不要一味為了趕早申請,而忽略自身的短板。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GPA 高就萬事大吉了。


GPA 雖然在申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海外院校在錄取時,也會綜合大家的軟性背景進行考量。


縱使有着 3.9 的 GPA,但缺乏一定的實習、科研或其他活動經歷,在申請大軍中也無法佔據優勢。



既然 GRE 是選擇性提交,那你還準備它幹嘛?


有些院校的確會在申請要求中標註“GRE optional”,但在這樣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提交可觀的 GRE 分數,會給申請提供更多維度的有利證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競爭力。



❌實習科研等活動要多方面嘗試,招生官青睞“全面發展”的我!


招生官更希望看到大家與目標專業相關領域內的熱情與專一,同時還會考量經歷的深入程度。

 

如果 A 參加過多段實習與社團,但大多都與目標項目無關;而 B 只參加過 1 段實習,但卻在項目中承擔了重要角色,做出了實際成果。


你覺得誰的經歷更打動招生官呢?



拿到大牛的推薦信,這個 offer 絕對穩了!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能邀請業內有名望的大牛寫推薦信,對申請會有助推作用,但前提在於大牛對你的瞭解程度。


如果是一同做過項目或者彼此相熟,自然有説服力;否則為了追求頭銜而找到根本不瞭解自己的人寫推薦信,往往適得其反。



你完全可以自己上傳推薦信。


如果學校隨機抽查推薦信的 IP 地址,那可真的是刺激。

 

一般而言,最好還是讓推薦人上傳,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推薦人無法上傳,那也建議大家換一個 IP 地址上傳,避免學校質疑推薦信的真實性。



沒有實習經歷又如何,在文書裏編一段就行。


偽造申請材料,入學後被遣返你信嗎?

 

自以為杜撰實習或活動經歷,招生官無從下手追查。實則,他們有許多檢驗申請材料真實性的方法。比如:在面試的時候,圍繞着你的經歷,隨機拋出一些細節到讓你無法準備的問題。

 

“看到你曾經參與過某次國際會議的媒體邀請工作,可否請你簡單介紹下你當時邀請了哪些主流媒體來參加?”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又或者,邀請諸如 Re Vera、KrollInc. 之類的第三方背景調查公司,對大家的個人情況、學術背景等進行調查。

 

而申請材料造假,面臨的後果除了有拒發 offer,還有入學後被開除、拉入“黑名單”等更嚴重的處理。



我拿到了藤校學姐的文書模板,寫文書肯定萬無一失。


每天看上百份申請材料的招生官表示,你被識破了。

 

將個人經歷完全套進既有的範文模板中,往往看起來就不像是在講自己的故事。這種千篇一律的模板式文書,又怎能快速吸引招生官去了解你呢?



雙非生上名校基本沒戲。


在聽到諸如英聯邦地區對申請者本科背景的挑剔程度後,許多同學在名校前望而卻步。


殊不知,每年都有許多雙非小夥伴,靠着亮眼的軟硬背景進擊英美等 Top 院校。

 

而覆盤他們的申請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沒有短板的 GPA、語言等硬性條件,他們大多都積累了 3 段或以上的實習、科研或者競賽經歷,而且絕對不是“打醬油”的那種。



一年制項目水的很,你讀它幹啥?


不好意思,我就是你們口中所謂水得很的人。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的一年制項目,都是將眾多課程和其他教學實踐任務壓縮至了一年來完成。該完成的學分一項不落,該讀的 reading 隻字不差,該有的實習經歷也都沒落下。

 

都是正規院校頒發的受國內認可的正規學位,怎麼就不能讀一年制項目了?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同一學校的項目,想申幾個就申幾個。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申請同個院校的多個項目,但在實際中卻仍有例外,少數院校會要求學生同一學年只能提交一個項目的申請。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在其官網上明確標出:每年只能提交一份申請,既不能跨系申請,也不能申請多個項目。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9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就是那個被留學“騙局”忽悠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