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自秦漢以來,似乎“名人”或者説“人名”越來越多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它和商鞅變法有着莫大的關係。

姓氏,在我國起源非常早。姓,起源於圖騰崇拜,算是部族文化符號了,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這是曾經的老八姓,我們以姬姓為例,黃帝為姬姓,它延伸出了411個種姓,這411個姓後來又衍生出其它姓氏。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自周代開國以來,直到春秋中期,社會階層一直很穩固,平民、野人(這裏的野人,其實和奴隸差不多)互不相犯,兩者之間幾乎天然的不存在交集。平民有服役納税的義務,他們和貴族差距不是很大,這兩者可以統稱為一個階層,貴族出自平民,也可以淪落為平民。野人不用服役更談不上納税,但權力和義務必然對等,他們不出力,自然就不受諸侯“保護”。

但是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春秋後期,糧食產量越來越高,不用從事稼穡的“閒人”也就多了起來,一方面貴族和平民之間也出現了分化,另一方面,諸侯兼併,需要越來越多的兵員,僅靠平民是遠遠不夠的,客觀上就存在着“解放奴隸”的需求了。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但是解放出來的奴隸總不能還是用“狗剩”、“二蛋”這樣的名字稱呼吧?所以這些“新平民”也原來的平民一樣,也有名有姓了,是有“身份”的人了。

各個諸侯國便掀起了廢除奴隸制,在這方面,秦國不是第一個廢除的,但是在商鞅變法後,它絕對是做的最徹底的。秦國是如何管理這些奴隸的呢?

答案就是姓氏!

一、廢除井田

乍一看,這似乎和姓氏不搭邊。我們先看下什麼是井田。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一塊地,被一個“井”字切割成了九塊地,中間那塊是公田,周圍八塊是平民的,中間這塊是平民一起給公室種的。這玩意兒,説白了,其實就是大鍋飯,後來大家都忙活自己的,沒人關公田了,諸侯就收不上税,也就沒法延續花天酒地的生活了。怎麼辦?

很簡單,把公田也分給私人,只要他們每年按照比例交公糧不就行了?於是,大批井田被廢,都分給了國人和那些奴隸,大家“身份”都一樣了,徵税,必然是按照土地、人頭來算,於是,姓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可是,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

二、物勒其名

都説,秦亡於暴政。陳勝吳廣這麼説過,劉邦也這樣説過。似乎全國人民都在服徭役。真是這樣的嗎?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也就是説,在你負責的東西上刻上你的名字,如果壞了或者不合格,方便找到你。以戍邊修長城為例,你負責的那塊,如果在3年內,因工程質量問題而坍塌、破損,你還是要回來把它修好,哪怕是你七十歲了!終身負責制,所以那時候沒有豆腐渣,畢竟,這是徭役,沒有工錢,自己還要倒貼,誰好意思糊弄自己?

有人就説了,我隨便寫個假名字不就行了?反正也找不到我,我是張三,在上面寫李四。

還真不行,一個是各地都有呈報官文,名字錯不了,另外,寫了別人的名字,這不傻帽?自己那份還是要繼續服完為止。

那工地官員怎麼知道你就是張三呢?這就牽扯出秦國的户籍制度來了。

三、户籍管理

我們現在住店,都要身份證,兩千多年前,秦國就已經施行了。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商鞅臨死之前,跑到一家客棧,想住下,結果被店老闆拒絕了,理由是:

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沒有官方發的憑證,店家是不敢讓他住的。

憑證是什麼樣的呢?

那個時候,叫做“照身帖”,秦國每個人都有!上面刻着自己的頭像、籍貫信息,這就是竹版的身份證呀!

再舉個例子,秦人“聞戰則喜”,領功勞的時候,你説叫“張三”,憑證呢?所以户籍信息在這裏就開始發力了。

秦國在户籍管理方面走在了列國前面,自己國內的情況門兒清!當別國還在冒領軍餉的時候,秦國的人口數據早就在咸陽備份了。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劉邦入咸陽後,見到自己的户籍信息也是不由得驚訝!那個時候秦朝兩千萬人口還是有的吧,在沒有紙做書寫材料的時代,都是一筆一筆刻出來的,這是多大的工作量!但是秦人完成了。

這其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大數據了。所以在劉邦佔領咸陽後,蕭何唯獨讓他獲取了這些人口、山川澤林的信息,最終助他獲取天下。

結束語

綜上,從廢井田,到服徭役,再到户籍管理,這一切都是有序鋪開的,這些措施又加速了姓氏的普及。秦帝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性的廢除了奴隸制,並對之展開行之有效的管理,這項制度甚至在兩千年來就沒怎麼變過,秦人的這種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9 字。

轉載請註明: 商鞅變法,廢除的不僅僅是奴隸制,它還普及了姓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