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是演繹我有多弱,但目的是為了讓你相信。你相信了,你也就死了。然後龐涓果然就死在了孫臏的指定地點。就連龐涓之死也不是孫臏直接動手的,他讓人刻了樹皮,要羞死龐涓。龐涓果然羞憤自殺。孫臏是不是算準了龐涓會自殺,不得而知。
▲孫臏,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
孫臏因為自己被剜了膝蓋,身體已經是個廢人了,但想要在齊國練兵和用兵又必須樹立威信,所以孫臏懂得因勢利導。和他的先輩孫武一樣,他借用了齊國將軍田忌這個木偶。當然,孫臏是先用一些交流和活動把威信施加於田忌。類似田忌賽馬這種小指導,讓田忌順利被孫臏洗了腦。對於孫臏來説,田忌便是他的活影子,由田忌來完成對士兵的威信樹立工作。
軍法基礎的建立,或者説軍事威信的塑造,在這世界上有且僅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敢做敢當式”,如同衞人在魏、楚、秦國所做的一樣,這種方式往往個人的下場都不太好;第二種就是“提線木偶式”,如同孫武、孫臏在吳國和齊國所做的一樣,躲在一個將軍背後以軍師之名,行統帥之實。
無論是哪一種,它們的區別是在兵學運用層面的,是講如何砍人頭的區別,剛猛一些還是温柔一些的問題。但在作為基礎的軍法層面,大家的認識都一樣,只講必須砍人頭。
所以挑選木偶很重要,孫武挑了伍子胥,狠角色。孫臏挑了田忌,田忌的形象絕對不是小説中的木訥的靖哥哥,田忌也是狠角色。
孫臏獲得了田忌的足夠信任後,第一次表演是在前353年的桂陵之戰。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魏的強大讓各路諸侯擔憂。趙成侯在前356年與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互相表達了睦鄰友好的姿態,隨後又和燕文公會盟,加強雙邊關係。然後,趙國就在前354年進攻了依附魏國的衞國,奪下了漆和富丘兩地。
魏惠王收到消息,便讓龐涓領軍八萬去攻邯鄲。龐涓圍邯鄲之時,趙成侯的使者求救於齊國。齊威王決定去救,但他也聽從了段幹綸的意見,一路軍隊向南真攻魏國襄陵;另一路軍隊救趙,但必須慢慢走,等魏國破了邯鄲,再趁着魏軍疲憊才開戰。這樣才是一石二鳥的好計策。
圍攻襄陵那一路後來並沒有什麼戰果,而田忌領軍八萬去救趙的這一路,戰果頗豐。
田忌出兵抵達齊國邊境之時,邯鄲經過七個月的圍困,已經投降並被魏軍佔領了。龐涓的主力駐紮在茬丘一帶,正在衞國境內掠地。
田忌問孫臏:“救不救衞?”
孫臏説:“救衞是違反軍令的。”
“不救衞,接下來怎麼辦?”
▲圍魏救趙,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第一嘛,攻魏就不違反軍令了。第二嘛,怎麼攻是個問題。龐涓不好騙,要一個圈套接着一個圈套來設計。先向南攻平陵,那裏城雖小但縣境大,人口眾多,兵力強盛,是魏國東部地區的重鎮。這麼攻,當然攻不下。而且南有宋國,北有衞國,途中還有魏國的據點,去了就會被斷了糧道。我就是要讓龐涓覺得咱們根本不會打仗。”
齊軍拔營,向平陵進發。快到而未到之時,田忌説:“接着呢?咱大軍就這麼撞進去?”
孫臏説:“大軍就這兒等着,但為了讓龐涓上套兒,該舍孩子了。跟咱們出來的大夫裏面誰不懂打仗?”
田忌説:“齊城、高唐。”
孫臏説:“讓這兩人去打平陵。他們會經過橫、卷二邑,那裏四通八達,還是魏將鑽荼駐紮之地。我們大軍慢慢走着,主力養精蓄鋭,全軍保持緊密隊形。齊、高二人肯定被鑽荼的駐軍斷後,雖然可能犧牲,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田忌傳令而行,齊、高果然慘敗。田忌問:“孩子舍了,接着呢?”
▲龐涓,戰國初期魏國名將
孫臏説:“繼續騙,派出戰車西進,直奔魏都大梁城郊,怎麼能激怒魏人就怎麼辦。魏王生氣了,就會快馬加急召回龐涓。再派出一些散兵去龐涓回援的路上四處罵陣,這樣龐涓就會覺得我們人少且分散,逐漸以為我們和齊、高都是一路貨色。他也就會越走越快,警惕性越來越低。估摸着在他渡河之後就可以絆他了。”
於是龐涓就上套兒了,放下輜重晝夜回援。在桂陵(河南長垣西北)被齊軍幾次突擊之後,龐涓就被俘虜了。
孫臏演了三次,要先騙魏軍守將,還要騙魏惠王的情緒,還要讓龐涓一路都眼見為實,這才算操縱了龐涓的思想。龐涓從被迫做出機動到主動開始奔襲的過程,也就是孫臏拿到戰場主動權的過程。
戰場的主動權,模糊的詞彙,它不過是調動敵人的一種權利。
沒有第一下欺騙的真舍肉,後來的表演就都不具備真實性。所以這種“示弱”的兵法,只是看起來比較柔柔弱弱,但最終一定是要下狠手的。
龐涓不用孫臏,也不殺孫臏,只是廢了孫臏,所以他只能死於孫臏。當然不是這一次,因為邯鄲還被魏軍佔領,而包圍襄陵的齊軍又被魏惠王從韓國徵調的軍隊擊敗,所以龐涓被交換回魏國,繼續擔任魏將。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旨在救趙的齊、魏桂陵之戰過去13年後,前341年,孫臏又指揮了救韓的馬陵之戰。
韓被魏進攻,求援於齊。齊威王問孫臏:“救還是不救?”
孫臏説:“要救啊。您先告訴韓國使節,肯定救,馬上救。韓國得到消息,士氣大振之後就敢於和魏軍搏殺了。等他們打夠了,我們再收便宜。”
韓軍果然敢於列陣了,只不過五戰五敗,完成了自己的沙包角色,然後再次求救於齊。
齊威王問孫臏:“現在可以救了吧?”
孫臏説可以了。不過在戰前分析時,孫臏説:“三晉魏、趙、韓的士卒,素來悍勇,而齊軍以怯懦聞名於諸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情況。”
齊國在當時足夠富庶,臨淄城內據説有七萬户人家,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和六博蹴鞠者遍地都是。稷下學風更是一派文弱,而且也是耍詐使計居多。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晉、楚兩國在城濮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根據這種情況,孫臏繼續説:“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咱們和魏軍比胸口碎大石那是行不通的。不如索性利用這一點,在兩軍遙望之時,我們退一次就讓敵人認為我們慫了一成,我們連退三次,敵人固然認為我們慫了三成,但我們也可以判斷敵人懈怠了一成,驕縱了一成,疲憊了一成。我們就要這麼演,戰場的主動權便到手了。”
這不過是先軫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退避三舍”的運用罷了。但孫臏更加精確地闡述了為什麼要三退、為什麼要欺騙敵人、為什麼敵人能夠跟着我的指揮棒跳舞、為什麼明明決定權在敵人而我就能伏擊敵人的原因。
當然在城濮之戰時,還沒有弩機。雖然先軫的伏擊嚇傻了敵人,但還需要靠着臂膀的肌肉來揮舞戈矛殺人。但將近300年過去了,馬陵之戰中弩機已經被廣泛應用了。於是齊軍縱使不如魏軍彪悍,只要聽從命令,利用大腿的肌肉上弦,利用手指的肌肉扣動扳機,那便是萬弩齊發。臂膀勁道不足的缺點就被技術的發展彌補了。孫臏能夠指揮懦弱的齊軍全殲悍勇的魏卒,多少也是要得益於弩機的。
“示弱”是演繹我有多弱,但目的是為了讓你相信。你相信了,你也就死了。然後龐涓果然就死在了孫臏的指定地點。就連龐涓之死也不是孫臏直接動手的,他讓人刻了樹皮,要羞死龐涓。龐涓果然羞憤自殺。孫臏是不是算準了龐涓會自殺,不得而知。反正龐涓已死,不會再次作為俘虜而被交換回魏國了。
▌摘自《歷史的贏法:用軍》,文潤燕生子(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