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温是哪個朝代的
劉伯温生於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劉伯温本名劉基,字伯温,是今天的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鄉人。由於以前的文成縣是叫青田縣,因此劉伯温又被稱為劉青田。
劉伯温石像照
劉伯温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帶兵打天下路過劉伯温的家鄉時,朱元璋聽説劉伯温有諸葛亮之才,便像劉備三顧茅廬那般誠意拜訪,使得劉伯温十分的感動。而劉伯温也正想讓自己的才能有用武之地,於是就決定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當上了皇帝之後,跟隨一起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在征戰過程當中做出了大貢獻的劉伯温被朱元璋封為了伯爵,成為誠意伯。因此,後人也稱劉伯温為劉誠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後,劉伯温雖然已經不再上戰場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為國家百姓出謀劃策,保證國家的安定。由於劉伯温學識淵博,精通各類知識學術,例如政治軍事,乃至奇門遁甲之術,劉伯温都有所成就。所以,每當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難題,都會想劉伯温討教解決的辦法,而這些問題也都迎刃而解。
後世有很多人都將劉伯温與諸葛亮進行比較,稱劉伯温是諸葛武侯。而在中國的民間也都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温;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温”,劉伯温的才能學識可見一斑。
劉伯温傳奇
不知為何,劉伯温和諸葛亮這兩個傳奇人物,兩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舊能夠有所碰撞,下面由我為大家説一個傳奇的故事。
月觀星象的劉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開國前,朱元璋在攻打金華的戰役中,在這沿路上勢如破竹,勇奪兩成,導致金華的守將胡深打敗退入樊玲一帶,這裏易守難攻,四周的羣山環繞,峭壁四起。很難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劉伯温告訴朱元璋,這樣的環境我們很難進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勢,再做決斷。劉伯温出了營帳,踏入了東邊環繞高大挺拔樹林的深山,山路極其陡峭,劉伯温在思索如何進攻。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個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個在自認為別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嘩啦嘩啦的方便,擊打在雜草上,草被擊打的凌亂開來,恰巧看到 草叢裏有一個東西,他好奇心上來了,扒開一看,竟然是一塊石碑,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此時此刻的時間,他驚呆了,以前他就覺得諸葛亮很驚豔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個廁所,你咋的也要來預測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蹤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曉吧。
遂之,他就繼續前進,他腦子裏現在想的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跟諸葛亮較真,認為他不是子虛烏有,都過去這麼久了,怎麼可能還能算計到我,接近他就繼續尿,但是不遠前的石頭上的大字把他驚呆,諸葛亮又算到了。此刻他的內心是驚呆了,但是他還算冷靜的,繼續往前走,看到一個山洞,走進一看,黑洞洞的一片,點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諸葛亮的字跡,他料定朱元璋能夠稱雄,並且要求劉伯温棄甲而走。此時此刻,劉伯温是佩服諸葛亮的,他棄了內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儘可能的瞄了一下敵人的兵力部署。連夜返回營地,進行了參謀,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敵軍。
這一段歷史,正史上沒有記載,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見劉伯温之奇,受人稱讚,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劉伯温續命
歷史上有兩起用七星燈續命的故事,傳説只有一起成功,就是劉伯温成功了,他退隱續命12年,可見世上和民間流傳的續命方法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卻很少。任何人在離開人世間的時候,迷離之間都會迷戀着人世間,所以只要有一息尚存,都會想盡自己的辦法去延續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活在人間。人類對自然的瞭解還是太有限了,再加上中國信奉無神論,對這些傳統文化都直接視為迷信。
傳説中的七星燈
七星燈又是何物呢?傳説點燃北斗七星燈,就可以延壽延命,並且無論你是否年紀過大,體質是否較差,只要有一口氣善存,都可以覆命。想要點燃七星燈,就得添油,並且你得知道各個竅門,只要知道竅門的情況喜愛,長明燈常亮,才可保命。如若燈熄滅,就會導致性命分離,屍腐靈散。
諸葛亮為何會失敗呢,就是被司馬懿夜襲營帳,導致軍隊混亂,被人撞倒了七星燈,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強求。”可謂智者心性闊達,秦始皇就做不到這種境界,他後半輩子都在追求長生不死,但是到老還不是一死了之,並留下罵名。
這些的例子有很多,唐太宗、武則天……這些帝王貪圖自己的地位,到老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多活長久一點,倘若每個人都能夠長生不死,那麼這個社會又有何意義,地球承受不起這樣的重擔。生老病死也不過是自然規律,何必執着。
劉伯温他死於64歲,是在老家病逝,並不是別人説的續命多活了幾年,如果他有這本事,那麼也不會死的這麼早,死的那麼的淒涼了。所以世間本沒有續命的本領,只是古人對長生不死的不斷追求,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朱元璋劉伯温
歷史上真實的朱元璋和劉伯温,就好像是一對“儒者”和“謀臣”。劉伯温深受儒家文化的洗禮,對君臣禮道肯定尊崇不已,但是他竟然會倒向一個傳統觀念意義上的“亂臣賊子”,這也是眾人想要探索的。
朱元璋與劉伯温的雕像
歷史上流傳着這麼一個故事,話説劉伯温早在投靠朱元璋之前,就在金陵觀望到了所謂的“天子氣”,就想要輔佐他。這只是無稽之談,劉伯温並沒有後人纂改的這麼玄乎,他投靠朱元璋,只不過是他對元政權的失望,認為元朝早已沒有生機,註定滅亡。而且朱元璋在賢士前面,能夠虛心請教,多次來茅廬請自己出山,這滿足了身為知識分子的劉伯温的虛心,最主要的是,朱元璋自身條件不錯,軍隊紀律比較嚴謹,這都是區別於其他諸侯的因素。種種原因,都讓劉伯温看到了朱元璋能夠稱雄的可能性,才會投奔與他。
一對有名的君臣關係就此誕生,劉伯温雖沒有我們所傳説的那般神奇,但也是遠超於其他知識分子,對朱元璋稱霸的征途上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在明朝開國之後,身為儒家知識分子的劉伯温,他對新朝有着與眾不同的使命,這就是“導君於正”,讓新上任的皇帝能夠符合傳統的儒家傳統。事以願違,朱元璋並不是劉伯温能夠實現這種報復的君王,以至於他在之後的7年多時間內,從此跌宕不平。
在身份認識上,兩者有着相反的認識,劉伯温從不以謀士的身份自居,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儒士,但是在朝堂討論誰會當今大儒的時候,朱元璋曾輕蔑地説:“像劉伯温之輩的,哪配稱大儒。”
朱元璋的雄心壯志,使他對劉伯温無視,甚至蔑視,這一對君臣關係也就到頭了。劉伯温被無辜陷害,病死故鄉,臨終前也不忘留下遺囑,叮囑子孫不能在入京當官。
劉伯温和李善長
明朝自開國以來,能人眾多,但是謀略以劉伯温和李善長為最。因此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兩個人拿來比較,從各個方面分析這兩個人誰的能力更強。
李善長畫像
劉伯温不擅長為人處世,他為人剛正不阿,但是李善長反之,他擅長拍朱元璋的馬屁,他缺少劉伯温的自恃清高,也沒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傲氣。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躂一會,但是劉伯温做不到,他先於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
兩個人在謀略上都有着自己的見地,劉伯温是點子多,常常能夠看清大局,決勝千里,李善長也不差,他擅於搞後勤,幕後為朱元璋分擔,並且李善長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兩個人就好比張良和蕭何對劉邦的作用,有些人就會認為李善長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畢竟在功勞和苦勞,甚至於價值都遠在劉伯温之上。
這兩個功臣彼此的關係並不是特別的好,説到底都是爭權的結果。淮西派和浙東派的鬥爭,兩大朝廷派別對立,他們兩個的關係肯定好不到哪裏去,並且劉伯温又不給李善長面子,執意要處死李彬,李彬是誰?他是李善長的親信。
隨着兩者矛盾的加劇,甚至到了你死網破的局面,朱元璋對此是知曉的,但是他並沒有絲毫的勸阻的意思,因為他對功臣是起猜疑之心的。胡惟庸這麼一個小人物的登場,極大的改變了這場局面,他加劇了劉伯温的敗亡,並且是趁你病要你命,曾追不捨。以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派是戰勝了浙東派,一代謀士也就隨之滅亡。
可悲,這兩個人如何的爭奪上風,最終的結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滅,不知道他們兩個死的那天,老天有沒有替他們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損失。
劉伯温詩詞
劉伯温在詩詞上的造詣並不比在軍事上的才略低多少,雖然後人並沒有像李杜詩歌那般讚揚,但是留存下來的還是不少。
劉伯温詩歌
劉伯温在養生之道曾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多一頭黃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臨近山泉,本就老去沒有多少時日,只願多在山裏待些時日,官場都是浮雲,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賽比神仙。劉伯温只不過是剛滿60歲,就已看透了世事,迴歸山林,給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遠離官場的喧囂,安享晚年,去過餘下的快活日子。
劉伯温的《春蠶》,“可笑春蠶獨苦辛”,詩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蠶,用以自嘲,春蠶花費了這麼多的功夫去吐蠶絲,卻換來0的報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給搭上,還不如蜘蛛每天沒事就吐絲,然後織一些看起來沒啥用處的網,但是蜘蛛就是靠他們捕獲飛蟲,從而飽食終日,這種肆無忌憚的捕捉,卻不用擔心有人來捕殺。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殘殺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寫這首詩的意義,在於替那些無辜被害的忠誠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但也只是間接明不平,他也不敢當面去跟朱元璋訴説,這種無奈感、憐世感油然而生。
劉伯温流傳於世的詩,偏向於前期的軍旅生活,以及後期做隱士時的養生和憐世之世,他在文學史上的影響還是深遠,他跟人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足見他的詩歌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