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教育部召開第二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有關情況。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把教育部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創新人才方面的工作歸結為做了三件大事,即“三個力”:一是提升國家“元實力”的事情;二是提升國家“硬實力”的事情;三是提升國家“鋭實力”的事情。
據介紹,第一,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提升國家“元實力”。教育部從2009年起就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1.0版。2018年,教育部再次啓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學佈局建設了288個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的創新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累計吸引1萬餘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96%的畢業生仍然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和進行研究工作,假以時日,他們將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主力軍。在這十幾年1.0和2.0版的工作中,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經嶄露頭角,形成了“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空間、評價長週期、保障建特區、協同聚合力”的育人中國模式。
這樣的育人模式已經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從規模、結構、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進行了全方位的謀劃和部署,意在培養未來傑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
第二,加快卓越工程師培養,提升國家“硬實力”。教育部於2010年啓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版,2017年又啓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教育部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新工科建設的最重要核心議題,幾乎所有開設工科專業的高校都參與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工作。在這幾年裏,教育部增設了碳儲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專業71種,在集成電路、儲能等領域佈局建設了1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教育部還會同工信部、工程院等國家和相關部門,佈局建設了28所示範性微電子學院、11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33個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教育部還支持1100多所本科高校與近800家企業合作立項了3.7萬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企業提供經費及軟硬件支持約112億元。目前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而且在第一方陣裏面還很靠前。我國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工程科技人才,湧現了一批行業領軍人物,支撐了中國製造業的第一大國和正在形成的第一製造強國地位。
第三,培養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維、複合能力的創新人才,提升國家“鋭實力”。比如教育部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學佈局建設了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來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把它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交織在一起共同推進,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推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工農協同,來培養一批能夠引領和示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拔尖創新人才。
吳巖表示,教育部通過“元實力”的人才培養,要解決“卡腦子”的問題;通過“硬實力”的人才培養,要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通過“鋭實力”的人才培養,要解決創造創新的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實習記者 胡伊文 北京報道
編輯 柴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