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始末:紅軍是怎麼走完二萬五千裏的
長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間,紅軍進行的一次戰略大轉移。
進行戰略轉移的共有四支紅軍隊伍。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于都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裏。
出發時人數:8.6萬,到達吳起鎮時的人數約7000人左右。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是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出發時人數:4000餘人。到達延川永坪鎮人數:3400餘人。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出發時人數:8萬人左右,到達陝西時人數:1.2萬左右。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出發時人數:21000人,到達時人數:13300餘人。
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從江西于都出發,到達陝西延安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紅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衝破國民黨重兵追堵,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行程約二萬五千裏,勝利地完成了長征,實現了戰略大轉移。
三大紅軍主力會師時,紅軍兵力才剩3000餘人。
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
于都→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下面來詳細看一看。
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國民黨軍不但拒絕統一抗日,還對紅軍數次“圍剿”。
在當時“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由此開始了二萬五千裏戰略轉移的史詩傳奇。
當時的中央紅軍在中央蘇區:江西的瑞金。
1934年10月初,8,6萬人的中央紅軍陸續從江西興國、寧都、瑞金、福建長汀等地向于都集結。五星處為“于都”。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中央紅軍包括:軍委第1野戰縱隊、第2野戰縱隊和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共8.6萬餘人。
1934年10月17日起,紅軍各軍團陸續在於都渡河出發,開始長征。
1934年10月21日—25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一道封鎖,到達江西信豐。
1934年11月1日—8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的第二道封鎖,到達湖南汝城。
1934年11月13日—15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的第三道封鎖,到達湖南宜章。
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中央紅軍血戰湘江,突破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到達廣西興安,傷亡慘重。
紅軍過湘江後,已從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鋭減到3萬餘人。這是“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1934年11月12日,中央紅軍到達湖南通道,召開了通道會議,聽取毛主席的建議,放棄原本北上湘西的計劃,改向西行。
1934年12月18日,紅軍西行達到貴州的黎平,召開黎平會議,否定了原定的錯誤計劃,認同毛主席的正確戰略,紅軍繼續西行。
黎平之後,紅軍兵分兩路前進,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中央紅軍到達貴州的猴場,召開猴場會議,堅決執行了毛主席提出的正確戰略。
1935年1月2日—6日,中央紅軍突破烏江天險。
突破烏江天險後,兵分兩路的紅軍到達貴州遵義,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主席在紅軍中的事實上的領導地位。
據統計,遵義會議時,中央紅軍的兵力總數約為3.7萬餘人。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再次分兵繼續西行貴州土城。1935年1月28日,紅軍在土城戰役中失利,暫緩原北渡長江計劃,準備撤離。
1935年1月29日,紅軍西渡赤水,撤離戰場。藍色標記為赤水河。
一渡赤水後,紅軍達到貴州畢節的一個叫“雞鳴三省”的村子,1935年2月4日—5日,紅軍在雞鳴三省召開會議,決定變換了紅軍的領導人,確定了下一步行動計劃。
1935年2月5日—9日,紅軍到達雲南威信縣的扎西鎮,召開了扎西會議,總結失利原因,解決了遵義會議未來得及解決的問題,決定反攻遵義。
紅軍從扎西迂迴到四川瀘州的白沙,1935年2月15日—16日,召開白沙會議,決定二渡赤水。
1935年2月18日—21日,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反攻遵義。
1935年3月10日—12日,紅軍在遵義縣的苟壩村召開苟壩會議,討論進不進攻打鼓新場的問題,鞏固了毛主席在紅軍的領導地位。
最終紅軍決定放棄進攻打鼓新場,1935年3月16日,中央紅軍三渡赤水誘敵向西。
1935年3月21日—22日,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揮師南下,甩開敵人。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揮師南下。
1935年5月3日—9日,中央紅軍在雲南祿勸縣的皎平渡,僅憑7只破船渡過金沙江,甩開敵人兩天路程。
巧渡金沙江後,中央紅軍來到雲南會理,1935年5月12日,紅軍召開會理會議,統一了意志和認識。
1935年5月21日,紅軍在四川西昌的禮州鎮召開會議,確定紅軍行軍路線,正式提出“長征”一詞。
1935年5月29日,22名紅軍戰士奪下瀘定橋,中央紅軍隨即順利渡過大渡河。
1935年5月31日,中央紅軍召開瀘定會議,決定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
1935年6月12日——18日,中央紅軍翻越位於四川阿壩州的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夾金山。
1935年6月18日,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就是四川的小金縣,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此時,中央紅軍人數已減少至2萬餘人。
1935年6月26日,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的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北上陝甘建立革命根據地。
1935年6月27日,紅軍開始翻越位於四川馬爾康縣的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夢筆山。
1935年7月,紅軍再翻越位於四川的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長板山,又叫亞克夏雪山,也是紅軍翻越的最高、往返翻越次數最多的一座大雪山。
1935年8月4日—6日,中央紅軍在四川西部的沙窩召開會議,推動北上方針。
1935年8月20日,紅軍在四川阿壩州的毛兒蓋召開會議,進一步統一北上思想,與分裂紅軍的行為做鬥爭。
1935年8月21日,紅軍耗時6天艱難地走出死亡之地的大草地,人員損失慘重。
1935年9月2日—9日,中央紅軍在四川若爾蓋縣的巴西鄉召開會議,進一步統一思想。
1935年9月8日—9日,中央紅軍在四川若爾蓋縣的牙弄召開會議,進一步統一思想,堅決立即北上。
1935年9月16日—17日,中央紅軍激戰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的臘子口,順利通過臘子口。
1935年9月27日,中央紅軍在甘肅通渭縣的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在陝西省延安市的吳起鎮會師,標誌着中央紅軍長征結束。
此時的中央紅軍約剩下6000餘人。
1935年10月22日,紅軍召開吳起會議,宣告中央紅軍的長征結束。一次二萬五千裏戰略轉移的偉大傳奇就此載入人類歷史的史冊!
長征結束之後,毛主席欣然寫詩一首《七律·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