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記者 劉楊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在全國兩會期間,住豫全國政協委員們圍繞教育熱點積極“發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改平
建議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改平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民辦普通高校已佔到全國高校總數的28%,在校學生已佔到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的24%。
然而,張改平表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些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為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不明晰、辦學層次較低、師資隊伍建設乏力。”張改平舉例,如在辦學層次方面,2012年我國民辦高校首次獲得研究生教育資格,這是民辦高校難得的發展契機。但目前全國700多所民辦高校中,僅有西湖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黑龍江東方學院、北京城市學院等不到10所高校擁有碩士以上學位授權點。在全國和各省市重點學科、重點基地、重點專項等方面,民辦高校也難覓其名。
基於民辦高校在辦學及高質量發展方面存在的上述問題和困難,張改平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明確民辦學校法人屬性,落實《民促法》扶持政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遵照民法典,對營利性民辦學校,按“營利法人”進行登記管理,允許這類學校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對非營利民辦學校,按照“非營利法人”中的事業單位法人進行登記管理。國務院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針對民辦高校營利性法人和非營利性法人兩大類型,在行政管理上實行不同的規制措施,並對兩類學校採取分類型、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儘快出台相關配套制度,使《民促法》相關規定能夠真正貫徹落實。
二是鼓勵優質民辦高校招收專碩,提升其辦學層次。建議教育部動態遴選更多在培養模式、產教融合等方面具有優勢特色的優質民辦高校,靈活把握人員結構、師均科研經費等專業碩士招生資格准入條件,鼓勵其結合產業需求擴大專碩等高層次應用人才培養規模。通過提升優質民辦高校辦學層次,帶動和提高民辦高校整體辦學水平。
三是保障民辦高校教師待遇,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出台保障民辦高校教師權益待遇和專業發展的具體政策,以財政資金合理分擔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經費,提供民辦高校拓展教師職稱職務等專業發展空間的政策支持,解除教師後顧之憂,促進師資隊伍相對穩定。同時,鼓勵公辦高校選派優秀師資到民辦學校掛職、任教,帶動民辦高校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
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
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據統計,全國90%以上的大學屬於地方高校,承擔着全國94%左右的大學生培養任務。然而,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限制、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區位等因素的影響,與中央部屬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受限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也是地方高校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所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宋純鵬表示,當前,我國各省份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高等教育的願望更加強烈,紛紛將提升地方高校發展水平作為區域重大戰略抉擇。“釋放政策空間,加大對地方高校支持力度、破解地方高校發展困境、提高地方高校的辦學水平,既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需要,也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迫切需求。”
為此,宋純鵬建議,研究制定支持地方高校發展規劃。“教育管理部門要根據當前地方高校的發展現狀,研究出台專門的政策規劃,出台‘一攬子’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政策舉措,以項目形式推進實施,幫助其破解發展困境,使地方高校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宋純鵬説。
此外,建議擴大“部省合建”高校規模。避免“一刀切”的支持政策,打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在目前14所“部省合建”高校規模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不同省份在人口總量、高教規模、經濟體量等方面的因素,在中西部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佈局更多的“部省合建”高校,支持其快速發展,並帶動本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提升。
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建議國家有關部委應通盤考慮地方高校的發展實際和發展需求,在重大平台佈局、重大項目審批、高層次人才評審、研究生指標分配等方面,不刻意區分和強調中央部門直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身份意識,給予地方高校同等待遇,幫助其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沈開舉
建議給高校更多博士生招生指標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沈開舉圍繞高校博士招生名額制度改革建言獻策。
在沈開舉看來,目前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標存在着名額限制過嚴的問題,“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導師一年還不能保證一個博士生招生指標,新設置的博士點指標更少”。
沈開舉表示,博士生對於一個高校的學科發展有重要作用。“學位點的人才培養需要有連續性,需要有規模效應,過分的指標限制對博士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傷害,有些博士點的博導們不得不輪流招生,甚至造成人才培養斷檔。”沈開舉説。
其次,高校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是主力,博士招生指標太少,很難組建研究團隊,更影響科研成果的產出。對新設博士點的限制,不但不利於博士點發展,影響高層次人才培養,更是與解決教育發展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不相適應。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是由一個國家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發展需要決定的。”結合工作經驗及調研,沈開舉建議,一是廢除博士招生指標管制,還權給高校;二是由教育部制定博士點管理國家標準,可以限制每一位博導每年招生博士最多不超過幾名;三是博士培養要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不宜把管理重心放在指標限制上;四是繼續做好留學生的招生和培養工作。