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品《明史》《明實錄》看天下興衰。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詩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曲江二首》。

古代受生活、醫療條件的限制一般人能活到50歲都很不錯了,直到民國人均壽命也不到40歲。

可是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已經60歲到了耳順之年的努爾哈赤卻嚮明朝揮舞起了戰刀。

這裏其實有兩個歷史謎團一直沒有得到解答。

謎團一:努爾哈赤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偏偏在此時對明朝開戰?

畢竟這時以葉赫為代表的海西女真並沒有被征服,雖然實力不如努爾哈赤可是也能湊得出上萬兵力,而且以林丹汗為代表的蒙古族勢力也對建州女真虎視眈眈。

可努爾哈赤不顧葉赫未滅蒙古在側便嚮明朝挑起了戰端將建州置於三面受敵的境地,這並不符合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戰略部署能力,到底是什麼讓努爾哈赤鋌而走險去招惹明朝這個至少看上去龐大無比的對手呢?

謎團二:《七大恨》到底都説了什麼?

做為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檄文,《七大恨》唸完後就被燒掉祭天了,而後金當時並沒有什麼史官制度,因此原版《七大恨》到底寫了什麼並沒有傳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七大恨》很有可能是乾隆時期的版本。

甚至於碼字的懷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七大恨》這篇檄文,畢竟直接開幹才比較符合努爾哈赤的習慣。

其實造成第一謎團的正是第二個謎團,如果真有《七大恨》,那裏面應該會説明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原由。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在被海西和蒙古夾攻的情況下人精努爾哈赤卻又出兵進攻明朝,這種明顯不符合後金的戰略利益的行為顯然不是他一時腦熱為之。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明朝與後金之間已經沒法再維持表面的和諧,雙方即將要撕破臉了,所以努爾哈赤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而導致努爾哈赤突然起兵的原由在《明史》、《明實錄》中皆未提及,實在是奇怪。

畢竟在努爾哈赤造反之前萬曆一直在給他升官加爵,都加到了明武散官的最高階龍虎將軍,怎麼看努爾哈赤和萬曆應該都還在蜜月期。

努爾哈赤怎麼突然沒來由地説翻臉就翻臉,海西未平蒙古在側,顯然還不是跟明朝翻臉的時候才對。

難道僅僅是因為努爾哈赤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擔心來日不多沒法嚮明朝尋父仇,所以嗨一把管它身後是不是洪水滔天?

可這真不像是努爾哈赤乾的事情啊,何況從史料看他跟他爺爺和爹關係也不怎麼好,不然他爺爺和爹從古勒寨跑人時,也不會忘了捎上他害得他給李成梁當奴僕了。

總之這兩個歷史謎團連《滿洲老檔》都沒解釋,恐怕會成為兩個永遠的歷史之謎了。

努爾哈赤之所以敢跟明朝叫板,自然也是有所依仗的,那就是後金包括後來的清打天下所依賴的中堅力量八旗軍。

不過碼字的發覺大家似乎對八旗有一個錯誤的印象,那就是八旗只是一個軍事組織,它的成員都是兵,所以八旗數量就等於後金能動員的兵力。

這是錯誤的。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八旗首先是一個經濟組織,它其實就是明朝的軍户制,也是少數民族慣常的生產生活組織形式。

每一個女真(滿)族男子滿14歲就必須加入八旗,離開八旗的方法只有兩種:

一:被勒令出旗;

二:被裝進棺材。

所以八旗是女真(滿)族男子14歲後一般都會一直待到死的組織,類似於户籍。

八旗的基礎組織叫做牛錄,有點類似於一個加入就不能自主退出的社區,理論上是300人一牛錄。

根據《八旗通志》等記載,八旗牛錄共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一共400個牛錄。

所以網傳什麼薩爾滸後金軍10萬以上,就是根據這個牛錄數簡單地乘以一個理論牛錄員額獲得的。

實際上在努爾哈赤時期肯定牛錄數達不到這麼多,而且他那時牛錄不滿編的現象特別嚴重。

雖然努爾哈赤規定出兵作戰時一個牛錄最高的動員三分之一,但是根據史料看,八旗歷史上最高動員超過了六成,這很可能就是薩爾滸之戰。

所以我們不難推算出,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能動員的最大兵力應該在五萬左右。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前文説過萬曆老爺子不肯動他的內庫銀子,向天下伸手要錢湊了徵遼軍隊的所需。

不管怎麼樣萬曆老爺子也當了四十六年皇帝,知道這税不能不停地徵,於是便命令前方主官儘快開戰,目標很明確——努爾哈赤必須死!

前方主官也很懂事,立馬給努爾哈赤去了一封招降信然後就大軍出動了。

努爾哈赤看到信樂了。

四路明軍從哪出發誰是主力已經在信裏標明瞭,那剩下的事情就看後金的士兵能不能跑了。

於是一場古代極其罕見地機動防禦作戰——薩爾滸之戰開始了。

首先打蛇打七寸,直接先對付最近的又是明軍主力的杜松部。

杜松這人看傳記是一員猛將兄,可是你讓他帶西路軍三萬大軍那就是坑爹了。

這位是標準的李廣似將領,單打獨鬥衝鋒陷陣一把好手,協同作戰率領大軍別指望他了。

有些人總愛給明朝失敗找理由,杜松這的理由是後金兵力絕對優勢。

後金的人力賬碼字的算過了,滿打滿算5萬頂天,能抽出來做機動兵力的也就三萬了不得了。

後金的甲士數也證明碼字的推算是靠譜的,一共就兩萬甲士。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也就是説杜松和後金援兵至少是兵力相當的,後金多也就多一個吉林崖的守軍而已。

但是杜松之前的佈置失誤使得自己的軍隊被渾河分割成了兩大塊,結果給後金創造了分而殲之的機會,所以明軍在薩爾滸戰敗,將領中責任最大的就是杜松這個沒地跑。

三月初一,三萬久經戰陣的明軍邊軍不到半天功夫就被後金軍殲滅,明朝實質上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三月初二早間,少量後金軍在努爾哈赤帶領下趕到尚間崖堵截馬林的1.5萬北路軍,馬林沒有趁後金兵力未集時馬上出兵,而是浪費了一個上午才出擊。

結果戰鬥中後金主力趕到,馬林僅以身免。

三月初四,東路軍的劉綎1萬人被努爾哈赤誘到了牛毛寨殲滅,而跟隨劉綎行動的2萬朝鮮軍隊(朝鮮出兵多少這個一直沒準數,但應該至少一萬),很老實地全程做了看劉綎部怎麼被全滅的觀眾後乖乖舉手投降。

現在分析這場戰爭往往都喜歡從明軍的角度分析,可碼字的卻對這場戰爭中後金軍隊表現出的素質感到震撼。

後金主力在這四天中奔襲不下200公里,連續三場大戰,這教科書般的機動作戰足以和飛奪瀘定橋一起並列載入史冊了。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劉綎

薩爾滸戰死的明軍將領中劉綎碼字的很想給他報個屈,劉綎徵緬甸援朝鮮戍青海平播州大小百餘戰,絕對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比杜松那個二百五當主力軍總兵官合適多了。

但是很可惜啊,他是南軍出身,雖然戰功赫赫可是出征薩爾滸的明軍以西北邊軍為主,所以不存在杜松叫囂誰都不準跟他搶主力軍總兵官位置這回事。

因為沒人敢跟杜松搶,西北邊軍只能西北邊軍的人帶,明朝總兵官制度軍閥化在薩爾滸之戰主力部隊帶隊將領選用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薩爾滸之戰後有一件事尤其值得提出來,就是努爾哈赤對待投降的朝鮮軍隊的方式,他禮送朝鮮軍隊出境沒有收繳他們的任何裝備和財物。

這件事説明他很有政治頭腦,所以努爾哈赤還沒征服海西女真就突然起兵反明,肯定是有某種原由使得他不得不這麼做。

這裏姑且碼字的猜測一下。

清朝統治者在提及家族的淵源時有一個很大的忌諱,那就是清朝先祖們曾是明朝下屬的這個史實。

因為承認這個史實就意味着承認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是以下犯上,是反叛。

所以這個原由很可能和這一點相關,因為為當權者諱,所以在史書中被刻意抹消了。

按慣例應該與封貢有某種聯繫吧。

這一戰後世對萬曆也頗多批評,認為是他不斷催促明軍進攻,導致明軍沒準備好就出擊,他對戰敗負有重大責任。

這一點碼字的不太贊同,徵後金的明軍是從各地邊軍中抽調的精鋭,明朝不但是遼東,北方從薊州到青海的廣大戰線上都面對着各個北方少民的衝擊,這些軍隊顯然不能久駐遼地。

因此這一戰萬曆擔的責任不算太大。

對了,還沒提這一戰明軍的統帥呢。

楊鎬。

耳熟嗎?

不錯,就是在朝鮮攻蔚山結果被加藤清正大敗的那位。

明朝一向大軍多路出兵都會派一個文臣當大軍的統帥,這個其實很正常。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文臣統帥主要是協調各路總兵官們,督促他們按計劃行事,具體怎麼打還是交給各路總兵官自己決定的。

但是這楊鎬竟然會把自家出兵路線和兵力分佈都給人家寫得明明白白也真是一個人才了,他也不想想自己當年在朝鮮是怎麼個狼狽樣,真是狂的可以啊。

而且明軍中最能征善戰的劉綎之所以帶兵最少,也是因為跟這哥們在朝鮮時鬧掰過,楊鎬怕他立功所以把他踢到路最遠兵最少的東路軍去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7 字。

轉載請註明: 神宗危局之:萬曆五徵之北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