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航拍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全景。
▲8月6日拍攝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裏英烈牆。
▲9月19日,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英烈廳,志願軍老戰士和少先隊員向犧牲的烈士致敬。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牛紀偉、於力、高爽)10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的報道。
1950年,當戰火燒到家門口時,剛剛獲得和平生活的安東(現丹東)人民又一次遭到戰爭的威脅,沒有懼怕,沒有後退,只有勇敢面對!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館長劉靜媛介紹説:“為了全力支援前線,當時的中共安東市委提出,只要前線需要,‘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麼給什麼,要多少就給多少’。”
站在了戰爭最前沿,安東人民以大無畏的勇氣迅速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熱潮中。從城市到鄉村,妻送郎、父送子、兄弟攜手參軍處處可見,孤山鎮張家村模範軍屬陳書山先後把兩個兒子送往前線、岫巖縣葛藤村農民胡寶林兄弟三人互不相讓最終一起報名參軍……截至1950年底,丹東全市有8646名青壯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並湧現出慄學福、許長有等戰鬥英雄。
(小標題)“只要鴨綠江水沒被炸幹,我們的生產就不能停止”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過往部隊、傷病員要在安東做各種準備、休整,之前的民工擔架隊也要在此停留,根據需要安東市於1950年11月專門成立了招待站。招待站成立不到兩個月,就接待供應擔架隊員萬餘人,收容並及時與有關部隊聯絡歸隊的志願軍戰士、汽車修理工以及轉送到部隊醫院的志願軍傷病員近千人。為了切實做好志願軍的後勤保障,一些企業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安東機械廠承擔為志願軍修理軍械的任務,當時敵人飛機對安東瘋狂轟炸,工廠設施也屢遭破壞,工人孫行昌、劉洪文提出了“只要鴨綠江水沒被炸幹,我們的生產就不能停”的口號。
1951年4月初,安東熱鬧的商業街三馬路被美軍飛機連續轟炸,炸死炸傷居民數百人。
安東人民沒有被敵人的飛機大炮嚇倒,反而更堅定了全市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決心。1951年4月25日,安東市委組織全市各界代表1500人蔘加追悼死難同胞控訴美帝侵略暴行大會,在全市掀起聲討美帝罪行的怒潮。1951年6月,中共安東市委動員羣眾響應全國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在全市掀起制定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軍屬熱潮。
當時被譽為“愛國老人”的宋傳義居住在安東市鎮安區臨江街(現丹東市振安區鴨綠江街道臨江村),為了響應政府號召,與老伴商量訂立增產捐獻30萬元(舊幣)計劃,後又改為70萬元(舊幣);在他的帶動下,周圍200多户菜民定下捐獻3000多萬元(舊幣)計劃,並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交齊了捐獻款。
85歲的丹東市民宋羣基至今還記得當時全市動員起來一切為了前線的場面。“當時的安東市委向全市人民發出捐獻三架飛機的號召,飛機分別命名為‘安東市號’‘鴨綠江號’‘鎮江山號’。號召發出後,羣眾積極參與,踴躍捐款,最後超額完成任務,統共捐獻99.7億元,可買6.6架飛機。”
記者在抗美援朝紀念館採訪時瞭解到這樣一組數字:“1950年至1953年期間,安東市參戰民工220947人,其中隨軍赴朝參戰民工2萬餘人次;出動戰勤大車41814台,岫巖縣5000多名民工冒着戰火連續三天三夜為志願軍搶運彈藥;3萬名婦女參加拆洗、縫紉、護理等擁軍隊伍;青年和學生自願組織輸血隊,僅元寶區青年便為志願軍獻血達58萬毫升……”
劉靜媛説:“這些數字,體現了這座城市的英雄氣概,體現了這座城市人民的英雄本色。”
(小標題)拼命也要保護好這兩條“血脈”
提到抗美援朝,70年來,有兩條“線”丹東人一直引以為傲:一條是運輸線,一條是電線。
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敵機空襲鴨綠江上的橋樑5391架次,多時每天3架次以上。面對強敵,為解決前線部隊作戰物資保障難題,東北軍區提出“建設鐵路、公路、小路相結合,火車、汽車、手推車相結合,快裝、快卸、快運相結合,搶運、搶修和防空相結合,縱貫道路和橫貫道路相結合的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當時,活躍在交通運輸保障線上的不僅有志願軍的鐵道兵、後勤兵,還有數十萬的擔架隊、運輸隊、民工隊。此外,擔任各種運輸和勤務工作的鐵路員工、各單位抽調的汽車司機等各種專業人員達萬人。
“過了鴨綠江就是前線,無論火車司機還是鐵道兵,都得隨時做好戰鬥準備。”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館長解本勝説,“例如志願軍烈士王景洲,原本工作只是登記車號,但在戰場上磨鍊成所在車站的‘排爆能手’。”
1951年2月8日夜間,王景洲在搶修鐵路線時發現一股鐵路線上有兩顆尚未爆炸的定時炸彈。為保證鐵軌不受破壞,他在與另外七名戰友將插入土地的炸彈挖出後,徒手將兩顆炸彈抱離鐵路線,可謂與死神擦肩而過。
“僅過了一個月,王景洲在一次運輸中為避免兩節車廂相撞獻出了生命,年僅22歲。”解本勝説,王景洲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時期萬千鐵路職工用生命守護鋼鐵運輸線的縮影。
鋼鐵運輸線“打不爛炸不斷”,兩組電線也點亮着希望的火種。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的指揮部、後勤部、倉庫、醫院、兵工廠等都設在安東。1950年11月8日上午9時,鴨綠江大橋上通往丹東市唯一一條66千伏送電線路“新六線”被炸斷——安東斷電,勢必對前方戰事造成重大影響。
“新六線”被炸斷後,以蘇發成為代表的安東電業局員工臨危受命,在美軍飛機低空掃射之下、在滾滾江水之上,夜以繼日地搶修“新六線”、架設“義東線”,保障了丹東電力供應。
“搶修位於朝鮮新義州一側的2號電力塔是此次維修工作中難度最大、最重要的一項,只有接通電力塔上的電路,安東市電力才能恢復供應。”蘇發成的兒子蘇寶山説,父親登塔不久,耳邊的防空警報就響起,他不顧塔底工友的呼喚,大喊:“就差3米就接上了!我現在不能下去,我在上面繼續幹完,你們趕緊隱蔽!”
冒着敵機的瘋狂掃射,蘇發成在兩位工友的配合下,靠着腰繩的拉力,兩腳死死蹬住鐵塔,用肩膀扛起引線用力拖拽,終於將電纜線連到了2號塔上。
電通了,可沒過兩小時塔上的電線又被炸燬。每當空襲警報解除,蘇發成和工友們就衝出防空壕一次次維修,就這樣堅持了七天七夜。
“縫縫補補”終究抵不過“狂轟亂炸”,開闢一條新電路迫在眉睫——1950年11月15日,500多名民工、200多輛大馬車、40多輛汽車,以及從遼寧各地臨時抽調來的技術人員與安東電業局員工一起,準備架設新線路“義東線”。
一天,蘇發成正在電線杆上架線,一架敵機飛來,呼嘯着的子彈從蘇發成的身前身後飛過,落到地上、濺起泥土。“我父親説他感覺腳底傳來一陣抖動,敵機掃蕩後他從杆子上下來時,才發現離他腳不遠的地方,有一顆子彈把電線杆都打穿了。”蘇寶山説。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義東線”施工完成時間比預計時間提前20小時,送電時間提前1小時10分鐘。
(小標題)這裏是所有志願軍戰士的家
“親愛的宋大爺:離開您已經有兩個多月了。您對我的關懷和親切的照顧,使我感到祖國的温暖,我以有這樣可愛的祖國而驕傲。”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介紹説,這段話摘自志願軍戰士張明慶1951年6月11日寫於朝鮮戰場的一封信。信的收件人,是時年65歲的宋傳義老人。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美軍頻頻轟炸丹東,很多人勸宋傳義離開,他卻堅持留下,只因他所居住的臨江街是志願軍部隊經常路過和宿營的地方。一次,宋傳義發現隊伍中有一位傷員,立刻迎上去扶到自己家,對老伴説“當年咱送兒子參軍,他犧牲在解放戰爭戰場,他是革命青年,志願軍也是革命青年,都是咱的兒子!”
這位傷員就是張明慶,他在被宋傳義夫婦照料兩個多星期後奔赴朝鮮戰場。兩個月後,他給宋傳義寫了這封信——類似的信,宋傳義先後收到300多封。不論前線戰事如何緊張,戰士們都忘不了跟“老父親”聊聊近況;宋傳義也經常給志願軍寫信,介紹祖國建設和後方照顧軍屬等情況,鼓勵戰士在前方安心、勇敢殺敵。
抗美援朝期間,鳳城出了一位有名的擁軍模範,被稱為“志願軍媽媽”的於大娘。1950年11月,有部分傷員在鳳城養傷,於大娘照顧了一位發高燒昏迷不醒的戰士,經過細心的照料,戰士恢復健康再次奔赴前線時激動地對老人説:“您比我親生母親還要親!”戰士還把自己的一件衣服送給於大娘留作紀念。
在這座英雄城市,像宋傳義、於大娘這樣的擁軍模範實在是太多了……
87歲的丹東市民呂孝娥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説:“我們家有兩間小屋,把炕都留給了志願軍戰士,我們兄弟姐妹7人在地上打地鋪,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
無數丹東人民將志願軍當自己的家人,無數志願軍戰士將丹東看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這段歷史,也使丹東與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聯繫得更加緊密。
70年前,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踏上這片土地走向朝鮮戰場,當“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口號環繞大街小巷,紅色的烙印就深深鐫刻在丹東的每一寸土地上。
70年斗轉星移,如今硝煙炮火不再,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融入這座邊境城市和每一個丹東人民的血液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