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電池檢測。新華社發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學生在飛機上進行實踐操作。劉暢攝/光明圖片
誕生於1918年的中華職業學校,是近代中國第一所以“職業”命名的院校。百年時光裏,幾經輾轉,最後落腳在南京,成為今天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作為全國第一所公辦本科職業院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進行職業本科試點兩年來,取得了哪些經驗,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有哪些思考?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從“能力有限”到“隱形冠軍”
在“發小”們的眼中,讀職校的王浩無疑是小夥伴中的“隱形冠軍”。
今年24歲的王浩,拿過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現在是一名大學老師,他教的學生也獲得了全國大獎。而他的不少老同學,還正在考研的獨木橋上拼搏着。
王浩的這條“逆襲”之路,始於8年前的中考報名。
“當時我父母讓我報普通高中,以後考大學,而我一位讀過職校的哥哥認為,我的成績一直中等,考上好大學很難,倒不如讀個職校學個技術。”王浩説,從小喜歡擺弄收音機等小家電的他,也覺得自己更喜歡動手,於是選報了一所職業高中。
在職高裏,王浩學的是機電一體化,那正是自己興趣的延伸。三年時光裏,他參加了江蘇省技能大賽並獲得了二等獎,並由此順利進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今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繼續學習,專業還是自己喜歡的電氣自動化。
進入大學後,王浩再次把幾乎全部精力花在備賽上,除了上課、睡覺,幾乎都在實訓中心和實驗室裏泡着。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順利參加全國技能大賽並斬獲一等獎,在畢業時留校擔任助理實驗師,成為朋友口中的“隱形冠軍”。
20歲出頭就成為高校老師的經歷,讓王浩和身邊的親戚朋友重新認識了職業教育——這條天天掛在嘴邊卻很少正眼看過的成才之路。
對於王浩的“逆襲”式成長,他曾經的帶教老師、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師宋增祿感受最深。這位留日歸國博士,作為人才被引進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破解學生內心深深的自卑感。
“現在的大環境下,讀職高、大專乃至職業本科,往往源於‘成績差’‘考得不好’,學生往往是帶着‘失敗者’的標籤來到學校的。”宋增祿説,學生很聰明,動手能力也很強,但他們都習慣把“能力有限”“我做不到”掛在嘴邊。
為了解決信心的問題,宋增祿給學生約法三章,禁止説不行、做不到,鼓勵他們問問題,哪怕是很淺顯的基礎性問題,“就這樣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積累信心”。
正如宋增祿所設想的那樣,修復了信心缺失這塊短板後,成果也立竿見影了。不出兩年,他帶教的團隊一下子拿了3個全國技能競賽一等獎,並於2020年拿到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宋增祿的做法,折射的正是職業教育依然面臨的一些無奈。和宋增祿一樣,很多職業院校教師都在期待着《意見》提出的“到2035年,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大幅提升”目標早點實現,那樣,社會將不再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待職業教育,不再給讀職業教育的學生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而學生們也不再需要“逆勢”成長,而是可以“順勢”成長。
“在‘唯分數’‘唯升學’等不科學、非理性的教育評價導向下,教育‘內卷’化,社會、家長和學生的教育焦慮越來越嚴重,對職業教育也缺少正確認識。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有出彩的機會,我們全社會都要支持、鼓勵職業院校學生成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吳學敏説。
職業本科生需求已進入爆發期
近年來,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在全國企業中加速推進。機器越來越聰明,技術迭代越來越快,適配的人才卻越來越難找。
北京精雕技術集團南京分公司總經理、南工-北京精雕學院院長梁彥松對此感受很深:“隨着智能化改造,‘流水線’工作多由機器人完成,員工更多地負責後端監控、編程和前端的巡檢、維修。以往我們招聘很多專科生來動手操作機器,現在設備升級了,動手操作變為其次,因此需要知識儲備更多的職業本科人才。”梁彥松説。
“職業本科教育不是職業專科教育加長版,也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而是職業教育類型的本科層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謝永華表示。
“職業本科教育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層次高移的結果。”吳學敏認為,對比職業專科,職業本科教育體現出四個更加:更加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更加複合的專業能力,更加堅實的技術技能積累。
為“搶購”更迫切需要的職業本科人才,2020年6月2日,北京精雕科技集團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成立南工-北京精雕學院,雙方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並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那麼,這個學院成立後,能培養多少適配的人才呢?夠不夠用呢?
“肯定不夠用。”梁彥松介紹説,南工-北京精雕學院每屆學生300人,而北京精雕集團每年銷售設備1萬台左右,即使按照每兩台設備搭配一名技術人員來算,每年也需要5000名左右的職業本科人才來適配。
這也在釋放一種明確的信號:在我國擅長的製造業中,傳統職教模式下培養的專科生已不能完全滿足產業升級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企業將更多地招聘理論知識更紮實、技術創新能力更強的職業本科畢業生。
然而,由於我國職業本科生培養2019年才開始試點,再加上四年的培養週期,即使現在“下訂單”,也很難在短期內滿足企業需求。
新出台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而教育部日前發佈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高職招生524萬人。依此進行預估,四年後職業本科教育招生或將達到50萬人以上,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業升級中人才缺乏的困境。
打造專家型雙師隊伍
坐擁全國技術能手、江蘇工匠、全國數控技能大師等稱號的趙榮幸,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最年輕的“大師”。
善於琢磨的他,中專畢業後一直鑽研數控技術,2014年獲得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冠軍。進入技師學院擔任老師後,他不僅能夠將企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方法等引入課堂,還能為企業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為了引進趙榮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不僅開出了70萬元安家費、50萬元年薪的豐厚待遇,還為他成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團隊成員8人,其中全國技術能手3人,博士研究生4人。
對於人才引進,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近些年可以用“大手筆”來形容。通過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吸引了許多國家名師、全國技術能手、省名師、省工匠、知名企業技術主管、專業帶頭人、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到校任教。
“到目前為止,學校已擁有11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已經達到了92.29%。”謝永華説,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出成千上萬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就離不開新時代、高素質、雙師型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職業院校教師的質量,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關係到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做好職業本科教育,還要繼續優化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打造在職業素養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術理論上具有研究能力和深厚積澱、在實踐上具有運用工程方法解決一線複雜問題的能力的專家型雙師隊伍。還要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擴大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形成校企混編教師團隊,把企業新的技術和工藝帶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吳學敏説。
對於《意見》提出的“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吳學敏認為,要從教育屬性、職業屬性和本科屬性三個宏觀維度上去推進:“堅持教育屬性,就是要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堅持職業屬性,要堅定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實現培養定位向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轉變提升,培養模式向校企融合型轉變提升,師資隊伍向專家型雙師轉變提升,服務能力向引領型轉變提升;堅持本科屬性,就是要提升本科教育整體水平,實現學術性、基礎性、創新性三個升級。”
(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 蘇雁 劉已粲)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