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陳志文觀察(chenzw_edu),作者陳志文
2021年研究生推免工作剛剛開始,在研究生報考再掀高峯的背景下,推免政策就成了輿論的熱點。著名媒體中國新聞週刊與業界專業的媒體“青塔”都採寫了相關的文章,對於推免政策的合理性、公平公正性都提出了一些質疑。其中很多判斷顯然是錯誤的,但錯誤可能來自不熟悉瞭解,誤解。
看來有必要系統介紹一下推免政策與相關問題。
推免政策是研究生招生政策中對於部分優秀考生,免除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可以直接參加學校複試的一種招生制度。因此,也有人稱為“保研”。這一招生政策有着很長的歷史,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完善並制度化。在我個人看來,研究生推免政策是幾十年來最成功的招生考試改革之一,全面體現了不惟分數,綜合評價的改革精神。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對老師的調查,超過90%的導師認為推免政策比傳統的研究生招生方式要好,而原因,是質量高。
我們首先需要對這個政策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基於大學成績評價基礎上的推免生制度,不是保送。
優秀高校才可能獲得推免資格,獲得推免名額多少,和學校辦學質量水平直接相關。
教育部通過一定的程序,確定了366高校有推免資格(雙一流高校全部入圍),而各學校獲得的推免指標,基本上和學校的質量層次相關,比如清華北大比例就高很多,應屆畢業生接近50%可獲得推免資格,一般985高校大約也在10-30%之間。211高校會低一些,其次就是雙非高校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有一些優秀的211高校可能會比985高校拿到的推免比例高不少。學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清華北大雖然比例高,但在分配上,學科之間是不對稱的,理工科專業基本都可以達到50%,甚至更高,但一般文科會少,往往只有30%多。
3年大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能獲得推免資格。
學校會根據自己所分配的推免資格數量,制定一個自己的推免尺子,或者説規則。而這個資格的獲得,核心就是大學3年的成績。比如一位985高校的學生就告訴我,在他們學校獲得推免資格,需要在三年中成績在專業前20%,另外還有一些其他要求,比如有重要科研成果,發表了重要論文,但成績是硬標準。
對於一些雙非高校,可能需要至少保持在前5%,甚至是2%。
想在985,或者211等學霸雲集的高校,三年成績保持前茅,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説,這個成績比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成績評價更為全面,真實。對這些學生免去研究生招生考試的筆試,顯然非常合理。
有效範圍的公示,是對公平公正的最大保護。
這些資格獲得後,就需要在班級、所在院系公示。注意這個過程,這種公示是典型的有效範圍的公示,監督意義更大。因為不是你的機會就是我的機會,因此同學之間的監督非常透明,備受考驗。當然,這些還需要登錄教育部相關係統,最後脱敏後全部公示。
推免資格的公示,尤其是有效範圍的公示,是確保推免政策公平公正的重要環節,也是這一政策能夠不斷髮展壯大的基礎。有人可能會質疑了,比如西南交大今年的醜聞。注意,這個個案的發生,是因為有教務處負責人配合篡改了成績,事實上,最後也是被同學揭發的,恰恰説明這個規則是可以有效保障的。
報考學校還將進行筆試與面試等複試考核,最後才能確定是否錄取。
隨後,這些獲得推免資格的考生就和常規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學生一樣了。
他們需要根據招生學校的要求報名,填寫相關申請資料。最後學校會組織筆試、面試,確定是否錄取。換句話説,獲得推免資格的同學,未必最後能如願考上研究生。比如你所報學校太高,太熱,被刷下來是正常的。那麼這時,這個指標就作廢了,不過你還可以繼續報名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
有一些著名高校為了吸引優秀學生報考,往往會在寒假、暑假舉辦相關的冬令營、夏令營,對一些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觀察瞭解你的各方面能力,態度等等,包括實驗操作等等,優中選優,一些同學可能往往在貌似一些小事情上栽了跟頭。一位導師曾經講過,某著名985高校的學生,最後就是因為過於獨,最後只好放棄了:我們的項目是一個大集體,必須有基本協作精神。
推免生質量為什麼普遍高於統一招考學生?不惟分數綜合評價。
中國教育在線曾做過調查,超過90%的導師力挺推免生,而理由只有一個:質量高。這是推免生制度不斷髮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
北大教育學院的沈文欽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是這樣解釋的:這些學生在高考環節已經經過嚴格篩選,大學期間又在相對更好的平台中受到學術訓練,本科學業成績能夠反映他們的基本素質。
我覺得這個解釋可能還是簡單了,甚至表面化了。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個招考制度的整體設計:基於成績基礎上的綜合評價。
成績是基礎,沒有優秀的成績是無法獲得入圍資格的,這個成績是大學3年的成績,也就是GPA(平均學分績點),然後進行多元的綜合評價,包括面對面的交流考察。這個做法,非常類似於英美高校研究生的做法。你在大學的成績是決定性的,GRE(大學學業水平測試,其職能更接近我們的研究生考試)只是一個成績佐證,以證明你績點的含金量。然後學校與教授對你進行全面評估,包括面試後,再決定是否錄取。
不僅是不惟分數,而且在推免這個制度設計中,把成績評價換成了大學3年的成績,不簡單是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試。而這個成績評價,顯然比一次性的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更全面準確。
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本身,不僅是一次性的,也只是一個基礎知識的考核與考察,難以全面反映考生的專業水平與能力。正因為此,我們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從來都不是像高考一樣簡單按分數錄取,而是必須有複試,即學校的再次的筆試與面試,等於兩次考核。每年全國研究生考試結束,我們會劃定一個基礎線,所謂國家線,而這個線上的人數是遠遠大於所需要招生的人數,這些年,很多高校就是倍數複試,即需要招100個人,可能入圍複試的就是200人,少一點也是150人。
對於只要推免生的質疑,某985高校一個著名教授激動地反駁説:我是有數據的,做了5年的對比的,最後我拿數據説話,徹底説服學校,我們這個專業現在全都是推免生。關鍵是天資與研究能力,基本不在一個層面上,你用一下就知道了。考試上來的同學,相當一部分很明顯並不適合做研究,你能感到4年他們核心就是準備了這個研究生考試,在專業的素養上差距懸殊,你能想象有些人都不會基礎的實驗嗎?不是學校沒有,不做,而是不考。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在山東、河南等省,存在很多這類地方上的考研模範高校。從進校那一天起,這些孩子不是按專業分,而是未來職業發展分類安排,比如是考研,還是公務員,或者出國等等來分,完全進入另外一場4年的大學“應試教育”。
推免生制度是否有違公平?
研究生與本科生定位完全不同,不可能按本科生的招生邏輯招收研究生。
推免生制度是否公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否則全國高校的導師不是傻子,會第一個出來反對。這個制度本身流程管控上是沒有原則問題的,前面已經詳細介紹了,這裏重點談另外一個意義上的公平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指責研究生推免生制度不公平,呼籲全部按分數錄取,認為這樣最公平,一些人也反駁説,既然推免生更優秀,為什麼還怕考試競爭?一起考一下不就是了嗎?
這些説法表面上非常有迷惑性,我們有必要給大家講清楚一個專業問題。
北大著名學者盧曉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研究生而言,其公平性內涵和我們一般討論的本科生錄取的公平性有巨大差異。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性,更多體現在給予有潛力的學生充分的發展機會,使得他們未來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與其天分和抱負相匹配的貢獻,這才是研究生教育公平的核心。
這個解釋可能太學術了,但説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本科生與研究生是兩回事情,本科生招生與研究生招生也是兩回事情,不適合,也無法用本科生招生辦法來招收研究生,我們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一直是雙重篩選制度。
即便是上個世紀基本完全是看分數上大學的年代,研究生招生考試也一直是全國筆試+複試模式,必須加入導師的判斷,從來都不是簡單依據全國性考試分數錄取的,原因就在於此。研究生需要解決未知的問題,是與導師同學一起生產知識,不簡單是學習了。因此,需要把有研究能力與意願的人篩選出來,必須加入教授廣泛參與的複試面試,以精準把握。2020年遭遇疫情,但研究生招生複試仍然堅持保留下來,目的也在於此,研究生招生是不能僅靠一個考試決定的。美國這類國家則更簡單,核心是教授説了算,學校只管合規性。
在研究生招生考試中考得好,只能説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錯,但並不等於適合做研究,這是我們務必需要明白的。
是否應該繼續擴大推免資格學校?
目前具有推免資格學校僅有366所,包含了所有140所雙一流高校,一些聲音呼籲進一步擴大推免生資格學校,以最大程度體現公平。
理論上,既然推免生招生模式是成功的,也廣泛受到高校與研究生導師的歡迎,為什麼不進一步擴大資格範圍?據我所知,教育部相關部門制定了申請准入制度的。
我個人支持在制度化下,有序推進這個資格學校名單的擴大。但這一做法的前提,是推免生比例的提高,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首先要社會各界達成統一共識,否則極易被誤解為有違公平。
另外一方面,在積極推進推免生制度的同時,這個名單的擴大也需要謹慎。目前普通高校2740所,其中本科高校1200多所,65%都是大擴招之後的產物,也就是説歷史不足20年,或者剛剛20年。教育是講究沉澱的,像南方科技大學這類歷史短但發展很快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在這種錄取方式的改革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用高校自己的成績評價替換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成績,對於一些層次過低的學校,還是需要謹慎的。
關於推免生制度的N個誤解,推免生擠佔了一般招考生的機會嗎?
毋庸諱言,自從推免政策推出以來,推免生總人數一直在增長,背後的原因,是學校的要求,是學校對這一招生制度的認可。相關部門並沒有提供推免生的總量,但據我瞭解,這些年推免生總量雖然持續增長,但實際佔總的招生量的比例卻在下降,近年基本維持在12-14%之間。前些年,這一比例最高曾達到15%左右,從這個角度來説,推免的佔比是在下降,而不是增長。也就是説,2020年絕大部分招生,也就是80多萬人還是走常規意義上的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渠道。
如果從絕對機會上講,顯然並沒有擠佔一般人通過招考的機會,從絕對量上來説,這種機會是在持續擴大。
著名大學都是推免生嗎?錯誤,最多隻能是50%
同樣,因為推免生質量大幅高於一般招生渠道,受到學校與導師的喜愛。在一些高校,部分專業出現了全部來自推免生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今年全部只招推免生,其實廈門大學新聞系早就這麼做了,北大教育學院早年也曾全部來自推免生。一些學校根據某些學科特點,採取了全部招收推免生的政策。
但是,部分專業只招推免生,並不等於全部專業都是推免生,這是有根本區別的,一些媒體刻意誤導成著名高校全部研究生都是推免生,形成誤導。正是擔心一些受追捧的高校全部來自推免生,影響到招生渠道的多元與公平公正,教育部特別劃了一道紅線,最多不能超過50%,即推免生在該校招生總量中的佔比不能超過50%。近年一些少數著名高校,成為推免生熱捧的焦點,均逼近了這一界限,但是不可能超越這一紅線的。因為一旦超過,相關管理系統是無法通過的。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媒體統計説某高校推免生達到51%或者52%,實際是數據來源錯誤導致的統計錯誤,並非真的超過了。
著名高校推免生比例多,錯了嗎?
目前具有推免資格的高校是366所,推免生的分配邏輯大概是按學校水平分配的,比如清華北大領銜雙一流高校,佔據主要位置,其次才是一流學科高校,再其次才是雙非學校,逐漸降低。
根據媒體統計,北大清華大致的推免資格基本佔到了50%。到了最後的一些學校,推免資格佔比可能只有個位數了,的確差距懸殊。
對於這一分配規則,有人質疑,認為不公平,認為沒有給更多學校機會。那麼我們應該按什麼邏輯,難道是給清華北大少一些,給雙非高校多一些嗎?
其實這一規則的制定背後是高校的嚴重分層。
目前的高考招生中,考試越來越水平化,甚至固化,發揮失常是很困難的。在錄取上,又搞平行志願,也就是説你從高分學校掉到低分學校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在這一大背景下,海量的招生數量下,高校生源質量嚴重分層。因此,按學校層次劃分推免資格佔比,是正確的,也是科學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陳志文觀察”,作者陳志文。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