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 題:變!變!變!
——中國體育用品業開啓“新變局時代”
新華社記者李麗
在2022年年初回望行業過去的一年,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覺到,行業已經迎來一個“新變局時代”。
當今世界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變化同樣也影響着市場和每一個行業。安踏李寧們對國際大牌的華麗逆襲,直播帶貨的驚人利潤,“魔鏡”等智能健身產品的大出風頭……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從整體來看,體育用品業在經歷了2010-2019這個被業內稱為“新黃金十年”的發展週期後,因疫情在2020年遭遇低谷,但扛過疫情衝擊之後,被疫情倒逼出的大眾健身意識在2021年開始發揮作用。隨着國內生產生活秩序的迅速恢復,行業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明顯反彈,羅傑形容為“基本擺脱了疫情陰霾”。
從細分賽道來看,國產運動鞋服表現驚豔,帶動行業整體復甦,但“馬太效應”依舊。在消費領域,以火爆的直播帶貨和“魔鏡”為代表,疫情催生了更多線上和家庭的消費場景。
(小標題)國貨——“國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中國體育消費市場潛力有多大? 2021年的一些數據也許能説明問題。
在過去一年,即使消費和市場仍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國內運動鞋服的頭部企業帶頭“衝鋒”,甚至改變了市場格局。安踏2021年中報顯示,上半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28億元,同比增長55.5%;淨利潤達到38.4億元,同比暴增131.6%。雖然2021年年報尚未公佈,但可以推斷,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方面,安踏將取代阿迪達斯無可爭議地成為第二,並無限逼近耐克。
不僅安踏,李寧、特步、361°都交出了創歷史的業績表現,資本市場上也是全面飄紅。以新疆棉花事件為轉折點,國產運動鞋服迅速崛起。“618大戰”中,安踏、李寧銷售額分別提升66%和42%。阿迪達斯首席執行官卡斯珀·羅斯特德對此直言:“中國市場需求已經偏向本土品牌,而非全球品牌。”
在羅傑看來,“新疆棉”事件只是催化劑,從2018年“國潮”風靡開始,國貨崛起就已露端倪,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國貨品質在提升,年輕消費者的民族自信心不斷增長。如果民族品牌能夠繼續抓住國內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注重將高質量發展與民族文化的挖掘有機結合,對國際大牌的“彎道超車”只是時間問題。
具體分析,本土品牌對國際大牌的“逆襲”還有三個原因。羅傑認為,首先,經歷了2008年的庫存危機後,國內品牌在庫存和供應鏈管理、市場快速反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因此在面對疫情、數字化轉型等變化因素時,顯得更為從容不迫。第二,疫情倒逼大眾健身意識和行為全面加強。《2020大眾健身行為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持續保持健身參與率達到驚人的93%,體育用品消費率達到65%,平均消費金額為1972元,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今後將投入更多時間參與鍛鍊。再次,國內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提供了更優越的線上銷售渠道,因此中國企業“網感”普遍更好,疫情下第一時間通過員工私域流量變現、直播賣貨、網紅帶貨等的嘗試,化危為機。
(小標題)直播——如何直面消費者
薇婭逃税的巨大數額讓大眾意識到了直播帶貨的驚人利潤。疫情給生活和消費方式帶來的改變,也讓數字化浪潮來得更加迅猛。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尋求DTC(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營銷模式,而在當前的傳播語境下,最容易的解決方案當然是——直播。
無一例外,所有運動鞋服品牌都在“雙十一”“雙十二”開通了線上直播賣貨渠道。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並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在充滿中國特色的直播間裏找到方向。
對此羅傑認為,DTC的內涵,絕非是在屏幕上即時答覆用户的留言就萬事大吉。因為DTC的模式不能再對用户進行“男性、女性”或“高、中、低端”這樣臉譜狀的劃分,而是要給每一個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
他建議,首先要強化數字賦能,以大數據採集和分析為支撐,幫助品牌完善用户畫像,精準瞭解消費者的喜好與習慣。其次,從“賣產品”到“賣服務”,推動體育製造業加快向服務業延伸,研發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鼓勵個性定製、柔性製造、共享製造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製造。
“割裂產品與服務的傳統思維,意味着永遠失去與用户直接對話的可能性,”羅傑説。
(小標題)“魔鏡”——智能健身賽道跑出“年度網紅”
“魔鏡魔鏡告訴我,今天我能瘦幾斤?”
過去一年,健身行業的年度網紅,非“健身鏡”(俗稱“魔鏡”)莫屬。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健身鏡市場規模達到0.3億元。智能健身鏡是一款以半透半反屏幕為主體,搭載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運動健身產品。通俗説來,“魔鏡”可以看成一面教你健身、跟你互動的穿衣鏡。
今年,國內智能健身鏡品牌FITURE以完成3億美元B輪融資的消息高調亮相。之後更多鏡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小度、舒華、樂刻運動、咕咚紛紛入局,此外華為、小米、OPPO 也傳出完成相關技術專利和商標的註冊,“百鏡大戰”愈演愈烈。
智能健身鏡在技術上的競爭力主要在於精準的攝像頭和傳感器,以及AI動作追蹤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而對於提供的服務,各家各顯神通。咕咚和樂刻強調與自家生態的搭配,把鏡子當作投放內容的“大屏”,咕咚的健身鏡可以和自家的手環、手錶、動感單車互聯,也可以和其平台內容結合。
對於“魔鏡”熱,羅傑認為,萬物互聯之下,各類智能運動穿戴設備,固然將完全顛覆我們熟知的健身場景以及體育用品市場的消費行為,但這只是其在智能設備層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個體的消費數據與“處方化”的AI算法相結合。
從這個意義上,他更看重未來5G技術將給運動健身行業帶來的無限可能。5G的意義,在於可以忽略不計的超低延時,這讓實時運算變為了可能。由此,推動5G與VR/AR、4K/8K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相結合,則雲健身、線上教練、智能賽事、運動場館的智慧化管理系統、虛擬運動等成長潛力大的領域,就會成為企業扎堆的新“風口”。
“如何讓5G技術與體育用品業各核心賽道發生化學反應,將是未來五年引領整個行業的關鍵。”羅傑説。
(小標題)冬奧——冰雪熱拉動新消費
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涉及“冰雪”的表述達到65次,足以看出“十四五”時期冰雪產業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些內容涉及冰雪裝備製造、冰雪運動場地、冰雪運動人口等多個方面。
按照《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到2022年,全國滑冰館數量不少於650座,其中新建不少於500座;滑雪場數量達到800座,新建不少於240座。場地之外,《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中提出,到2022年,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預計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以此增速計算,到2025年,中國冰雪裝備器材銷售收入將在400億元左右。
政策釋放,是推動冰雪熱的重要引擎。而各大廠商,無論是安踏還是李寧,都正在冰雪領域積極佈局。
羅傑認為,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冰雪消費熱正出現爆發式增長,進而帶動整個冰雪設施裝備市場規模的激增。
從電商“雙11”數據中,便可見一斑。京東發佈的數據顯示,“雙11”購物節正式開始前10分鐘,滑雪品類自營訂單量同比增長10倍;截至“雙11”當天凌晨1點,天貓平台滑雪裝備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40%,女性滑雪服、親子滑雪產品成為暢銷單品。
目前,“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目標已經提前實現。羅傑認為,隨着冰雪人口基數的增長,滑雪服務、滑雪培訓等消費需求也將快速攀升,從而進一步帶動冰雪裝備器材的“井噴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